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机械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机械类人才培养环节中对“思政课程”的丰富,拓展。要做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目标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及标准、完善教学平台设计及评价机制,文章以《电工学》为例,对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与措施进行相关探索,有利于机械类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机械类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126-03
  Abstract: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rich and expand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training of mechanical talents.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ll-round education", we must chang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reform goal orientation, deepe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standards, improve the teaching platform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article takes "Electrology" as an example, and the related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of the mechanical sciences is conduciv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ll-round education of mechanical cours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mechanical cours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机械类专业课程现行下的课程导向、内容等设计均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以“两课”为主,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的相关指示,顺应时代发展,使得机械类人才培养上新台阶,是摆在每一个机械类高校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承担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渠道的“思政课程”(即“两课”)的“超越”,[2]也是对“思政课程”的丰富,拓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更为广阔。“课程思政”要求一是从方法论上传统的灌输说教向“潜移默化”式的隐性教育方法转型,这种教育方法古代先贤们已经很重视,如《左传》中的“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都说明这种隐性教育方法的重要价值。二是从内容上必须融入思政元素,张耀灿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作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 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思政”脱胎于“思政课程”,也就需要有鲜明政治性和阶级性,在实施课程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
  具体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首先任课老师要对授课理念进行升华,总书记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得入脑入心;其次是对包含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平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及评价标准等进行重构,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做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本文以《电工学》为例,对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与措施进行相关探索,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理念变革
  专业课育人同样具有培养大学生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所以“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选择,是“思政课程”的延伸,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处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改变知识、技能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理念,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引导大学生求真、向善、求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質、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提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成为智慧的人,德性的人。[3]
  现有教学体系下的高校教师,主要任务与观念仍然是如何让学生在专业能力上获得更高更好的培养,“思政”内容只是在培养过程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无意识的教育,同时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不会主动的、有意识的进行“思政”元素融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而“课程思政”要求我们全流程、主动的进行“专业课”与“思政”元素融合,要进行这一过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观念。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只有教师理念的转变才能使得“思政课程”改革落地,对后续的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平台搭建、教学手段、方法、评价机制等的使用上才能对标对表的进行,是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首要保障。只有改革者具有“课程思政”理念,才能针对整个过程的设计、教学执行、结果反思等环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改革才具有一致性,连贯性。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同向”问题,在“同向”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同行”,这样才能起到协同效应。“同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分三个层面:即要解决政治方向的一致性问题,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问题,文化认同的统一性问题。[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设计首先应该是梳理课程目标导向,至上而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出发,找准课程自身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定位及要求;第二是需要确定本课程的学习结果,即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核心价值观包含哪些部分,在这一部分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指导课程后续环节的制定;第三是确定所需要的教学环节,课时,教学平台,教学设备,学习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对后续课程的支持情况;第四则是课程执行环节中课程要求的逐一对应,在对应的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手段,价值观,与“思政课程”做到同向同行;制定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教学大纲,从而指导整个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如《电工学II》的教学大纲设计中,对素质目标做了修订,加入了“以马列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能够对我国电工电子技术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能力”。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与中国国情及行业现状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接班人,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强大在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落实却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上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不是强行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有效融入育人内容,使得专业课有情怀、有味道[5]。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同向”,而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必须落实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如何结合机械类专业课本身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点,通过显性的知识传授与隐性渗透式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方式使得专业课更精彩,是当前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难点。结合《电工学》本身特点,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主要采取如下四种手段。
  (一)深入研究“思政课程”的教学标准,引入思政课程老师加入“课程思政”改革团队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这一要求,提升了对专业课老师“思政课程”的基本素养要求,需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全方位学习研究,从“思政课程”汲取营养,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做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现人文视野、更关注科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解放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强化专业课的價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离不开思政课程老师的参与,邀请思政课程老师加入“课程思政”教改团队,全程参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设计。专业课老师,提供知识点分解分析,思政课程老师对应知识点提供思政内容的支撑,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同时也有利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理念的深入发展。
  (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机融入新技术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到:“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专业技术发展是重要的国情、时代大势之一,一方面可以结合国家当下在该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困境,讲解前辈先贤们是如何突破的,或者正在努力突破,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如在《电工学》半导体器件时,讲述京东方、华为等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封锁进行自主创新,增强大国自信、文化自信;同时也结合中兴被美国“封杀”事件,讲述我国目前半导体技术困境,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责任感。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当今社会知识快速更新,社会分工已经达到精细化,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成模式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无论其成就自身的理想,还是担当时代使命,都需要过硬的本领,提升自身内在素质,拓展自身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才能为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三)部分科学机理合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释
  机械类专业课程来自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产物,与当时的文艺复兴、科技革命等历史活动紧密相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这样写道:“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6]专业课中许多的自然科学相关理论是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的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可以用来理解某些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验总结,是探索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说明自然科学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大量养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阐述部分科学原理,可以给专业课渗透入思政元素的同时,给予专业课更多的人文情怀,使得专业课更有味道。如在《电工学》中讲解PN结的单向导电性时,对于PN结的形成是由电子和空穴的运动达到一定平衡上实现形成的,如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对立中实现统一。在运算放大器的信号运算电路讲解中,对于积分电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习近平同志讲话原文:“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正好可以用来阐述其功能。   (四)有机融入科学史,增强榜样示范作用
  专业课中的自然科学原理,是学科演进的历史产物,也是科学家敢于挑战、勇于实践,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对人类解放的不断追求的结果,这其中饱含了科学家们对人性的关怀,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不懈努力,对自然科学的热情,所以,科学史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精神源泉。专业课中若单纯只认知科学原理,而遗漏科学史的精神启发,则可能因小失大,在与“思政课程”保持“同向同行”下,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国家中科学家们在专业领域的不懈努力与惊人成就,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强化他们的大国自信。如讲解《电工学》中集成电路时,可以讲解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引领者黄敞大师为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新时代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学平台设计
  专业课教学平台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内容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的重要保障。现行的专业课教学平台包含第一课堂,即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即校内参加的专业相关实践活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专业课”正在形成第三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学平台设计应保证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思政元素融入,扎实推进第三课堂建设。在第一、第二课堂中,专业课教学平台可以从教学环境、教学用具上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环境设计上,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环境设计,包括实验平台、实验室环境设计等,实现环境育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将大学生教育教学的舞台进行时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上课时间,也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但同时,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新颖性要求更高,对于这一新兴阵地,高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利用好,将“互联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好,是专业课教师的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高校教育改革重要环节。如在《电工学》专用实验室内,将集成电路发展的科学史重要节点,及重要科学家作为环境设计之一,在实验报告的封底设计上印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指示:“装备制造业的芯片,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不强,体量再大也不算强。要加快在芯片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导体存储科技高峰”。建设《电工学》微信公众号及讨论群,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拓展专业课培养的时空,努力建设第三课堂。
  五、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与反馈机制改革
  课程评价机制是对学生学习期望、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一种回应,也是大学教学质量評估的重要方式。课程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领域再学习的兴趣、也影响着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调整。“课程思政”要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必须对评价理念、评价目标以及评价程序进行相关改革,在评测标准、评测内容方面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教学体系中形成闭环。以其达到“课程思政”真正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延伸,完成全方位、全体系育人的新格局,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大学机械类专业全方位育人探明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葛卫华.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5-27.
  [3]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5):90-92.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5]石长起.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J].黑河学刊,2014(1):138-13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2.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解释国家形象内涵与国家形象塑造,从其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与安全功能分析新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并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指出通过培养学生领会国家形象内容建构、树立跨文化意识、践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三个方面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国家形象意识,使他们不仅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与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形象意识。本研究既有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新时代国家形象
期刊
摘 要:以“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作为案例,分析了高校农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从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辩证思维、工匠精神等几个切入点进行介绍,提倡实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列举案例与参考方法,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昆虫学教学;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案例与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进程日益加快,技能型人才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正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鉴于职业技能大赛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文章将以旅游大类中酒店管理专业赛项为例,对职业技能大赛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职业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提升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推进和建设对财经院校学生十分重要。从专业教师视角调查目前财经院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基础及实施的认识和了解、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程度、所在学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及推进、推行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及难点、推动课程思政需要采取的措施,总结了在财经院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难点。结合教师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财经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和着力点。  关键词:财经院校;课程思政;专业教师;
期刊
摘 要: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学出现了过分实用化、物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性日益丧失,赫钦斯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判。通过回望传统古典大学重拾古希腊理智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大学内涵、大学功能、大学终极目标以及大学内部制度治理等进行了阐述,生动的展现了赫钦斯本人对西方古典大学学术自由、学术独立以及学术自治精神的理想追求,这对于中国高校的内涵建设、人文建设以及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期刊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OBE教学理念,文章从学生培养质量出发,围绕着实验教学全过程,从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考核与质量评价等方面,针对性地开展了教学改革研究与持续性改进,有效实现了教学互长,提高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OBE教学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各高校对多样化人才的输出越来越重视,同时如何对人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已成为各大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以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目标作为探讨对象,并以河南科技大学人才多样化培养方案为例,对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样化;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拔尖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受到国家与各界的广泛重视。文章重点介绍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在化学与材料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主要思路和做法,从系列管理制度和配套文件的制定、学生的选拔、科研导师的配备、特色创新课程模块的实施、科研创新成果的展示等多个方面总结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学生的高标准培养过程和成果,以期探索出适合新形势下的理工科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提高拔尖创新
期刊
摘 要: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高校中的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思政课程,更加需要将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专业课中,赋予专业课价值引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专业学科的育人作用。文章探索《行业应用技术》课程中思政元素和思政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课教育中,并建立起新的教学方法,进而推动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的协同前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是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是检验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标准之一,特别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文章以“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为例,分析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能力;“学创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