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教专业人才培养的中英双语“中国故事”编排策略初探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jzk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赋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然成为摆在国际汉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中国故事加工、产出独特的编排策略可助力专业人才培养,推进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本文通过设置问卷、阅读相关文献,分析编排策略的影响因素,继而在故事分类、中英比例、版块设置等方面对编排策略的具体内容展开初步探索,为该专业人才在相关书籍的选用与编著及后期资源库建设方面提供参考,最终实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丰富汉语教学实践思路的目标。
  关键词:中英双语;中国故事;编排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40-03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时代实现我国自身发展、适应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周边邦交关系的改善也让汉语被多个国家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成为更多人的“必修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因此日益凸显。
  中国故事这一热点话题已然获得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故事内容分类与讲述方法上,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的研究不多,致使该专业人才在相关书籍的选用与编著以及后期资源库建设方面缺乏参考。因而,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中英双语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研究与制定就更为迫切。
  一、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的界定
  “故事,作为人类个体、群体的叙述或叙事行为的结果,是人类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及其过程的记录形式。人类文化价值系统的传达、巩固与传承离不开故事。因此,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是若干叙事或故事的关联体; 故事本身包含着人类文化价值系统的解释”[1]。“中国故事,是对中国人生活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及其过程的回忆、 观察或想象的符号化概括和价值系统,是中国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而发起应战的符号化结晶”[2]。
  “编排”一词多用于传媒行业,通常指信息的挑选、编写、排列等过程。而“策略”一般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或者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中国故事的编排策略包括中国故事的分类方式、各板块的占比与顺序、编排方针等。
  二、编排策略研究分析
  (一)影响因素
  1. 中国故事的中国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基因是指保证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不曾断裂、屡经冲击嬗变不脱底色、固本培元且又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乐与他者交流的基本文化因素”[3]。作为被讲述、被编排的主体,中国故事蕴含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故事的讲述与编排绝不能脱离对中国故事的本体研究。
  不同的视域下对中国故事有不同划分,不同类别的中国故事也会承载和體现不同的中国文化基因。陈曙光和杨洁认为中国故事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书写的革命的中国故事、发展的中国故事、治理的中国故事、文明的中国故事、改变世界的中国故事”[4]。苏仁先认为中国故事可以分为普通人的故事、弱势群体的故事、环境保护的故事、道德故事、灾难故事、民主法治的故事、优秀品牌的故事以及旅游故事[5]。然而这些分类方式多局限于国内视角,并不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故事的内容及其体现的中国文化基因,在编排策略的制定与研究过程中都应得到充分考量。除选择能客观真实反映中国全貌代表性的中国故事之外,正应对汉语学习者心理进行分析,选取在学习者文化上、情感上接受度较高的中国故事。
  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学习者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因而个体因素在语言习得中起决定作用。“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6]。此外,周小兵也认为“二语学习者在个性、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这种不同对二语习得会产生影响”[7]。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即汉语学习者不断认知汉语的过程,“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因素众多, 在年龄、性别、教育、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8]。譬如,从年龄的角度看,成人的生活阅历通常多于青少年儿童,面对相同的中国故事,由于自身阅历不同,成人与儿童最终所理解的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因而,在制定编排策略时需要考虑汉语学习者因年龄等差异带来的认知能力差异。
  参考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标准,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可分为三级九等。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21年3月底发布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该标准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不必苛求初级学习者能像高级水平的学习者一样掌握中国故事中难度较大的词汇、语法点及抽象概念、文化意境等。
  为了解中国故事的教学实况及其与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关系,笔者于2021年3月面向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汉语教师、来华留学生分别发放了“中英中国故事编排策略与教学实况调查问卷”与“关于中国故事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汉语水平与可接受的故事类型、故事讲述的侧重点等方面的数据存在相关关系。例如,对有关中国器物的中国故事有较大的理解难度,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习者实际生活;时事新闻类的中国故事具有专业术语较多、语言书面化强等特点。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来说,以上类型故事中的词汇、故事内涵等难度偏大,会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随着其汉语水平的提高及对中国文化的逐步了解,学习者对有关中国器物等的中国故事理解程度及兴趣逐步增高。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影响着语言习得的过程,汉语习得过程与中国故事的讲述及学习过程同步。因此在编排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量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3. 现实需求与学界评价   服务于汉语国际教育群体,满足教育学习需求,是编排策略得以推广使用的前提。这要求编排策略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若在使用过程中无法为汉语教学提供帮助,无法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制定者就需对编排策略进行反思修改,再次推广试用。在正式推出之前,该策略需要得到教学试用者的反馈,并根据建议逐步完善。
  学界的评论与意见也在无形中制约着编排策略的探索、制定、推广、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编排策略的产生与推广应吸收与总结国内外汉语教学界及相关领域人士的专业性意见或者评价。在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应适当发挥外媒或海外语言学者的宣传作用,以获得更充分的论证与改进。
  (二)具体内容
  以“中国故事”为载体进行教学,将中国故事带入课堂是大势所趋,在分析相关纸本资源及其他出版物的隐含编排策略的基础上,综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本研究从中国故事本体、文本、版块等方面对中国故事编排策略进行初步探究,提出以下编排策略:
  1. 明确中国故事分类
  为了尽可能多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故事,在结合纸质资源、前期调查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将中国故事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历史传说、成语故事、中国人物、中国礼仪与习俗、中国精神、文学与艺术、中国节日、中国饮食、名胜古迹、服饰、中国器物、中国成就、时事新闻。
  根据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目标,应选择较基础、较稳定的中国故事,借助“中国故事”向其介绍中国基础文化,帮助其更快融入新的文化,并适应生活。建议在初级应侧重讲述中国礼仪与习俗、中国节日、历史传说等中国故事。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与中国基础文化相关且众所周知的故事,在初级阶段应得到相应呈现。
  中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及语法,并了解了一定的基础文化。在继续拓展基础文化的同时,也应增加有关中国科技或成就、或文学艺术的中国故事,帮助其学习专有名词,以适应更高难度的汉语学习。
  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已然到达一定高度,对中国拥有相对独立的认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外界舆论与评价动向,为汉语学习者讲述更为现实、客观且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国故事,使得学生了解真实、生动的现代中国。例如将“时事新闻”转化为中国故事,一是让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知识,二是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进程。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内涌现出许多抗疫英雄。整理并讲述这些先进事迹,可以使学习者学习“新冠肺炎疫情”“疫苗”“方舱”等专业术语,也可以令学习者受到中国精神的感染。
  2. 把握中文文本难度
  选用中英双语形式编排中国故事。英语作为媒介语在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内容的同时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并补充讲解思路,培养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主要存在于初级阶段的教学当中, 是为了方便汉语教学的需要而使用的他种语言, 包括教材媒介语以及教师的课堂用语。”[9]针对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只需对中文文本内容表述难度进行调整。对于初级汉语学习者而言,中文版中国故事需要以简单、直白、易理解的文字展现,以便进行初级词汇及语法的教学。随着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中文表述难度可相应增加,使学习者接触更复杂的词汇及语法结构。教师应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引导其逐渐应用英语这一媒介语。
  简言之,英文版中国故事的作用就是作为媒介语帮助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了解故事内容及方便学习。其次,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也可以提高其使用双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3. 豐富版块设置
  如果单纯将“中国故事”讲述给汉语学习者,就无法发挥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作用。中国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身份应有所转变,它不仅是故事,也是故富有内涵的文化载体及教学资源。因此,应该对内容进行发掘,设置丰富多样且实用的版块,给学习者、教师以综合性的体验或指导。从汉语基础知识出发,词汇、语法、内容理解应为必备的三个版块。除此之外,应添加更具趣味性、发散性、操作性的版块。
  深入挖掘中国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并归纳出知识条块,进而通过更丰富的形式体现文化拓展的内容。一部分较为灵活的拓展及技能训练可由二维码承载,通过扫描获取有关内容。例如将相关音频及视频转码为二维码既可使学习者多方位、多感官地了解知识,又能节省光盘刻录等操作带来的成本消耗;设置free talk区,使得学习者在学习后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随手写”可提供线上记录专区,记录学生所学、所想。版块设计多元化的同时,尽可能涵盖“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训练。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余,培养训练学习者各项技能,最大化发挥“中国故事”的作用。帮助学习者提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非仅仅使其停留在阅读的单一层面。通过在以上版块中的学习最终达到“知识+文化+技能”三位一体的目标。
  三、结语
  本文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中英双语中国故事编排策略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相关书籍的编著提供参考。但中国故事的编排策略仍有很多侧面尚未研究,例如编排策略的成果转化、实时更新路径等,期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编排策略的相关讨论中来。
  参考文献:
  [1] 段淳林,林泽锟. 基于品牌叙事理论的中国故事体系建构与传播[J]. 新闻与传播评论论,2018(02):71-84.
  [2] 王一川. 当今中国故事及其文化软实力[J]. 创作与评论,2015(24):22.
  [3] 徐黎.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N]. 学习时报,2020 -11-09(04).
  [4] 陈曙光,杨洁. 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J]. 湖北社会科学,2018(04):29-33.
  [5] 苏仁先. 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2):43-45.
  [6]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7] 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三版)[M]. 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
  [8] 赵宇晗,余林. 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及其年龄差异[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24-1934.
  [9] 王汉卫.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媒介语问题试说[J]. 世界汉语教学,2007(02):111-117.
  (荐稿人:郑翠,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中英中国故事编排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KJJ2020015)最终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偲婉玥(1999—),女,学士在读,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李瑞琪(2000—),女,学士在读,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李群(1979—),女,博士在读,山东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对比。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作为我国教育系统当中的关键一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我国的教育机构,“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文化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和知识文化传授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愈发迅猛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更加凸显。本文以大连城市发展为例,详述了大学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能够推进城市科技实现国际化,能够助力打造城市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当代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问题和生活压力。生命教育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路径。本次研究结合了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旨在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生命;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是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也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集中在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精神信仰等方面,且以定性研究为主,对其的分析缺乏客观数据支撑。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中的生成词表、关键词表、语境共现、情节检索等功能,综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从语言特征、词频信息、故事情节及主题和人物刻画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了检索分析,旨在为该作品的文学分析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看出,《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从青年的历史使命、基本任务和青年教育的实现途径三方面阐述了列宁青年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榜样引领与尊重青年创造精神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工农劳动相结合、促进青年完善自身与组织领导相结合的特点。列宁关于青年教育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对做好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塑造青年勤奋学习的品格、引导青年投身社会实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班牙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依照去中心化原则,将教育权下放至各个自治区,由中央负责制定教育课程及教学标准,借以保障全国学生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同时为各自治区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基于此,为更好地了解西班牙初中义务教育现状,本研究收集大量资料,针对西班牙中等义务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办学依据、入学保障、授课课时、课时设置等方面,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展开论述。研究发现,西
期刊
摘 要:针对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组织每周两次的语言集体教育活动,忽视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语言教育的现象,本文提出,幼儿教师应把握幼儿日常生活中语言学习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契机、巧用话题引导、妙用材料诱发的语言教育策略。  关键词:日常生活;语言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43-03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观点上存在诸多契合之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研究二者的共通和契合之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合的发展之路,不仅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傳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与历史观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
期刊
摘 要:吕祖谦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也是金华学派的创始人,与张拭、朱熹齐名,并称“东南三贤”。本文以诗歌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吕祖谦以明招为中心,与金华文化圈之陈亮,浙东文化圈之陈傅良,以及东南文化圈之朱熹、陆九渊等大儒的交游酬唱,以期理清其学术特征,分析其作为中原南迁世家中的一员对金华乃至江南地区的贡献,并以此说明吕祖谦作为金华本土学术大家,成为金华文化标志的可能性。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期,而群众路线思想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内核。本文通过梳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渊源、探究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分析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最终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对新时代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意义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师既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又是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者,他们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作为核心的哲学素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针对高校教师哲学素养有效提高的问题,从哲学素养的内涵及构成入手,结合当前高校教师哲学素养培养的困境,分析隐性知识转化视域下教师哲学素养培养的特性,探寻哲学素养发展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转化的实践路径,以期有效提高教师哲学能力,最终实现提升教师哲学素养的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