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流业正在流行机器人分货,自动驾驶系统开始在中高档汽车中普及,电器城和网上商城里,各色清洁机器人早已不知升级换代了几回,灶具、摄像头和空调开始推出适合手机远程控制的高端版本……一个只在我们小时候电影和科幻小说里出现过的人工智能世界,似乎正在包围全人类。
这就是我们的现在与未来,无数的影视作品曾经幻想过它,现在它正悄然而至,毫无疑问,它还会改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娱乐。节假日的电视广告里,到处在叫卖“能辅导孩子学习的机器人”,别以为它们仅仅是复读机和日常唤醒功能的整合与升级换代。当那一个个造型各异、可以端水倒茶的小东西,在自己头部的屏幕呈现触控界面和图像,当其中某一个高端的型号开始往墙壁上映现巨大的投影,其画面的精良远远超出我们过去对投影仪和投影电视的印象。有没有人想过,说不定也许就在几年以后,大家可以坐在自家客厅里,体验电影的首映礼,或者感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现场。
如果运气再好一点,你体验的甚至可能不只是平面的巨幅投影,而是全息式的四面环绕,我们就坐在“剧场”中央,四周是表演者和观众幽灵般的影像,看得见,摸不着,却有着清晰的音容笑貌。同时,比起真实剧场,你可以像斯皮尔伯格《少数派报告》里汤姆·克鲁斯那样,用手指在虚空中浮现的屏幕上切换频道、调节节目的声光……
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一个全息影像技术的时代,正从我们脚下的大地上缓缓升腾起来。想一想那时,所有的娱乐节目都将被新技术包裹和围绕,那种场面令人兴奋,再回到我们惯常面对的那些电视综艺,大家问一句——新时代的晚会、选秀、谈话等节目的结构形式,主持人、选手、机位、舞台和灯光设计……还会像我们目前看到的这样吗?
各国都在竞相研发、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评估它带给人类的利与弊。这样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对于全球文明的影响,很像当初蒸汽机进入大工业的时代,也很像计算机在人类生活中开始启用的时代。一切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可能是全新的、无法借鉴的。娱乐业如此,影视业如此,电视综艺行业更会如此。电视人的适应,难道需要等到变化彻底完成后才开始准备吗?
技术不但在倒逼大家开启全新的原创模式,也在逼人们飞速告别眼前这个时代——“旧时代”的惰性与惯性。难道我们还要将每天几十个频道只满足于播几个大类节目的单调进行下去吗?人工智能时代,从技术角度给有心人带来的施展创造才能的助力,对惯性的冲击力度,一定会比眼前的“微時代”要强悍得多。怎样抢先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定式到心理惯性?这并不是书生或文艺式的展望与担忧,而是对新一轮产业洗牌的未雨绸缪。人工智能给人们生活乃至整个文化、文艺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一定会是全方位的,从受众到制作者,再到传播平台……也许再过上三两年,大家今天所使用的那些综艺制作的理念与流程,在原创和高科技的夹击下,就会迅速地沦为“史前”状态,电视人怎么在这紧迫感到来之际,抢先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大力在原创精神、原创思维的强化方面下功夫,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路径。
这就是我们的现在与未来,无数的影视作品曾经幻想过它,现在它正悄然而至,毫无疑问,它还会改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娱乐。节假日的电视广告里,到处在叫卖“能辅导孩子学习的机器人”,别以为它们仅仅是复读机和日常唤醒功能的整合与升级换代。当那一个个造型各异、可以端水倒茶的小东西,在自己头部的屏幕呈现触控界面和图像,当其中某一个高端的型号开始往墙壁上映现巨大的投影,其画面的精良远远超出我们过去对投影仪和投影电视的印象。有没有人想过,说不定也许就在几年以后,大家可以坐在自家客厅里,体验电影的首映礼,或者感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现场。
如果运气再好一点,你体验的甚至可能不只是平面的巨幅投影,而是全息式的四面环绕,我们就坐在“剧场”中央,四周是表演者和观众幽灵般的影像,看得见,摸不着,却有着清晰的音容笑貌。同时,比起真实剧场,你可以像斯皮尔伯格《少数派报告》里汤姆·克鲁斯那样,用手指在虚空中浮现的屏幕上切换频道、调节节目的声光……
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一个全息影像技术的时代,正从我们脚下的大地上缓缓升腾起来。想一想那时,所有的娱乐节目都将被新技术包裹和围绕,那种场面令人兴奋,再回到我们惯常面对的那些电视综艺,大家问一句——新时代的晚会、选秀、谈话等节目的结构形式,主持人、选手、机位、舞台和灯光设计……还会像我们目前看到的这样吗?
各国都在竞相研发、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评估它带给人类的利与弊。这样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对于全球文明的影响,很像当初蒸汽机进入大工业的时代,也很像计算机在人类生活中开始启用的时代。一切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可能是全新的、无法借鉴的。娱乐业如此,影视业如此,电视综艺行业更会如此。电视人的适应,难道需要等到变化彻底完成后才开始准备吗?
技术不但在倒逼大家开启全新的原创模式,也在逼人们飞速告别眼前这个时代——“旧时代”的惰性与惯性。难道我们还要将每天几十个频道只满足于播几个大类节目的单调进行下去吗?人工智能时代,从技术角度给有心人带来的施展创造才能的助力,对惯性的冲击力度,一定会比眼前的“微時代”要强悍得多。怎样抢先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定式到心理惯性?这并不是书生或文艺式的展望与担忧,而是对新一轮产业洗牌的未雨绸缪。人工智能给人们生活乃至整个文化、文艺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一定会是全方位的,从受众到制作者,再到传播平台……也许再过上三两年,大家今天所使用的那些综艺制作的理念与流程,在原创和高科技的夹击下,就会迅速地沦为“史前”状态,电视人怎么在这紧迫感到来之际,抢先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大力在原创精神、原创思维的强化方面下功夫,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