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追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we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驱动力,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建立,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培养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能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但问题的质量仍有待提高。并且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多数小学数学课堂的追问仍存在很多问题。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所(IES)2007年颁布的《为了改善学生学习的教学组织——一份实践指南》中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回答“深层次”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深度问题的质量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表现出非常高的相关度。
  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虽然很多,但却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触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我们将这种可能会触发学生高阶思维的问题称为深度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和追问称之为深度提问和深度追问。深度追问能引导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或规则等知识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或阐述,并能够叙述个体的思考过程。课堂上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与追问,促使学生在进行深度思考,并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真正理解新知识的建构,清楚数学的本质,高阶思维得以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追问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追问缺乏针对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追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有效促进教学,也不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教师课前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进行分析学情,课堂提问只是为问而问,毫无目标,这种碎问碎答式的提问与回答,不仅无法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思考,甚至还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不思考、乱应付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
  2.追问缺乏层次性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课堂提问、追问、思考、回答等能力也存在差距。面对全班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把握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追问问题,促使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帮助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但大部分数学课堂,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有序思考,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下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追问深度把握不准
  有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提问只是流于形式,问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提问、追问满堂飞,但缺少触发学生高阶思维的深度问题。这种课堂看似“有问有答、气氛活跃”,但大量没有深度的提问、追问会导致学生走马观花的看待问题,不但没有促进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还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追问的有效策略
  1.关注追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高效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追问目的要明确。课前教师要对课堂提问精心准备、充分预设: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分析学情,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的思维水平等进行追问设计,然后在课堂上适当地调整与引领,采用恰当的课堂追问技巧,引领学生经历追问、辨析、释疑的过程,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理解数学的本质,体会数学的独有魅力。
  在进行计算课的教学时,需要教师针对计算算理追问,让学生不但知道怎么算,更知道为什么这么算,理解数学知识的原理与思想方法,体会数学学习过程的乐趣。如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时,课前进行了这样的追问设计:当学生通过探究得出438÷3的商时,再回到竖式对生成过程进行追问:“这里的13表示什么?”“18又表示什么?”“你是怎样得到的?”这些有效的“追问链”,引领学生对知识本身进一步的反思、分析和归纳,对计算的过程再思考,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思维过程的“再呈现”。在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中,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并在思考中萌发“思想”,体会到思维过程的快乐。
  2.把握追问的层次性,思维循序渐进
  课堂追问要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由易到难,创设有梯度的提问、追问,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过程,才能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一开始的问题就太难、太深,有的学生的思维达不到那个层次,往往会“知难而退”,不进行思考,坐等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答案,课堂效益降低,学生思维得不到发展。在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善于建立问题解决的“梯子”,引领学生逐级攀爬,循序渐进。追问的对象可能是全体同学、某个同学或老师等,老师要做到兼顾全体、注重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追问,使其思维在各自的水平上有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设计如下课堂追问:
  (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是把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们又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了成什么图形?
  (3)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以什么图形的面积为基础进行转化的?
  这三个问题相互联系、承上启下,由简至难、环环相扣,从旧知巧妙转化到新知,设计了问题的梯度,舒缓了思维的难度。这样步步紧凑、逐级而上追问,促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有序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把握追问的难易度,学习抵达深度
  课堂上,追问应该达到的“深度”,不是说越深、越难就越有效,這里所说的“深度”,是指问题不停留在表面,教师要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追问、比较、辨析,探究知识背后的“为什么”,我们追求的是切合思维、难易适度。课堂追问中,如果问题过于浅显,价值性低、简单机械的问题虽然学生回答起来比较轻松,但往往发挥不出提问的作用,学生就会对追问失去兴趣;如果问题问的太深,难度过大、过于深奥的问题,学生会感觉不知所云、无从回答,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一个难易适度的问题,使学生既能联系旧知,又能发现期待新知的价值,让学生既不觉得难以解答,又有积极思考。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师给出了以下题目: =,-=,-=,待學生解答完毕,开启新知探究,同时进行如下追问:(1)以上3个小题,其中有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你能不能把它改写成最简分数进行计算?
  (2)不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能直接进行相加、减吗?为什么?你应该怎么做?连续的追问恰到好处的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进行回顾思考,采用储备的旧知,来探索当前疑问的解决办法,不但会解决此类问题,还体会到了数学转化策略的魅力所在。对于重难点,我们“对症下药”适度追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进行深度思考,通过探究得到背后的“为什么”,这也是对追问要达到的“深度”最好的诠释。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深度追问,不是把某一知识点问深问难,而是要基于学生的思维起点,通过提问--思考--追问--再思考......直至问出触及高阶思维的深度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深度思考,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于爬坡状态。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有了一些认识,以下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展示生活原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的关系。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往会活动能力等各种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课时、场地、师资、资源、经费、安全等诸多实际问题的困扰,迫切需要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
【摘要】静电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静电的许多功能已经应用到军事工业或民用产品中,然而静电放电ESD却又成为电子产品和设备的一种危害,造成电子产品和设备的功能紊乱甚至部件损坏。  【关键词】电子产品 静电防护 实训  近年电子产品越来越小型化,集成化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时,往往受到困扰,电子元件极易损害。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精细元件的损坏是静电放电造成的。为了有效保护元器件,我们
目前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在于学校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
“乐学”是在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本身,激发学生实现愿望与困难抗衡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从实践中感受到成功的欢乐而更加奋发向上的学习。要让小学生们开心地学习,并且能够让他们更想学、更会学、学得多、学得有意义,这在小学教育领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所以,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让学生在乐中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创设愉悦的学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初见成效,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民族、国家等概念是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小处着手,对学生进行知识培训、情感激发、行为引导,依托课堂教学、特色课程、实践活动,上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全科育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  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拓展教材资源、深化学科融合、创新课
【摘 要】基于已有的文献基础,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在学习、实践、研究三个层面上进行分解,构建相应的测评指标,并结合对全国范围内10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研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测评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创新能力;测评指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
【摘 要】通过对苏州太仓、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吴中、相城等四市三区1 351名农民的培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了解苏州农民培训状况。总体来看,当前苏州农村非农劳动力数量大大增加,各地农民培训呈现出不平衡性,农民培训多以短期为主,理论培训多于实践指导,培训效果还有待提高。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各地应根据实际灵活开展农民培训,并致力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关键词】苏州;新
摘要: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的影响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的体验的同时,网络空间信息流通模式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自媒体中,这些问题尤为严重,不可忽视,如虚假新闻过多,信息过量,网络信息监督管理困难,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等现象。和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自身的运行模式不能对信息进行很好的筛选与过滤,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弱化。因此,在自媒体的
得课堂者“得天下”。推进有效课堂,关键在教师、难点在课堂、焦点在评价,但管理在校长。校长亲近课堂、研究课堂,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建立课堂教学改革的制度和保障体系,自身的引领能力必然得到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才会成为必然。要做到课前有期望、课中有创造、课后有审美,需要关注课堂教学“怎么听”“观什么”“议什么”三个维度,这是提升校长课堂教学领导力的有效路径。  一.怎么听  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