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解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y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影响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价值观,从而指导人的行为。语文与音乐皆为心灵的产物,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音乐与语文教学的渊源
  1.音乐,心灵的引路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承担着传递信息与交流情感的职能,起着组织与协调人的意志行为的作用。
  2.音乐,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音乐可以让文学教育的声音更加优美,更加感人。然而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一支粉笔一本书走上讲台的现象比比皆是,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单向表演,甚至是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方块字对心灵的粗暴撞击;另一方面,由于文本与学生的时空阻隔,或者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需要辅助,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升华需要推动,而有时候,音乐便能发挥它独特的作用;第三,很多教师意识到了音乐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中,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使音乐真正发挥作用。成功的案例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而巧妙地运用音乐,能够沟通学生与文本以及教师的心灵,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所独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能超越时空飞进那美妙的语言文字的殿堂。
  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有些案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证明了音乐在语文教学中举足重轻的作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音乐沟通生本。读懂一篇文章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而有时,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很难进入文本情境,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实现与文本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受到审美的熏陶,接受思想的洗礼。更多的时候,就差那么一点,学生就只能在文本的大门之外徘徊。有位教师在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过程中,当学生对文本的情感难以体验时,巧妙地用一首哀婉凄苦的洞箫曲《忆友人》,叩开了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与文本实现了有效的沟通:
  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了,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所有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大屏幕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范读。)
  师: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不禁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更浓了。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在音乐声中,深情吟诵这首诗。整个课堂沉浸在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之中。)
  虽然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前,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体验,始终无法与文本中所表现的情感形成共鸣,学生虽然读得抑扬顿挫,但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却是空洞的、虚无的。就在这时,如泣如诉的洞箫悠悠响起,“九九年年有,今朝分两地。”那呜咽的旋律,伴着教者声情并茂的吟诵,带着诗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愁绪敲击着孩子们的心房。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音乐解读文本。课堂上成功的文本解读,往往是学生视界、文本视界及教师视界在对话中有效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圆融的融合,是悄无声息的,是心领神会的。在语文教学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文本的密码,让文本思想意蕴的风景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让孩子们迅速占有文本,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本的有效对话,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中,一首《摇篮曲》用她深深的母爱,带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师:就是这样一只胆小的小家伙,有一天,它跑到哪里了?你看到什么了?( 出示图片“小鸟在作者肩头睡觉”,配乐:《摇篮曲》)
  生:我看到,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头。
  生:它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师:这小家伙睡得好熟呀,瞧,作者的眼光里充满爱意。如果请你给这幅图画起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信任
  师:本来那么胆小的鸟儿,竟然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是多大的信任啊!
  生:我和鸟的故事
  生:人鸟情深
  生:幸福的珍珠鸟
  师:就让我们怀着和小鸟一样的心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一同走进这美好的境界吧!
  初见课文插图时,只看到一只鸟儿站在“我”的肩头,显得很小,不太清晰,所以一时还不能明白图画的意思。但伴随着温柔舒缓的《摇篮曲》的响起,图画的意思也随之清晰起来: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就像孩子在母亲的怀里一样,很舒服,很安全。《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具有温存、安宁、甜美的特点。本来特别胆小的珍珠鸟竟敢落在作者的肩头甜甜地睡着了,这不就像孩子对母亲一样的信赖吗?在《摇篮曲》恬静的旋律中,孩子们的灵魂被轻抚着,课堂上充满着温馨的氛围,这为孩子们进一步解读文本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本堂课孩子们始终围绕着“信赖”自由地感悟着文本的语言,深情地朗读着课文的文字。一首《摇篮曲》,让文本解读更加轻松,却又更加深刻!
  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一定会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青睐,音乐的灵性,音乐的美感,音乐具有的生命价值,不断被发现,被欣赏,被唤醒,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往往就是课堂亮点出现的时候。
  【作者单位: 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本文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进行讨论,说明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问题的表现形式,并从平等教育的角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本文认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遭遇社会对流动人口的非平等性认知,只有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才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教育。  引言  我国对流动人口尚无明确的定义,通过大量研究不难发现,以教育、社会福利为研究出发点,以流动人口为研究目标的
如何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使环境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让幼儿充分活动、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孩子操作的情况进行适时、适宜的指导。科学有效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敏锐观察,即老师在活动中随时、全方位地调查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体现,把握动态,捕捉辅导时机,使幼儿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个性和创造能力得到积极充分的发展。  一、活动前的指导策略——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活动前的指导分两类,一类是老师显
场地构思是建筑设计构思中的一种方式,具有理性的空间整体思维观. 通过实践这思考方法,阐述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自然场地因素来形成设计构思,以产生与环境脉络相融合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去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究活动,而并非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由于探究活动的展开需要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尤为重要。《认识几分之几》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后的一节课,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使学生会直观表达几分之几,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以及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几的表象,在教学
在2004年第二季度中国存储管理软件垂直市场分布中,大型企业对于中高端存储管理解决方案的需求以47.8%的比例继续保持最大的市场份额,虽然这一市场增长率在放缓,但市场仍未饱和,
目的:探讨腓神经移植面神经重建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根据House-Brackman面瘫分级方法,2例面瘫分级为Ⅳ级的无法保留面神经的听神经瘤患者,先行肿瘤全切除,随后立即行面神
总之,在进行对比实验教学时,我们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运用整体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对比实验的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对比实验的同时发展各种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从而达到有效的目标。  【作者单位:建湖县实验小学 江苏】  前言: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科
作业对学生来说,能帮助巩固已学的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存在“几重几轻”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正确解决。  一、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  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一布置作业便是让学生头也不抬地写、写、写,或让学生抄生字、抄课文,或让学生做题目、做试卷,很少留朗读、复述、背诵之类的口头作业,有的即时留了口头作业,检查时也远没有像检查书面作业那样认真、细致。
从今年7月至今,亚信科技在美国NASDAQ股票市场的表现可谓是先抑后扬,大落大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亚信科技股票二级市场的剧烈波动?亚信科技管理层与投资者的沟通对于国内上市
我们采用脑诱发电位仪研究脊髓损伤发现,颅脑创伤患者头部CT未见异常,而脑诱发电位则有异常改变,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