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全面、可持续以及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突出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便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使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修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2]。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3]。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4],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5]。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任务。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62.
[2]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場现代化,2007,(2).
[3]王学渊,李忠健.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J].特区经济,2007,(1).
[4]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
[5]刘建伟.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3).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突出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便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使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修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2]。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3]。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4],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5]。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任务。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62.
[2]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場现代化,2007,(2).
[3]王学渊,李忠健.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J].特区经济,2007,(1).
[4]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
[5]刘建伟.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