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EC项目中的通识教育反思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ic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独立思考精神和学习能力。它强调明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勇于创新。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ISEC 明辨性思维
  1.引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了功利性与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为终极追求,注重开发、挖掘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在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上,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有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1];国内的大学如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中山大学的“博雅教育计划”,开设通识教育的还有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这些高校都开展了通识教育,都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从美国通识教育内容设置来看,以文学、艺术、自然、社會科学等为主,涉及面非常广。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与身体素质,开阔艺术视野,感受艺术魅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独立思考能力为教学目标[2]。与传统教育简单松散的考核方式和枯燥肤浅的教育方式相比,通识教育则是完整的立体多方面教育,是以中国文明和全球文化为核心的教育。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倡导的国内本科高校与美国一些著名高校联合开展的学分互认教育。学生在国内完成两年通识类教育,在美国完成剩余的两年专业课程教育,最终获得美国大学本科文凭。ISEC项目的通识类课程教学以开放、互动、批判式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撰写教学大纲外,还必须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形式与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在课外,要求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创造。ISEC通识教育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都要体现出明辨性思维,培养学生明辨性能力。以智力上的标准为基础,体现出辩证的清晰、可靠、精确、准确、中肯、深度、宽度、逻辑、重要性以及公平[3]。明辨性思维除了含有分析的思想之外,还包含有综合、评估及重建等思想。通过明辨性思维,可以理性地解决问题。
  2.明辨性思维在通史教育中的作用
  明辨性思维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是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是注重思考、判断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并使科学的根据和日常的认识相一致。20世纪40年代,明辨性思维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70年代,明辨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直到现在,明辨性思维教育依然稳定地贯彻于美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中。而重视明辨性思维教育的结果,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国的辉煌,以及美国精英在世界舞台上的出色服务[4]。
  明辨性思维是我们能够明辨是非的工具,帮助我们认识背后的真相,生活做事得以更清醒;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代表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代表自我负责的思维习惯,不再受别人支配,拥有为自己活的自由。这是西方教育如此重视明辨性思维的原因,同时也是西方国家的国民普遍都比较理性、幸福一些的原因[5]。
  明辨性思维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因为建设是建立在对一件事情认识全面,思考深入的基础上,而明辨性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打好这个基础。从而使学生做出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判断和选择,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6]。正因如此,ISEC项目中的通识教育才会如此重视明辨思维教育。希望将这一思维方式教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借此早些走出前人的圈子,认识外面真实的世界,最后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生活。
  3.ISEC项目中的通识类教育反思
  3.1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明辨性思维
  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扩展知识面,而自己必须具有明辨性思维的品质,对于教师来说,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或知识上某些方面的缺陷,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也体现着批评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把明辨性思维看做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明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明辨性思维品质与其他思维品质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培养学生批判性品质的同时,要着眼于全面思维品质的培养[7]。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和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倡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激活学生明辨性思维,进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3.2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吸收良好的课程资源,开阔了视野。培养学生不盲从,有主见,不固执的良好的心态。因此,合理利用资源,鼓励学生多生疑,敢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对已有的学说和权威、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8]。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从而迸发出创新火花。
  3.3确保探讨问题的时间,加强师生交流
  明辨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行为,问题的解决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通过这种反思的历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问题。在反思过程要求确保实现探讨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在这里,要求学生发现信息、活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做出选择和判断。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长期应试教育形成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将不再存在。因此,要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我们必须重构师生观,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老师[9]。学生的问题看起来离奇或荒唐,但创新的火花往往就在其间迸发,教师的职责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不是给出正确的观点,而是说出观点的理由,争论时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差异,允许学生对争议过程作观察,相互作用和内化。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和谐、平等、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明辨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4.结语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通识类课程教学以开放、互动、批判式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为目标,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这样的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增强了学生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ISEC项目刚刚起步,明辨性思维在通识教育中一些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实施仍需要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桂红.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02).
  [2]赵雪.将文化通识教育理念融入综合英语教学[J].海外英语,2012(06).
  [3]刘鲁文.基于美中通识教育比较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理论月刊,2012(05).
  [4]汤广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德里克·博克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J].教育学术月刊,2012(03).
  [5]张杨,张立彬.美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2(01).
  [6]朱邦芬.关于培养杰出人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08).
  [7]智睿.创新精神从何而来[J].中国青年研究,2012(04).
  [8]李荣华.大学英语评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9]王维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J].才智,2012(0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介绍兴化市图书馆把创新当做工作中的一个亮点来抓,开展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特色服务工作,包括开设“空中图书馆”,开展科技文化拥军活动,开展“地方籍人士著作成果展”,收藏、研究、开发家谱,服务社会大众,开辟“兴化报廊”,受到公众好评,取得显著成绩。  关键词: 基层公共图书馆 特色服务 实践 兴化市图书馆  新形势下,基层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依靠各级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还迫切要求
摘 要: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军事方面有很大建树,在文学方面亦有不凡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词独抒胸臆,秀逸自然,不仅体现了他立志做圣人的理想抱负,而且体现了他光明磊落、忠国爱民、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同时还体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  关键词: 王阳明 诗词 人生境界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巨星,这就是明代中叶被世
摘 要: 《他们的眼望上苍》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女作家赫斯顿的一部经典力作,享有很高的赞誉。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三次婚姻,揭露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论,展现出主人公在面对来自性别、阶级、种族的迫害时,敢于大胆地反抗,追寻自由,获得自身成长的过程,强烈震撼了西方传统意识形态的基石——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男与女,白与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逻各斯中心主义 男权中心主义
摘 要: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独立于中国现代文坛,得到众多赞誉。本文试图从文本细读出发,运用语言学、叙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剖析小说话语背后深藏的女性审美价值,尤其是探析作家萧红内心所具有的未凋零的诗心与幽然画情。  关键词: 生死场 语言 结构 诗性审美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舞台上,千姿百态的作家面影不断浮现。但那个吟着“姑娘啊!春天来了”的扎着两个小辫的悄吟太太,是
摘 要: 在政治文化氛围之下的文艺生产机制,一方面构成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原始动机,另一方面又造成现代历史小说“讽时刺世”的艺术特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在内容与艺术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本文试图以国民党文化专制策略为中心,探究政治文化因素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政治化色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现代历史小说 文化专制  现实文化语境不仅构成现代作家的创作动机,甚至会在中途改变作家的创
摘 要: 文章对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误区进行了概括,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以《长恨歌》的教学为例,说明其中蕴含的性别文化:从唐玄宗这一形象的角度,分析对男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从杨玉环这一形象的角度,叙述对女大学生的审美观与爱情观教育;从当时社会的男性霸权文化,看白居易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者的局限性,促成大学生建立正确婚恋观。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性别意识教育 《长恨歌》  一、大
摘 要: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了两个音乐本体的概念:音乐感性本体及音乐理性本体。他认为,音乐并不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尚,音乐本体不是情感,而是与时代政治和人们情感无关的声音的“自然之和”。可将“自然之和”的特性贯穿于《声无哀乐论》的育人功能之中,使音乐成为“人性”的音乐和“我”的音乐,从而秉承“自然之和”,完善个体人格。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自然之和 育人功能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
摘 要: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作者阅读了康德所著的《判断力批判》一书,总结了特点。  关键词: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特点    由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的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自问世以来,就在哲学界掀起了一场狂风巨澜。在哲学领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可谓是一部哲学史上的奇葩,其抽象的思维,雄辩的语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与见解,犹如春雷在你脑际炸响,让你惊
摘 要: 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要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课堂上,教师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存在差异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实施差异教学,从而使学优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困生得到及时的补救,达到全员参与。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也需要差异教学,本文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差异教学观念,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差异教学的意义
摘 要: 二十多余年来,作文教学历经重主题,而重篇章,而重语言表达。作文注重语言表达,以为作文无需反映生活,无视内容,只求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的优美,则只取阴柔一路,而将壮美排除在外。这样,不但出现作文死记硬背、东拼西凑的情况,而且形成纤弱柔美的“缺钙”之风。这不但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茅盾散文的“行文每不忘社会”、“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的“实用”,正好能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