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带孙”背后的民生焦虑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20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听说网上有一篇名为“女儿女婿已经三个月没给生活费了,我还该不该继续给他带儿子”的帖子,这个事情引发了我周围老年朋友的热议。
  老人向女儿女婿收取“带孙费”的理由是:现在孩子每天的吃喝都是老两口在负担,这笔费用对于两个退休在家的老人来说太重了。
  有人说,外婆带外孙收取“带孙费”,这不是挑战“水往下流”的传统,伤害亲情吗?也有人说,外婆真忍心抛下活泼可爱的小外孙不管吗?但是当你听完这位外婆的陈述,你就不忍心责备这位不愿做“无偿保姆”的外婆了。由于女婿单位效益突然大不如前,一直拖欠生活费不给。而奶粉、尿布,孩子的吃喝拉撒都要钱,这笔费用对于退休在家的老人来说十分沉重。老人带孙子责任重大,需要付出辛勤劳动不说,还要为此贴上不菲的生活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到底是女儿女婿缺乏孝心,还是老人缺乏责任?
  在我看来,老人为“带孙费”纠结,不仅是亲情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前不久,江苏省立法禁止“啃老”,还有论者认为,法律管不了家务事,嘲笑这是浪费立法资源。但是,从孙辈生活费让老人不堪重负的现实来看,立法禁止啃老,老人对“无偿保姆”角色说“不”,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我的观点是,老人自愿帮助经济拮据的子女,自愿做“无偿保姆”,自愿被“啃”,倒无可厚非。老人本身生活不宽裕,子女还让老人带孙子出力又出钱。于心何忍?在我看来,老人为“带孙费”纠结实际上是一面民生镜子,照出了民生之艰,照出了寻常百姓家庭的现实生活状态。
  毋庸讳言,对于高薪族来说,对物价上涨或许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对于收入微薄的退休老人来讲,柴米油盐、奶粉、尿布涨价,就是天大的事情。物价上涨意味着他们的收入蛋糕被切去了一块。奢侈消费他们可以不去奢望,但是基本的衣食住行不能省略吧。尽管我国退休职工养老金连年增长,但是仍然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这个角度讲,老人对女儿女婿“斤斤计较”,未必是“自私”,不讲亲情,实则因为生活压力过大、物价上涨太快,让他们力不从心。保护老人权益,除了子女要体谅老人的难处,不让老人既出力又出钱以外,政府还要想办法纾解民众生活压力,平抑物价。
  在我看来,老人索要“带孙费”,一方面提醒了政府在物价(尤其是民生物资价格)方面要体现责任担当,在平抑居民消费价格、完善公共服务项目,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证民生产品价格稳定方面下工夫。另一方面,要继续关心退休老人生活,提高养老待遇,不至于让老人为“带孙费”抱怨连连,更要提高年轻人的工资水平,这样才能化解年轻一代“啃老”、赖生活费的现象。
   (责编:田茵)
其他文献
2008年6月24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在这天圆了入党梦,59年的企盼终于如愿。这一年,我84岁。  我生于1925年,在娘怀里从军阀混战硝烟中逃出来又陷入亡国奴的苦海,是共产党把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1947年,县城还没解放,我怀着感恩的心,为我军收粮草、贮军需。很快,在卓东工作队领导下我加入了农会,当上了宣教委员。当年我20岁,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成为一名人
期刊
据调查,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4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300万。中国约有1000万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而城市老人中,98%依靠自我养老,而4成中产家庭无养老准备。(本刊综合)    北京:护工带着雇主回乡收麦    46岁的北漂王二运和妻子付焕芝在北京几家大医院做了十多年的护工。今年2月,他接手护理52岁的偏瘫病人左大哥。王二运精心护理了三个多月,老左没尿过一次
期刊
过节,总是要与父亲一起吃饭。  今年五一,父亲很早就打来电话,要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顿饭。其实,每年的年饭,我都是和父亲一起吃的,而每年,他也是来电话早早催促。这也难怪,父亲八十有七,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唯有一群仍在为党工作而又身体健康的儿女是他的骄傲与牵盼。  “老三回来啦?”这是父亲唤我的声音,断断续续,颤颤抖抖,却不乏些许欣喜。  我叫了一声爸,便扶着他的手臂坐到椅子上去,然后到母亲的遗像前点起一
期刊
村里拆迁,何亮喜获二百余万元的拆迁补偿。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他欣喜若狂,这简直是上天的恩赐。但老实本分的他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就是这200万,让他的生活发生了事与愿违的变化——妻离子散、与哥哥姐姐反目成仇。    一    今年51岁的何亮,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没拆迁以前,何亮和妻子王芳在北京小汤山附近做点小生意,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然而,突如其来的200万打破了这种平静。  2002年,北京大范围
期刊
78年前,当时年仅12岁的库克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兼职打工——送报。每天早上他都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将报纸送到300个家庭。那时的人们,都记得这么一位拥有朝气面容、阳光笑容的小男孩。  他一送就是3年,期间,他结识了自己现在的妻子朱莉,每当到了冬天,库克送报纸到朱莉家之后,朱莉总是会在库克的自行车车把手里灌进热水,保护手指不被冻僵;而到了夏天,朱莉又总是会准备好冰袋,给库克随身降温。  一晃儿,两
期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曾经生活着一批被人们称之为“老克拉”的群族。他们大多出身于豪门富室,在新中国诞生前接受过“洋化”教育,他们目睹或亲历过十里洋场上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解放后,他们并不工作,依靠丰厚的“家底”依然过着富足的生活。但社会的变革和生活的变迁,使他们的日子过得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昔日风光不再,因而总感到若有所失。  令人难以预料的是,在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不仅在我国的
期刊
一     结婚前,曾听很多人说过,城乡联姻如何如何不好。什么农村人把城里人当成“钱袋子”,会经常伸手索取;丈夫家人会经常来打扰你,农村婆婆刁钻古怪,难以相处等等。当初,我以为这些事情都与我无关。  偏偏上帝之手把彬推给了我,彬来自豫南一个偏僻的农村。他在家里是老大,下面有3个务农的弟弟。母亲连小学都没读过,父亲初中毕业,在村里当了一辈子会计。面对如此背景的彬,我却被他的真诚、朴实所打动,毫不犹豫
期刊
常言道,“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少时但得父母乐,老来自有儿孙贤”。  据说,当年郑板桥被削职回老家前曾对送行的朋友说:“请你们回家把老人当孩子看。”这是要儿女用对自己孩子的呵护来对待父母。比较而言,无论贫穷、富贵,老人抚养后代都是无怨无悔的,很多老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注重的是儿女对自己的精神关爱。若是对待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论立法的效果如何,保持这种自觉的道德行为就可以避
期刊
在学校门口,一老人拽住小孙孙告诉他:“鞋带开了,系上再玩。”可男孩不但没有弯腰去系鞋带,竟然连看都不看老人一眼,把脚往外一伸,说了句:“给我系上”。老人先是一愣,迟疑地看了看男孩,男孩没有停下手中的游戏卡片,还有些不耐烦,又催促说:“系上。”老人没再说话,弯下腰,给男孩系鞋带儿。小孙孙就这样坦然地伸着脚让老人系鞋带,他的眼睛一刻也没有从手中的玩具上离开过……  十岁娃命令爷爷系鞋带并非什么震撼视听
期刊
以前,每天由我负责到菜市场买菜。后来,儿子长大成人,他一再表示要积极为家里作贡献、为父母分担辛劳。我非常欣慰,就把买菜的任务委托给了他。儿子信誓旦旦:“我一定踏踏实实做好买菜工作,给老人家交一份满意答卷!”   一开始,儿子作的买菜预算是一个月1000元,可每个月都会超支不少。这也很正常,这年头啥不涨价呀。可是,最近几个月超支是越来越离谱了,特别是上个月,买菜的费用居然突破了万元大关!再这样下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