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是儿童不断获得、丰富、扩大道德生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感,在课堂中体验、感知、成就有效课堂。
【关键词】生活实践;有效课堂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理论是我国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这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
新课标理念也指出,教育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最有意义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也只有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才会是有效的教学。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必需关注学生生活、走向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使之成为学生熟悉的、感兴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从而成为最有效的教学。
一、关注生活,学会自理
统编《道德与法治》将“向生活学习”视为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活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我的日常购物》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一课。我们知道,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对自我、家庭、班级、社会有了一定的浅显认识,也养成了一定的较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的欲望会变得更强,所以认识社会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也随之成为这一成长阶段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我的日常购物》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如何合理购物,学会理性消费,学会节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念,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判断购物是否合理,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为此,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课前收集家人一周内的购物清单,课堂上设计一个购物的活动,让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在超市中开心地购物,最后根据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做成一个记录表。然后,让学生讨论、判断他们的购物是否合理,引导他们分析哪些购物是必要的、哪些是无需的,从而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总结哪些是合理消费,哪些是冲动消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会理性购物,学会节约,不浪费。在学生完成“我的日常购物”的场景活动后,笔者还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作业:1.在节假日开展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2.坚持每周填写自己的消费记录,并做好统计图,看看谁最会理财,做到合理消费。
把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热情,还可唤醒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支持。通过生活实践的学习,改变了学生单一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生活与教育紧密联系,给学生创设了实践式、体会式的学习平台,丰富了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既可让学生学会选择好的生活方式、向往美好生活,引导学生逐步从关注生活到走向生活;也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
二、走向生活,自我提升
少年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教师还更需要引导学生超越原有的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得到更好的成长。《我爱家乡山和水》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运用观察、访问、阅读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文化生活。在培养“爱家乡美”情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家乡人。在教学这一课前,笔者首先设计一次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一次家乡的调查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联系生活,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山水的美丽、物产的丰富,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并鼓励他们通过相机或手机来记录下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家乡有了更直观的、感性印象,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美。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把自己家乡美在组内进行分享,并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活动。通过展示介绍、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课中,笔者设计了“小导游”的活动,教师先作示范引导,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争当“小导游”,表达自己发现和感受到的家乡美,这一活动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不是念那些搬来的,自己也似懂非懂的详实精彩的“导游词”,而是自己真实体会的,并不华丽的“导游词”。不管是让“家乡”走进课堂,还是让学生走进家乡,笔者觉得重要的是学生真正走进了生活世界,学生真正地、直观地感受了美,而非脱离学生生活的经验。这样体验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探究精神,又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笔者认为,运用开放式的课堂,打破了封闭的、传统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开阔了视野,从而更好地向自然学习,提升自我。
三、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新课标理念中,也对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不仅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还要提升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生活有意义,让学生热爱生活。《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是北师大《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第一课的其中一个内容,教材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极为密切,交通安全也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很好的教學内容。课前,笔者先让学生收集常见的交通标志,进行操作式的交通知识学习活动。课堂中,首先,笔者通过玩“红绿黄灯”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设计了“找朋友”活动,要求学生把安全标志与相应知识用语结对成朋友,通过这一图文结合的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可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观的印象从而加深对交通标志的了解。然后,笔者还安排了第二个“对对碰”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交通标志的用途,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增强认识,从而积累丰富的交通知识。最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来设计一些交通标志。
这样,通过游戏、动手操作等活动,不仅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常识和课本联系在一起。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了自我防范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安全教育,懂得了珍爱生命的道理。
教育离不开生活。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多开展体验式、探究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带领学生走向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向往更美好的道德生活,使学生向着美好的生活奋力向前,让他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OL].https://wenku.baidu.com/view/639bcb22a26925c52cc5bf86.html.
【关键词】生活实践;有效课堂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理论是我国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这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
新课标理念也指出,教育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最有意义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也只有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才会是有效的教学。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必需关注学生生活、走向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使之成为学生熟悉的、感兴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从而成为最有效的教学。
一、关注生活,学会自理
统编《道德与法治》将“向生活学习”视为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活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我的日常购物》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一课。我们知道,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对自我、家庭、班级、社会有了一定的浅显认识,也养成了一定的较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的欲望会变得更强,所以认识社会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也随之成为这一成长阶段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我的日常购物》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如何合理购物,学会理性消费,学会节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念,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判断购物是否合理,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为此,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课前收集家人一周内的购物清单,课堂上设计一个购物的活动,让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在超市中开心地购物,最后根据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做成一个记录表。然后,让学生讨论、判断他们的购物是否合理,引导他们分析哪些购物是必要的、哪些是无需的,从而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总结哪些是合理消费,哪些是冲动消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会理性购物,学会节约,不浪费。在学生完成“我的日常购物”的场景活动后,笔者还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作业:1.在节假日开展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2.坚持每周填写自己的消费记录,并做好统计图,看看谁最会理财,做到合理消费。
把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热情,还可唤醒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支持。通过生活实践的学习,改变了学生单一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生活与教育紧密联系,给学生创设了实践式、体会式的学习平台,丰富了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既可让学生学会选择好的生活方式、向往美好生活,引导学生逐步从关注生活到走向生活;也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
二、走向生活,自我提升
少年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教师还更需要引导学生超越原有的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得到更好的成长。《我爱家乡山和水》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运用观察、访问、阅读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文化生活。在培养“爱家乡美”情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家乡人。在教学这一课前,笔者首先设计一次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一次家乡的调查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联系生活,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山水的美丽、物产的丰富,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并鼓励他们通过相机或手机来记录下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家乡有了更直观的、感性印象,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美。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把自己家乡美在组内进行分享,并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活动。通过展示介绍、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课中,笔者设计了“小导游”的活动,教师先作示范引导,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争当“小导游”,表达自己发现和感受到的家乡美,这一活动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不是念那些搬来的,自己也似懂非懂的详实精彩的“导游词”,而是自己真实体会的,并不华丽的“导游词”。不管是让“家乡”走进课堂,还是让学生走进家乡,笔者觉得重要的是学生真正走进了生活世界,学生真正地、直观地感受了美,而非脱离学生生活的经验。这样体验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探究精神,又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笔者认为,运用开放式的课堂,打破了封闭的、传统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开阔了视野,从而更好地向自然学习,提升自我。
三、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新课标理念中,也对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不仅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还要提升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生活有意义,让学生热爱生活。《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是北师大《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第一课的其中一个内容,教材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极为密切,交通安全也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很好的教學内容。课前,笔者先让学生收集常见的交通标志,进行操作式的交通知识学习活动。课堂中,首先,笔者通过玩“红绿黄灯”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设计了“找朋友”活动,要求学生把安全标志与相应知识用语结对成朋友,通过这一图文结合的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可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观的印象从而加深对交通标志的了解。然后,笔者还安排了第二个“对对碰”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交通标志的用途,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增强认识,从而积累丰富的交通知识。最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来设计一些交通标志。
这样,通过游戏、动手操作等活动,不仅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常识和课本联系在一起。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了自我防范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安全教育,懂得了珍爱生命的道理。
教育离不开生活。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多开展体验式、探究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带领学生走向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向往更美好的道德生活,使学生向着美好的生活奋力向前,让他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OL].https://wenku.baidu.com/view/639bcb22a26925c52cc5bf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