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就是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引发、增强学生对学习教学的兴趣,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数学意识,增强数学素质。
【关键词】:积极性 兴趣 实践活动
一、运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但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声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这样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当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先让学生用二根小棒摆一个角,学生很快就摆出来了;接着我又要求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这个他们可发愁了:一个角要用二根小棒,三个角不是要用六根小棒吗?只有三根小棒可怎么摆哟?我鼓励他们说:“你们仔细想想三根小棒可当六根小棒用,看谁能摆出来!”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新实践,终于有人创造出了这样的摆法。
“这样的教学,既巩固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具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勇敢是创造个性最重要的特点,任何才干离开了勇敢,就不能上升到创造的水平。对公认的东西表示怀疑,以便除旧布新,需要勇敢;提出似乎难以达到的目标,不怕引起非议,需要勇敢;不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多数人对立,甚至冲突,也需要勇敢。在学具操作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通过学具操作可以引发求异思维。求异是创造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学具操作中,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演示:把10个西红柿怎么分到3个盘子里,已经在每盘放了3个,只剩下1个苹果了。我问学生:“还能再分吗?”几个学生都就不能再分了。可有一名学生却说:“还可以分。”这时教室里发出了嘘声,有人甚至嘲笑他:一个西红柿怎么分到3个盘子里呢?我又一次问他“还可以再分吗?”他坚持说:“还可以再分,我可以分给大家看。”说着,他拿出一把小刀上台小心翼翼地把一个苹果分成3份,每盘放一份。虽然他的分法超出了本节课的学习范围,但我们不能不为他的勇敢求异精神所感动。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有利于學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老师可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定期举行数学竞赛活动,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例如:在“笔算加法”练习课中,我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奖给他们小礼物。比赛效果很好,做错的只是个别。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比赛的同时强调学生在解题时,不只满足于一种正确的解答,要思考多种解题方法,并选出其中最佳方法;要脚踏实地实地,扎扎实实,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心理上要注意承受能力的培养,经受成功和挫折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充满信心,不断进取,树立争当强者的勇气。
三、利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创设情境,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设计的实践活动是,测量并计算出学校操作的周长。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周长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果学生对活动的内容产生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实验活动:数学实验对学生制作数学模型、探索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体积”时,放手让学生做装实物实验,总结概括各种体积公式将不会成为难事。
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既可以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得以延伸,又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我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今后将继续努力探索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宋云胜.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中学) 2010年08期
[2]梁仁才.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年09期
[3]林师航.小议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数学学习 2007年06期
[4]王淑琴.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年12期
[5]陈治松.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7年09期
【关键词】:积极性 兴趣 实践活动
一、运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但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声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这样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当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先让学生用二根小棒摆一个角,学生很快就摆出来了;接着我又要求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这个他们可发愁了:一个角要用二根小棒,三个角不是要用六根小棒吗?只有三根小棒可怎么摆哟?我鼓励他们说:“你们仔细想想三根小棒可当六根小棒用,看谁能摆出来!”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新实践,终于有人创造出了这样的摆法。
“这样的教学,既巩固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具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勇敢是创造个性最重要的特点,任何才干离开了勇敢,就不能上升到创造的水平。对公认的东西表示怀疑,以便除旧布新,需要勇敢;提出似乎难以达到的目标,不怕引起非议,需要勇敢;不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多数人对立,甚至冲突,也需要勇敢。在学具操作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通过学具操作可以引发求异思维。求异是创造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学具操作中,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演示:把10个西红柿怎么分到3个盘子里,已经在每盘放了3个,只剩下1个苹果了。我问学生:“还能再分吗?”几个学生都就不能再分了。可有一名学生却说:“还可以分。”这时教室里发出了嘘声,有人甚至嘲笑他:一个西红柿怎么分到3个盘子里呢?我又一次问他“还可以再分吗?”他坚持说:“还可以再分,我可以分给大家看。”说着,他拿出一把小刀上台小心翼翼地把一个苹果分成3份,每盘放一份。虽然他的分法超出了本节课的学习范围,但我们不能不为他的勇敢求异精神所感动。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有利于學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老师可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定期举行数学竞赛活动,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例如:在“笔算加法”练习课中,我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奖给他们小礼物。比赛效果很好,做错的只是个别。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比赛的同时强调学生在解题时,不只满足于一种正确的解答,要思考多种解题方法,并选出其中最佳方法;要脚踏实地实地,扎扎实实,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心理上要注意承受能力的培养,经受成功和挫折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充满信心,不断进取,树立争当强者的勇气。
三、利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创设情境,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设计的实践活动是,测量并计算出学校操作的周长。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周长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果学生对活动的内容产生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实验活动:数学实验对学生制作数学模型、探索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体积”时,放手让学生做装实物实验,总结概括各种体积公式将不会成为难事。
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既可以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得以延伸,又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我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今后将继续努力探索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宋云胜.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中学) 2010年08期
[2]梁仁才.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年09期
[3]林师航.小议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数学学习 2007年06期
[4]王淑琴.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年12期
[5]陈治松.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