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我们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阐述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分析产生这种挑战和影响的原因,籍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警示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
  
  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由此行了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工作、学习方式为特征的新文化——网络文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在接收网络文化方面表现出好奇心强、鉴别力差、自我约束性弱等特点。在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下,如何使高校学生在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能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及丰富充实的文化内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但是网络文化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首先,网络文化的形成为大学生开启了一扇全面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息,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崭新窗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周游世界,可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相互间“实话实说”。同时,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覆盖面广,而且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如果这些教育资源运用得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并使教育方法现代化。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及影响力。
  其次,网络文化打破了原有的所有界限,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时代高校的学生在思维上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理解信息的多角度化,即他们很难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其二是理解信息日趋主动化,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到一起,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网络自出现以来,它就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不存在特定的团体或政府是网络文化的领导者,故而网络便不受任何的控制和管理,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便是有极强的包容性,各种思潮及文化多层面地在网上传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获得信息、占有信息、使用信息,在网上,没有论资排辈,没有“权威”,网络也不认可权威。大学生成为了网络文化的重要建设者,他们在网络上真情、真心的流露,为德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交流和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再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式为主,以划一性“教”,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网络文化的形成,在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更直接更便利沟通的桥梁,构建了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教育新模式。它可以以双向交流的形式为其带来革命性的改进,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与学生、家长和社会进行网上交流,释疑解惑,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从而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能够以平等身份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能够更迅速更确切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影响和行为引导。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首先,互联网以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他们要想了解任何信息,只需要输入网址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各种社会观点,不同国家、民族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学生只需在网络上复制下,不经过任何考虑;甚至一些下流庸俗的信息和语言电会在网上畅行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一些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还有一些宗教组织、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借助这种语言优势,疯狂遍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使西方国家得以利用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快捷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往学生们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而这些在网络上流传的错误、庸俗、虚假的未经过滤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
  其次,互联网普及的初衷是让大家有广阔的平台,了解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知识等,但是网络游戏、聊天、观看视频等现代娱乐方式比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吸引力更大,而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弱,许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这上面,据不完全统计30%的学生拥有电脑,而他们很多不是利用其进行学习,而是上网,没有电脑的同学也要用手机上网;甚至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中不可自拔,严重耽误了学习生活,最终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甚至被退学;更严重的甚至分不清网络与现实,将网络中的暴力与犯罪应用于现实之中,走上犯罪道路,耽误自己的一生,对社会造成危害;一些学生在网络上散布牢骚,痛斥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不满,甚至发布各种不良信息,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
  再次,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模式其实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以往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他们的价值体系是在家长的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的熏陶下是面对面、实实在在的交往中形成的。而在网络中则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和交往。一些学生长期习惯于网络社会后,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缺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极度封闭自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网上,碰到问题不去找人沟通解决,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使人产生孤独、冷漠、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
  最后,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如预防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现在我们总感到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要比以前复杂得多,传统的工作方式总不那么奏效,甚至会导致逆反心理。网络文化现在正在与我们争夺教育对象,它们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网络无处不在,宿舍、家里、网吧,甚至现在学生人手一部的手机都可以上网。大学生们纷纷把活动场所从学校的教室、体育场所、文娱活动等中转移而进行网上冲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越来越不感兴趣。
  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的形成,是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已实实在在的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形式,正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性,着眼于创新,才能有实效性,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要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建设好校园网,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影响大学生,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决学生的问题;加强学生上网教育与引导,强化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网络和现实的道德约束,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络行为;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活,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一支能够依靠现代化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
  网络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沟通方式,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这些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霍仙丽,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张锦高,丁振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思考与实践[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3]于艳娟,高峻,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M],北京娱乐信报,2006
  [4]孟繁华、张静,《网络文化与师生关系》,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12期,第12页。
  [5]武建铭,圈络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6]谢伟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青年探索,2001
  [7]王生卫,论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养[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锤炼教学用语,努力开掘语言的魅力。避免课堂教学乏味、语言繁冗啰嗦的情况,从而能够给学生有意思、有内容、有意义的语文课。  【关键词】生活语言 幽默语言 评价语言 身体语言 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项大工程,做这个工程必须事先准备好、设计好,否则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工程的效果。在这个准备设计中,教师语言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好的课堂语言,那么课就有可能成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语文基础教育中的阅读问题高度关注,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信息筛选和有效掌握信息能力,尤其是通过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智能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阅读方法 知识迁移 阅读创新 能力培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起阅读这个话题,其实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
[摘要]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相信你们一定能用自己的慧眼在生活中去寻找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欣赏;创造;情感    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
【摘 要】本文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推动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趣味性 激励性 动起来 活起来    一、让学生“动”,让课堂“活”应遵循的原则    (一)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61-01  摘要:高考生物知识点多而繁琐,学生难以理解掌握。顺口溜简明扼要、朗朗上口,易记易理解,概括性又强。将顺口溜应用于教学,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将这些顺口溜搜集汇编整理编辑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 顺口溜 理解
【摘 要】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从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等方面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育思想 多媒体 信息资源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
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已实施四年,作为一种全新高考方案,已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新高考方案的亮点是:“三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而作为学业水平测试从2009年已从原来的六门达A高考加10分改变为四门必修一门达A加1分,四门达A加5分。正因如此,小高考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作为小高考中物理学科,有不少学生复习时感到无所适从。下面谈谈物理小高考的复习应对策略。  一、认真研究小高考考试说明  江苏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往教师凭借一张卡片来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从兴趣入手,广开渠道,加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规律,体验识字乐趣。  【关键词】培养兴趣;形成习惯;夯实基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抓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尤其重要。但是,由于刚入学儿童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也不多,有些词语难于理解,对应用题的基础知识还一无所知,因此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笔者经过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抓关键,指导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应用题是用文字(或图代替文字)来表达一件事物的。这些文字构成相互联系的一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而“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模式正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建模能力等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殛其意义    “问题解决”主要是指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借助必要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