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古韵幽 浓情切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梨园戏现存的文献资料和活态资料,可窥探到南戏文化、闽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民间艺术的精华。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信息库。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独具一格。
  三大流派溯源
  泉州腔演唱的中国地方剧种,起源于福建泉州,流行区域涵盖闽南、台湾及东南亚等广大的闽南语系地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可追溯的历史达800年之久,比昆曲早200年,比京剧早600年。著于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的《上傅寺丞论淫戏书》是现存有关梨园戏最早的文献记载,刊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的《荔镜记》是现存有关梨园戏最早的印刷品。由于历史悠久,梨园戏弥足珍贵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形态,被学术界誉为“南戏活化石”。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昆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有各自的专属传统剧目,俗称为“十八棚头”。
  “上路”流派:宋元时期,福建省邻近的江西、浙江两省的南戏班社流入泉州,他们在泉州长期定居下来,与本地的声腔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梨园戏的一个流派。因为,宋朝时的地方最高行政区称之为“路”,泉州人习惯把邻近的、偏北方向的江西、浙江两省地区称之为“上路”。于是,就把这一流派称之为“上路”。上路流派大多搬演“忠孝节义”题材,风格古朴苍劲,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古剧目,历史价值非常珍贵。如《王十朋》与《孙荣》是宋元南戏四大名剧中的“荆”、“杀”,是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蔡伯喈》是宋元南戏著名剧目《琵琶记》在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王魁》与《刘文龙》是非常古老的宋元南戏的早期剧目。特别是《朱文》,是明朝《永乐大典》中记载的“宋元遗篇,海内孤本”,价值尤为珍贵。
  “下南”流派:相对于“上路”,泉州本地人自称为“下南“。由泉州民间音乐歌舞发展起来的梨园戏流派,便称之为”下南“。下南流派大多搬演民间故事,风格粗犷,散发着浓烈的草根气息。有《郑元和》《梁灏》《百里奚》等传统剧目。因为上路与下南两个流派的演员都是由成年人组成的,所以又合称为“大梨园”或“老戏”。
  “小梨园”流派:南宋时,许多皇室成员定居泉州,他们的府邸里大多有供私人娱乐的“家班”。南宋灭亡后,这些皇室的家班流落民间,便形成了梨园戏的一个流派。因为他们的演员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个行当,所以俗称“七子班”。又因为他们的演员多由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担任,相对于“大梨园”,他们又俗称为“小梨园”或“戏仔”。小梨园流派是梨园戏艺术水平最高雅的一个流派,风格典雅缠绵,表演细腻精致,保存了许多明朝初期的南戏剧目。有《陈三》《吕蒙正》《郭华》《刘智远》《蒋世隆》《朱弁》《高文举》等优秀传统剧目。其中,《刘智远》与《蒋世隆》是宋元南戏四大名剧中的“刘”、“拜”,是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
  表演优雅细腻
  梨园戏的表演程式,古朴独特,生动优美,有一套世代相传的程式规范,俗称“十八步科母”。在中国戏曲长廊中独树一帜,尤以旦角程式最为著名。有许多动作,与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人物形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梨园戏对表演者的手、眼、身、步等的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大、小梨园的表演只有粗犷与细腻之差异。除十八科母外,各行当都各有自己特殊的科步身段,如官生与末行的“十八罗汉科”,净与官生的“马鞭科”,老生的须功,生、旦的扇法及眼法,也各有成套的程式。其中,遗存了一些傀儡动作,载歌载舞,古朴、幽雅、细腻,别具风格。
  梨园戏还根据人物和戏剧情节的需要,创造了“十八雨伞科”。如《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单人伞舞,表现人物顶风冒雨艰难地行进。其中有表现遇雨的张伞,怕水泥泞的蹑足撑伞,逆风斜风的顶伞,狂风四起的旋伞,暴风起伏的升降伞、飘伞、放伞等表演动作,组成了一套伞舞表演。
  因为所有传统戏目都是文戏,没有武打场面。所以如有战斗或动武情节,都用台词交代,作暗场处理(个别武打场面也独具一格),必须要做的武行表演,也用特有的身段示意,舞而不武。
  梨园戏的音乐属曲牌联缀体,保存有传统曲牌150多首,场景音乐300首,音乐风格古朴动听,优美宛转,在中国戏曲声腔中自成一体。保存着许多唐宋的大曲、法曲与词牌,例如《摩诃兜勒曲》《玉树后庭花》《霓裳羽衣曲》《甘州歌》等。用于伴奏的洞箫、南琶、二弦、三弦、南嗳都是很古老的乐器。司鼓乐器为“南鼓”,打鼓时将一只脚放在鼓面上,运用脚跟的压力变化,敲打出千变万化的鼓点节奏,俗称“压脚鼓”,在中国剧坛十分罕见。
  传承现状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梨园戏专业团体,1953年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次年以《陈三五娘》参加上海华东戏曲会演,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从此蜚声海内外。《朱文》等珍稀古老剧目的整理上演,更赢得了“活文物”、“古南戏活化石”的赞誉。
  建团60多载,多次获得文化部嘉奖。其中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荣膺2003年度~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七次晋京演出,2014年6月赴巴黎、里昂、雅典等地进行欧洲巡演。另一新编剧目《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及入选2005年度~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11年,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出品,与《董生与李氏》一起拍摄成为数字电影。《皂隶与女贼》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枫林晚》《陈仲子》《蔡文姬》《冷山记》等新编剧目,多次荣获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2013年入选文化部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剧团现有演职员115人,一半以上享有中、高级艺术职称。培养了著名剧作家王仁杰、“二度梅”、“文华表演奖”、全国劳模、“德艺双馨”演员曾静萍、上海“白玉兰”戏剧艺术主角奖龚万里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多次参加“环球之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中国戏剧节、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文化部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等重要演出。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名牌高校讲座巡演。常年举行元宵演出季、五一演出季、夏令演出季等丰富的常态性演出,吸引海内外众多观众。并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荷兰、法国、希腊、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地。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艺术知名度。`
其他文献
木瓜鱼(Trunkfish)是河豚的一种,体长15厘米左右,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的珊瑚礁海域。但这只木瓜鱼是摄影师在以色列红海海域拍摄到的,所以和常见的金黄木瓜鱼有点不同。据说这种鱼很喜欢欣赏它们在镜头倒影里萌萌的样子。
期刊
萨利纳斯马拉什盐田位于秘鲁库斯科地区北部的神圣谷,摄影师想要展现出盐田的纵深层次。“盐田上为数不多的工人们,不是离得太远,就是正蹲在盐田里。”他如是写道,“我四下走动,终于找到一个走在池塘边沿的工人。我等待着他走到了这个稍大的池塘边,这样他的轮廓就能与背景分离开来。”
期刊
只有在枯死并蜕落松针之后,白皮松蜿蜒扭转的树枝才能显现出它那荒凉的优雅与美感。这种濒危的针叶树木生长于北美洲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它强壮而耐寒,足以经受严冬的风雪。摄影师在美国俄勒冈州的胡德山北面拍摄到了这个画面。“这些山丘被俄勒冈州四处燃烧的森林大火带来的烟尘笼罩。”
期刊
摄影师在和家人驾车去波兰马苏里亚恩湖地区的路上,捕捉到了这样一个充满了夏日旅行趣味的瞬间。摄影师说:“我们被美丽的风景震撼了,决定在这停下,拍摄一些风光。我那练过体操的侄女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爬上了干草垛,并从一个跃到另一个上。”
期刊
美国洛杉矶纸雕艺术家Jeff Nishinaka的作品,以白纸为素材,施以精湛技艺,搭配恰到好处的光源,这些纸雕塑就在投射出的阴影的映衬下,活了。Nishinaka的所作所为,着实是颠覆了我们对一张张白纸的认识,原来再普通不过的素材,经过了艺术家的雕饰,居然就有了如此灵气。
期刊
近年来诸多媒体报道母语滑坡的文章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质疑的文章越来越多,就连小学语文学会的会长崔峦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课改后师生负担没有减轻,课堂教学效益仍然不高,‘分数不低能力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见《北京晨报》2010.4.15《语文教学到需要‘拯救’的时候了?》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
期刊
2014年9月16日至22日,由文化部、福建省政府主办的“庆祝新中国六十五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成功举办。同时,知名专家学者近50人齐聚一堂,为福建地方戏剧目创作、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等建言献策。  福建经验 弥足珍贵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优秀剧目的题材都是福建地方戏曲资源宝库中的优质资源,都得到了当今时代先进思想观照下的优化配置;而编、导、演、音、美等创
期刊
49岁的英国男子托尼·葛洛夫近日培育出重达8公斤的洋葱,被收录进《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最大的洋葱纪录是4.5公斤。看到超市里卖的洋葱都不足1斤,托尼表示很欣慰,觉得辛苦没有白费。
期刊
闽剧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语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
期刊
北路戏原为“福建乱弹”、“横哨戏”,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稀有古老剧种之一。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  北路戏是代表清代乱弹系统声腔的珍稀剧种,流行于闽东、北、中一带,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明末,闽东北各地的民间戏曲颇为兴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