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永不凋零的诗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独立于中国现代文坛,得到众多赞誉。本文试图从文本细读出发,运用语言学、叙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剖析小说话语背后深藏的女性审美价值,尤其是探析作家萧红内心所具有的未凋零的诗心与幽然画情。
  关键词: 生死场 语言 结构 诗性审美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舞台上,千姿百态的作家面影不断浮现。但那个吟着“姑娘啊!春天来了”的扎着两个小辫的悄吟太太,是那样的惹人注目。她,就是萧红。一个多愁善感,充满悲情的女人;一个对爱和温暖充满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诗人;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命途多舛的作家。跨进历史的洪流,登上文学的舞台,萧红意味着不朽。
  鲁迅先生在《生死场》序言中说“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胡风也在《生死场》读后感中写到“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底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底手笔”。鲁迅和胡风都指出了萧红《生死场》在内部意蕴和叙述语言方面的独特性价值。尤其胡风指出“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虽然胡风认为这是作品没有使读者感到更大的亲密,受到更强的感动的弱点之一,但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弱点”,“功力不足的稚拙和妙笔生花的才情”[1]之间的生动组合才构成了萧红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于苦难叙事中显露诗意
  在萧红的文本中,她总是擅长用诗化的语言描摹生活,用越轨的笔致拼接苦乐。陈漱渝也曾指出:“萧红小说是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新型的小说样式。”[2]萧红挣脱传统小说主要依靠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的枷锁,以清丽的语言及诗化的结构穿梭于苦难叙事的文本中,投入却不羁,显露出无限诗意。
  1.独特可感的描写形式
  《生死场》这一文本是一场生动的苦难叙事历程,人和动物的同质化生存景象让人触目惊心,“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萧红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描写人物的死亡呢?我想,她必定泪眼婆娑,心痛不已吧。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萧红在处理片段化人物故事场景的连接时,运用了较多的静态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在这些非对话的语言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自身那颗躁动不安的诗心。
  在“菜圃”这一章中,“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静态的残败的田间予以动态的展现,田间的憔悴实则是为金枝与福发侄子之间的婚事作铺垫。同样,“墙外青牛的角上挂着秋空的游丝”一句不仅给人一种秋夜凉气逼人的直观感受,更为下文中金枝向母亲坦明真相给予承续,营造了一种难言的悲戚氛围。在第三章王婆牵马去屠场这一事件中,“深秋带来的黄叶,赶走了夏季的蝴蝶”这短短十几个文字渲染了整个事件发生的氛围,以景衬情,既有诗意的想象,又传达出一种悲伤。在第十三章“你要死灭吗?”中,大家起誓革命的场景里有这样一句话“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可见随着小说故事的发展,作者内心所经历的体验越发的沉重,借由诗化的语言传达内心的万千愁结。作者通过独特可感的描写方式达到了以景衬情的文学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形散神聚的结构体式
  《生死场》这一文本共分为十七章,每章都有独立的小标题,第一章“麦场”,第十七章“不健全的腿”,看似每一章节都是独立无关的,但整个文本叙述的脉络却是一条藤条,各章节都是藤条上的枝蔓。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生死场》是一部主要刻画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和对于死的挣扎的小说作品,在整个作品中,没有完全的主人公,也没有次要的人物,出现在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存在的重要性以及遭受苦难的命运。
  整个小说十七章节,每章的叙述篇幅长短不一。较长篇幅的有第一章“麦场”、第二章“菜圃”、第四章“荒山”及第七章“罪恶的五月节”等,每章叙述达十页之多,而较短的如第十章“十年”总共九行,第十一章“年盘转动了”仅有三行。这样的结构组织方式或许会让人感到不可理解,但作者却能够在这样的形式下让整个文本疏而不漏,完整无缺。小说第七章“罪恶的五月节”、第八章“蚊虫繁忙着”以及第九章“传染病”等都着力于描写自然或人为带来的苦难,一个个场景包容着数个独立发生的事件并陈述于文本结构中,或呈现并列态势、或者为递进之趋,但主题划一。第十章“十年”以及第十一章“年盘转动了”却以较少的文字进行时间上的跨越,为整个文本的叙述起到铺叙转承的作用。通过“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这一句使得凄清的情感体验跃然纸上,让人难以释怀。
  同时,《生死场》这一小说文本在结构上与诗的结构相似,“首尾相顾,余意不尽”[3]。小说第一章“麦场”以“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为开端,最后一章“不健全的腿”呼应首段,以“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为结尾。通过对羊的描写,使整个文本有一个诗的开头与诗的结尾。
  3.人物与动物的同质化描写
  萧红在小说中写到“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可见,作者对人物苦难命运的生存体验较为深刻细腻。与此同时,萧红也善于借助与动物相关的形象来刻画人物,塑造独特的个性,细致入微。
  (1)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2)最后,绞上水桶,他伏身到井边喝水,水在喉中有声,像是马在喝。
  (3)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烦扰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
  (4)可是金枝好像患着传染病的小鸡一般,霎着眼睛蹲在柿身下,她什么也没有理会,她逃出了眼前的世界。   (5)她的嘴是显着她的特征,——全脸笑着,只是嘴和鸟雀的嘴一般。
  (6)他长形的脸孔配起摆动的身子来,有点像一个驯顺的猿猴。
  以上几个例句都将人物比作动物,作家运用细致的笔触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看似夸张不合生活本态的描写,使得文本在整体上呈现出人物与动物的同质化存在。麻面婆像猪一般地说话、二里半似马一般地喝水、金枝好像患病的小鸡以及像驯顺的猿猴的二里半等场景的刻画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生存的重担与生活境遇的不堪。然而,如此这般的比喻在整个文本中比比皆是,作者以比喻的话语描述方式勾勒人物的生存状态,使小说整体形成了一种意在其中而不言的苦难氛围。
  二、于话语反复中深化体验
  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指出“任何文学都具有一种语言的伦理”,“语言成为深刻的体验”,即指出语言作为主体对环境的“无选择余地的反射”,本身就具有一种伦理。巴尔特说:“它是按其本性而非按照选择而成为社会性对象的。没有任何作家可以自自然然地将其自由插入语言结构的浓厚介质中去,因为穿越语言结构的乃是整个历史,其完整性和统一性犹如自然本身。”[4]语言是具有伦理、历史性质的东西,它带有主体性或本体论意味。所以,当我们读到《生死场》这一独具个性的小说时,不禁被萧红的文本叙述的语言所感动,于淡然笔触下撕扯着人心,拷问着人性与灵魂。
  1.同一或相似语词的反复出现
  萧红小说语言的另一特色就是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字词语句,由此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和生命体验。萧红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她以自己纯朴独特的方式写作小说。在《生死场》中,我们能够看到相同或相似字词语句的使用比比皆是。这种创作方式的存在不仅没有引起读者的反感,反而让读者在反复的叙述中感受到情感体验的不断深化以及节奏感的加强。
  (1)赵三却不那样,他把眼光放在鸡笼的地方,慢慢吃,慢慢吃,终于也吃完了。
  (2)婴儿为什么来到这样人间?使她带了怨悒回去!仅仅是这样短促呀!仅仅是几天的小生命!
  (3)二里半感到非常悲痛。他痉挛着了。过了一个时刻转过身来,他赶上去说:“下汤锅是下不得的,….下汤锅是下不得….”但是怎样办呢?二里半连半句言语也没有了!
  (4)但,那回忆却连续的开始织张:——一个小伙子倒下来了,一个老头也倒下来了!
  (5)鱼摆在桌子上,平儿也不回来,平儿的爹爹也不回来,暗色的光中王婆自己吃饭,热气作伴着她。
  (6)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鼓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这几个例子都是反复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字词语句。例1写赵三带着儿子去卖鸡笼,挣了钱后去吃豆腐脑,“慢慢吃,慢慢吃…”这几个简单的字词,生动地写出了一碗豆腐脑对赵三而言的奢侈,生活的穷顿与困苦一览无余。通过这几个字词的反复使用,使得此处文本叙事节奏放缓,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形象性。例2写到金枝的女儿被父亲摔死,“仅仅”这个词的反复使用,让读者感受到作家内心郁积的悲愤奔涌而出。“使她带了怨悒回去”,被摔死的小女孩哪里懂得怨恨,这是作家对苦难人间的无限怨恨哪!例3写到二里半的苦痛,因为他的无力,他只能重复同样的话语,作者笔下人物的生动形象呼之欲出。例4与例5两句中不同主体的同样的动作本可以合二为一,但作者通过反复描写,使得文本的气氛更为凝重或凄凉,于无形中昭显人生的悲戚。例6中“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其实是前一句“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的递进性的反复语句,使得情感力量更为深重,却也无力。语义间的细微变化,产生出无尽的独特的语言效果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读者也可由此窥探出作家内心情感走动的势态。
  通过以上例句的分析,我们可看出,朴素平白的字词语句的反复使得文本获得了深刻的内涵和无尽的韵味,显示出语言运用的独特魅力,涌动着萧红内心奔腾不止息的情感流。
  2.不厌其烦的同类型场景描写
  鲍·托马舍夫斯基曾经就说明性的文字作了如下论述,“说明文字,营造特殊环境、气氛,让读者先期有所感觉和了解,为进入故事做好准备,以便在接受人物和故事的时候认可其真实性”。[5]细读《生死场》,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描写人物生存苦难之余,也用心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复刻画中,使得文本画面感与形象性凸现。下面我将从文中选取几个场景化描写,来体验作者在文本叙述中的独特感受力。
  第二章“菜圃”中:
  中秋节过去,田间变成残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倒下来,接接练练的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
  第三章“老马走近屠场”中:
  大树林子里有黄叶回旋着,那是些呼叫着的黄叶。望向林子的那端,全林的树棵,仿佛是关落下来的大伞。凄沉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田间望遍了远近的人家。深秋的田地好像没有感觉的光了毛的皮带,远近平铺着。夏季埋在植物里的家屋,现在明显的好像突出地面一般,好像新从地面突出。
  我们从以上截取的几个片段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场景化的描写极其相似。这些描写性的说明文字中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太阳光线”的“忧郁”,“阴湿气息”的“撩走”,“黄叶”的“呼叫”等都是拟人手法的形象运用,又比如“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深秋的田地”像“光了毛的皮带”一样,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比喻,让人感到平实,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关注与亲近,真正实现描写的“力透纸背”。
  皇甫晓涛曾说到:“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出现曾使文艺界、批评界如此的惊慌失措与难堪。人们搜肠刮肚,却难在既有的符号系统中寻找到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和评价这个作家的生命活动和她的作品内涵。”[6]萧红以其独特的艺术感知力和天才的创作灵性构筑了她的唯一。她的小说不是诗,却充满了诗的魅力与韵味,“不以诗名,别具诗心”[7]即是对她的文学探索做出的动人概括。萧红的英年早逝着实让人扼腕叹息,但她作品中涌动的那颗永不凋零的诗心始终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丁言昭.萧红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89.
  [2]陈漱渝.云霞出海曙,回应半边天.长城,2000(06).
  [3]熏风.不具诗名,独具诗心.学习与探索,1981(5).
  [4]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06.
  [7]熏风.不具诗名,独具诗心[J].学习与探索,1981(5).
  [8]选文均出自《萧红全集》(上册)哈尔滨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读写训练,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课后练习 课程资源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课程资源,它昭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点明了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师实
摘 要: 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第三,加强“差生”转化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学为乐学。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离开课堂教学。教师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摘 要: 本文针对邓笛编译的文章被大众传播媒介争相转载的现象,结合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对外国文学编译的存在原因及时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邓笛 外国文学编译 当代审美文化  我们在阅读国内的畅销期刊时,常会看到一些编译文章,编译者的名字中“邓笛”是最常见的名字之一。邓笛编译的文章主要是小故事,并通过这些小故事反映大人生和大智慧。他发表的编译文章如此之多,以致我们几乎可以将他与外国文学编
摘 要: 网络以其平等参与、虚拟情境、瞬间扩散等信息特征,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应通过构筑网络教育主阵地等措施,全面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思想 思政教育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淮阴师范学院通过构筑网络教育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游戏教学法的来源和特点,然后以管理学的教学为例,从四个环节分析了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游戏的选择、游戏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游戏的实施和游戏的总结,最后提出了在应用游戏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 管理学教学 应用  一、引言  管理学是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摘 要: 失街亭究竟谁之过,历来就争论不休。本文从争论的疑问入手细加梳理、分析,认为马谡失街亭并非谁之过错,只是诸葛亮面对现实所采取的迫不得已的一个策略。  关键词: 马谡 孔明 失街亭 万全之策    《马谡失街亭》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四册古代小说单元节选的一篇课文,每次讲解到这篇文章,老师们总是给学生留下“失街亭谁之过”的课外探究,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然而,失街亭究
摘 要: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今文坛公认的重要作家,有着“哥特小说女王”之称。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曾获1995年世界最佳幻想作品集,里面既有经典的鬼故事,又有令人心寒的心理恐怖小说。国内外对这部小说集的研究极少,有的只是节选其中一两篇对其主题进行简单阐释。本文从心理现实主义出发,探讨欧茨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的心理现实主义写作技巧。  关键词: 《鬼魂出没
摘 要: 本文介绍兴化市图书馆把创新当做工作中的一个亮点来抓,开展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特色服务工作,包括开设“空中图书馆”,开展科技文化拥军活动,开展“地方籍人士著作成果展”,收藏、研究、开发家谱,服务社会大众,开辟“兴化报廊”,受到公众好评,取得显著成绩。  关键词: 基层公共图书馆 特色服务 实践 兴化市图书馆  新形势下,基层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依靠各级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还迫切要求
摘 要: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军事方面有很大建树,在文学方面亦有不凡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词独抒胸臆,秀逸自然,不仅体现了他立志做圣人的理想抱负,而且体现了他光明磊落、忠国爱民、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同时还体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  关键词: 王阳明 诗词 人生境界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巨星,这就是明代中叶被世
摘 要: 《他们的眼望上苍》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女作家赫斯顿的一部经典力作,享有很高的赞誉。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三次婚姻,揭露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论,展现出主人公在面对来自性别、阶级、种族的迫害时,敢于大胆地反抗,追寻自由,获得自身成长的过程,强烈震撼了西方传统意识形态的基石——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男与女,白与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逻各斯中心主义 男权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