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炎性牙周组织牙槽骨改建的研究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2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正畸力及炎症条件下大鼠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研究正畸力和炎症对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加力对照组(P1组)和炎症对照组(P2组)各30只。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1组大鼠的左上第一磨牙;同时建立实验性牙周炎模型于P2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2周后去除双侧牙周炎性刺激物,设右上第一磨牙为炎症对照组(P2组),并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左上第一磨牙,为炎症加力组(P3组)。运用组织形态测量法观测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加力或去除炎症刺激物后各时点牙槽骨的吸收量。结果:P1组大鼠近中牙槽骨未见明显丧失,P2、P3组可见近远中牙槽骨的丧失,但当去除炎症刺激物后加力,P3组大鼠近中牙槽骨未见明显丧失。结论:只要彻底清除炎性刺激物正畸力不会导致牙槽骨的明显丧失。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牙周炎;牙槽骨改建;SD大鼠
  [中图分类号]R783.5 R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3-1400-04
  正畸治疗的目标是牙颌面部的美观和咀嚼功能的改善。随着越来越多的成人患者主动寻求正畸治疗,伴有牙周疾病的正畸患者也比以往有显著的增加。牙周病常表现为上前牙的唇倾及间隙的出现,牙齿的扭转、伸长、移位、缺失或牙合创伤,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了患者的颜面美观及咀嚼功能,并对患者的社会心理产生不利影响[1]。对于本身就存在炎症及骨吸收的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是否会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导致牙槽骨的进一步丧失?虽然目前有不少关于牙周联合正畸治疗的临床和实验报道,但是关于骨吸收的组织形态测量研究却很少。基于此,本课题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大鼠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以牙槽骨的吸收量为观察指标,初步探讨正畸力作用下炎性牙周组织的改建情况,为伴有牙周疾病患者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实验理论数据及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建立: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60只,体重(180±20)g,由四川大学华西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川)10-2006]。将大鼠随机分加力对照组(P1组)和炎症对照组(P2组)两组,每组各30只。
  采用盐酸氯胺酮100mg/kg,安定5mg,阿托品0.5mg混合稀释至10ml,按照0.75ml/100g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麻醉P1组大鼠,以上颌切牙为支抗,使用0.25mm正畸用镍钛拉簧(力值约50g)拉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向移动,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每天查看加力装置一次,发现脱落即刻重新安置, 分别在加力后0、1、3、5、7、10天麻醉下各处死5只大鼠。
  同法麻醉P2组大鼠。探针剥离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牙龈,牙颈部结扎一号丝线,改正常饮水为10%蔗糖水,并以软食喂养,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每天检查丝线一次,有脱落者及时重新结扎,2周后进行牙周炎的确认。麻醉下取出P2组大鼠结扎丝线,冲洗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待其炎症自行恢复,为炎症对照组(P2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与P1组同法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即为炎症加力组(P3组)。改高糖饮食为正常饮食,分别在加力0、1、3、5、7、10天后麻醉下各处死5只大鼠。
  1.2 上颌标本的制备:全麻下在预定时间点将各组大鼠以4%多聚甲醛经心内灌注处死,取实验侧三颗磨牙及周围牙周组织,4%多聚甲醛继续固定18~24h后,置入0.5mol/L的EDTA中脱钙6周,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沿上颌骨矢状向切片(片厚5um),裱于多聚赖氨酸片上作HE染色。
  1.3 牙槽骨吸收量的测量:选取上颌第一磨牙冠、根以及牙周组织完整的切片,经HE染色后,使用Motic Images Advanced 3.2分析软件测量第一磨牙近、远中牙槽嵴(alveolar bone crest,ABC)顶点至釉牙骨质界(cement enamel junction,CEJ)的距离。每只大鼠颊、中、舌侧各选一张切片进行重复测量,取三个部位平均值作为牙槽骨的吸收量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近远中牙槽骨吸收量: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近、远中牙槽嵴顶点(ABC)至釉牙骨质界(CEJ)的距离,以比较评价近、远中牙槽骨的吸收水平(见表1)。比较各组内大鼠近、远中牙槽骨吸收量的差别,结果显示P1组、P3组中近、远中ABC至CEJ的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加力后近、远中牙槽骨的吸收水平不同,故需将近、远中距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2.2 各组大鼠近、远中牙槽骨吸收量与组内加力0天组的比较:分别比较各组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近、远中ABC至CEJ的距离与组内加力0天时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每组数据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进行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见表2)。
  由表2可见:P1组在加力后各时间点与加力0天时的比较,远中距离的改变存在统计学差异,近中距离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加力后远中牙槽骨吸收明显,近中牙槽骨变化不大。P2组近中去除炎性刺激物后1天与0天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点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当去除炎性刺激物后,近远中牙槽骨的高度无进一步下降,牙槽骨的吸收破坏基本停止。P3组远中7天、10天组与0天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去除炎性刺激物加力7天后开始,远中牙槽骨高度下降明显,而近中牙槽骨高度变化不大。
  2.3 不同时间点各组间大鼠近、远中牙槽骨吸收量的两两比较:在不同加力时间点,将三组大鼠近、远中距离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其中P2、P3组为自身对照设计,进行配对t检验,其余组间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并采用折线图分别比较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近、远中ABC至CEJ的距离(见图1~2)。
  3 讨论   3.1 正畸力对炎性牙周组织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本实验利用Motic Images Advanced 3.2分析软件测量了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ABC到CEJ的距离,以比较两种干预措施,即正畸力及牙周炎对牙槽骨高度的影响。结果可见,当牙齿受力后,P1、P3组远中距离明显增加而近中距离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加力后远中牙槽骨的显著丧失,主要与放置加力装置时对牙周组织的损伤及第一磨牙近中向移动后,第一、二磨牙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食物嵌塞相关。加力过程中及加力后,第一磨牙近中受以上因素的影响较少,较为真实地反应了正畸力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P1、P3组近中距离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不伴随牙周组织炎症时,适合的正畸力只会导致牙周组织、牙槽骨的改建,而不会导致牙槽骨的明显吸收。
  P2、P3组与P1组相比较,近远中距离均有显著差异,说明牙周炎症所致近远中牙槽骨高度的降低远大于正畸力所致牙槽骨高度的改变。P2与P3组比较,近中距离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远中距离在加力5天后出现明显增加,说明在牙周炎症条件下,当彻底清除局部炎症刺激物后,正畸力不会导致牙槽骨的明显吸收,但若伴随食物嵌塞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可致牙槽骨的进一步吸收。国内也有学者应用CBCT对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进行研究,发现牙槽骨密度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而牙槽骨高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2]。而Garat等人在炎症和非炎症及不同力值的条件下,分别对45只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根间区骨进行组织形态测量,认为当牙周炎症控制后运用正畸力反而有利于增加骨量,改善骨质量[3]。
  3.2 牙周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牙周病患者由于牙周支持组织的丧失,导致了前牙的唇倾、缺失及牙间隙的出现,使得患者的正侧貌,唇齿间关系及牙弓形态的均不符合审美要求[4];而牙齿的伸长、移位等又造成了牙合创伤,严重影响了口腔咀嚼功能。牙周基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牙周状况,但对患者美观及咀嚼功能的改善还得通过正畸-修复-种植多学科的联合治疗[5-6]。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不同于常规正畸治疗,系统的牙周治疗是正畸治疗的先决条件,每个患者都应有个体化的正畸治疗目标,在治疗过程中则应注重轻力原则,如配合使用片断弓技术,并可适当的延长复诊时间[5,7]。有研究表明合适的正畸力,可以减少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并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7-9]。总之,当牙周炎症完全控制后,正畸力不会导致牙槽骨的明显丧失;而恰当的正畸治疗,不但延缓了牙周病的进程,增进了牙周健康,还最大限度地恢复了颌面部的功能和美观。
  [参考文献]
  [1]Gkantidis N,Christou P,Topouzelis N.The orthodontic-periodontic interrelationship in integrated treatment challenges:a systematic review[J].J Oral Rehabil,2010,37(5):377-390.
  [2]马志贵,樊林峰,房兵.应用CBCT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J].上海口腔医学, 2010,19(2):113-117.
  [3]Garat JA, Gordillo ME, Ubios AM. Bone response to different strength orthodontic forces in animals with periodontitis[J].J Periodontal Res,2005,40(6):441-445.
  [4]陆海涛,张昕.美学在正畸治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07):1030-1031.
  [5]Feng X,Oba T,Oba Y,et al.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for improved functional and esthetic results in a periodontally compromised adult patient[J].Angle Orthod, 2005,75(6):1061-1070.
  [6]高慧,王旭霞,张君.正畸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的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1(12):725-728.
  [7]陈小滨,邹淑娟,郭婧,等.片段弓技术矫治成人牙周病患者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08(04):559-561.
  [8]王威,刘郁,王邦康.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 2007(02):106-108.
  [9]肖燕.牙周基础治疗+正畸治疗前牙移位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14):277-278.
  [收稿日期]2013-05-14 [修回日期]2013-07-02
  编辑/张惠娟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1月至2013年2月,分别采用改良菱形瓣、局部旋转推进瓣、鼻唇沟瓣、颊部粘膜瓣、颞浅筋膜瓣等治疗颜面部外伤及病损148例。结果:术后各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Ⅰ期封闭,无血肿、感染及坏死,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及方法,治疗颜面部各类皮肤创伤及病损,术后愈合快、外形满意。  [关键词]颜面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颜面部软组织外伤伴灰尘颗粒嵌入的急诊美容修复技术和方法。方法:根据伤情,分别对62例灰尘颗粒创面进行急诊清创及美容外科修复。结果:本组62例灰尘颗粒创面,除2例因皮肤挫伤严重并缺损行肉芽创面植皮外,余均达到Ⅰ期修复并愈合,外伤性文身不明显。结论:遵循美容整形外科原则修复颜面部灰尘颗粒嵌入创面,可有效地减少伤后颜面部的外伤性文身、瘢痕畸形和医源性毁容。  [关键词]颜面部开放伤;灰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区域个体化设计除皱术的手术效果。方法:由于患者皮肤松弛和皱纹出现的轻重程度不同以及患者对除皱的要求各异,对患者行分区域个体化设计除皱术。在进行不同区域除皱术的同时还可根据患者意愿行上下眼袋整形术、隆鼻术、隆颏术,颊脂肪垫和颏脂肪切除术等作为面部除皱术的辅助手术。结果:作者总结了自1990年以来施行除皱术145例,其中全面部颈部除皱术25例,全面部52例,颞面颈部除皱术10例,额
期刊
[摘要]目的:应用额部皮瓣修复前额皮肤缺损。方法:根据前额缺损情况,利用眶上动脉及滑车上动脉为蒂的额部转移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本组5例前额皮肤缺损,缺损范围2cm×2cm~6cm×4cm,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例供瓣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观察2月~12月,皮瓣色泽正常,存在感觉,额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额部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表浅、血运丰富、易于解剖,切取损伤小、是修复前额
期刊
[摘要]目的:改进传统的腋臭剪除根治术后包扎方法。方法:分析腋窝形态结构的特殊性而对基于普通弹性绷带的传统“8”字包扎技术进行两方面改进:①加一段弹性绷带在腋下水平缠绕胸、背部一圈,而使腋窝内侧壁被包扎到;②在肩峰、上臂上端外侧、腋窝前、下、后侧用7号丝线将绷带相邻边缘缝扎固定一起,形成全腋窝弹性加压包扎法,并将此法用于98例采用腋窝中央顺皮纹切口入路的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患者。结果:有3例患者切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Q-开关Nd:YAG激光1 064nm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黄褐斑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单纯应用Q-开关Nd:YAG激光1 064nm治疗;治疗组在应用Q-开关Nd:YAG激光1064nm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0.9g,加入生理盐水250ml 静滴,每日1 次, 每次激光治疗后连续点滴5日。结果:治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下睑缘切口入路组织瓣联合自体脂肪转移修复颧部软组织凹陷畸形的方法。方法:根据凹陷部位可采用两种修复方法:①凹陷部位在颧脂垫以上:采用下睑缘切口入路,松解瘢痕挛缩的眼轮匝肌;褥式缝合两断端,释放眶隔内脂肪;填充在凹陷区皮下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缝合固定;②凹陷部位在颧脂垫区域时:采用下睑缘切口入路,剥离到凹陷区域皮下;充分松解深层的瘢痕粘连组织,拉拢周围脂肪组织、筋膜等形成软组织瓣,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眼周皮肤松弛的临床意义。方法:选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89例求美者随机分为联合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组)和对照组(单纯眼袋整形术组)两组,其中联合组45例(90只眼),对照组44例(88只眼),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术后满意度、鱼尾纹及眼袋减轻程度、皮肤光泽增强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有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隆乳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入选3个研究医院的接受自体脂肪移植的隆乳术11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自下腹或大腿部抽取脂肪组织并提取ADSCs5ml。治疗组62例将ADSCs与填充用脂肪组织均匀混合后给予rh-aFGF3-4支/次预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以鼻中隔软骨为鼻小柱支撑移植物在东方人鼻尖整形中的应用。方法:在50例鼻尖整形患者中,均以鼻中隔软骨为鼻小柱支撑移植物,使用固定悬浮型移植27例,延伸型移植13例,鼻中隔延伸型移植10例。结果:除1例因术后鼻尖突出度不足,经二次手术纠正外,余49例鼻尖成形良好,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根据不同情况,以鼻中隔软骨的不同植入形式进行鼻小柱支撑移植是鼻尖整形中一项良好的手术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