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微课视频,突破教学难点”“丰富教学资源,发散学生思维”和“更新作业形式,促进创新思维”这四方面入手,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136
初中数学是初中教育阶段至关重要的学科,也是教师教学的重难和难点。良好的数学综合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始终难以提升。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在面临的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围绕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初始环节,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重视。
这其中,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导入情境,是辅助教师进行课堂导入的得力助手。例如,在教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们说“在小学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确有许多的用处。”与此同时笔者展示了古埃及金字塔、交通标志、香港中银大厦等图片,并接着对学生们说“生活中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你还能举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熟悉感,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研究三角形稳定性的重要性。再加上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二、结合微课视频,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比较困难,教学中的重难点始终难以突破,教学效率也始终不能提升。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我们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究化简为繁的教学方式。微课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在教育教学中等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微课视频依托于信息技术,具有主题明确、时间短小、可重复播放等特征,可以帮助教师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们明确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笔者给学生们制作了微课视频,其中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课程明示,即了解本节微课的重点是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第二部分是详细讲解,首先,请学生们思考并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能够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吗?过一个定点能将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六边形”等问题;其次,笔者请学生们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来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如随着多边形的边数增多,分成的三角形个数也增多,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怎么变化的?由此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最后笔者还给学生们展示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几种不同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课堂总结和课堂反思环节。通过完整的微课视频学习,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丰富教学资源,发散学习思维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案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参考的资料比较少,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极大地便利,教师们在备课环节,可以参考各种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师还可以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开阔教学的思路。长此以往,不仅可以使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
例如,在教学“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对“杨辉三角”有更深的了解,笔者在课前收集了与“杨辉三角”有关的大量资料。如杨辉是南宋时期杭州人,他的著作有《详解九章算法》,书中记录的“开方作法本源”图就是现在的三角形数表,这个图源自贾宪的《释锁算数》,因此“杨辉三角”又叫“贾宪三角”;贾宪是北宋人,约1050年首次使用“贾宪三角”进行高次开方运算;除了中国的古代数学史,笔者还给学生们介绍了外国数学史,如在1623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13岁时发现了“帕斯卡三角”。通过介绍数学文化史来丰富课堂内容,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更新作业形式,促进创新思维
课后作业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扎实数学基础的重要过程。但从目前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们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效果并不是很好。这其中,数学试卷作为数学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不仅占据了学生们的大量时间,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基于此,我们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更新课后作业的形式。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完“全等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笔者请学生们结合思维导图工具来绘制以“全等三角形”为核心词汇的思维导图。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整体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回顾。之后笔者还请学生们将思维导图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们可以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积极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技能,从而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对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做进一步探究,以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芬.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探究[J].新课程(中),2019-11-18.
[2]李丽华.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1-15.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136
初中数学是初中教育阶段至关重要的学科,也是教师教学的重难和难点。良好的数学综合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始终难以提升。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在面临的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围绕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初始环节,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重视。
这其中,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导入情境,是辅助教师进行课堂导入的得力助手。例如,在教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们说“在小学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确有许多的用处。”与此同时笔者展示了古埃及金字塔、交通标志、香港中银大厦等图片,并接着对学生们说“生活中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你还能举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熟悉感,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研究三角形稳定性的重要性。再加上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二、结合微课视频,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比较困难,教学中的重难点始终难以突破,教学效率也始终不能提升。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我们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究化简为繁的教学方式。微课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在教育教学中等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微课视频依托于信息技术,具有主题明确、时间短小、可重复播放等特征,可以帮助教师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们明确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笔者给学生们制作了微课视频,其中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课程明示,即了解本节微课的重点是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第二部分是详细讲解,首先,请学生们思考并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能够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吗?过一个定点能将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六边形”等问题;其次,笔者请学生们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来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如随着多边形的边数增多,分成的三角形个数也增多,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怎么变化的?由此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最后笔者还给学生们展示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几种不同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课堂总结和课堂反思环节。通过完整的微课视频学习,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丰富教学资源,发散学习思维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案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参考的资料比较少,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极大地便利,教师们在备课环节,可以参考各种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师还可以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开阔教学的思路。长此以往,不仅可以使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
例如,在教学“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对“杨辉三角”有更深的了解,笔者在课前收集了与“杨辉三角”有关的大量资料。如杨辉是南宋时期杭州人,他的著作有《详解九章算法》,书中记录的“开方作法本源”图就是现在的三角形数表,这个图源自贾宪的《释锁算数》,因此“杨辉三角”又叫“贾宪三角”;贾宪是北宋人,约1050年首次使用“贾宪三角”进行高次开方运算;除了中国的古代数学史,笔者还给学生们介绍了外国数学史,如在1623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13岁时发现了“帕斯卡三角”。通过介绍数学文化史来丰富课堂内容,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更新作业形式,促进创新思维
课后作业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扎实数学基础的重要过程。但从目前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们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效果并不是很好。这其中,数学试卷作为数学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不仅占据了学生们的大量时间,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基于此,我们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更新课后作业的形式。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完“全等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笔者请学生们结合思维导图工具来绘制以“全等三角形”为核心词汇的思维导图。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整体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回顾。之后笔者还请学生们将思维导图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们可以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积极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技能,从而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对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做进一步探究,以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芬.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探究[J].新课程(中),2019-11-18.
[2]李丽华.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