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育教学模式 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huig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代高中学生.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元素,改善高中数学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推动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创设情境;分层教学;创新手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使学生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当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时,教学工作才富有成效,而课堂教学首先使学生进入课堂之中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中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让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适时将疑难点圈起来通过巡视,对学生自学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是要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自学时有所成效,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有效探索,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任意角三角函数”时,设计了跳水冠军郭晶晶跳水三周半和体操冠军李宁单杠两周半的情境,学生热情高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任意角的概念,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任意角,更好地理解了任意角的含义.
  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空间
  如何拓展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方面,在高考大纲要求回归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比如,图书馆、书店、教学视频、学习网站等,都能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另一个是教学空间方面,数学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教学,将两者结合起来,让高中生在生活中、课堂上随时开展数学探究,尤其是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高中生的应用能力的作用.同时,拓宽数学课堂的教学范围也是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育的另外一个方向.如何拓展数学教学的空间呢?例如,在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这节课时,课堂设在学校两栋教学楼中间的路上,针对方位角、方向角、仰角、俯角、坡角和坡度等概念,让学生从直观、实际的事物去感受这些概念.然后再回到教室来讲解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的距离问题、高度和角度问题,学生没有死记硬背地去记这些概念,但都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试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取分层分组模式,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采用传统“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授课时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分层分组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新课改所倡导的分组合作学习,从形式上非常有利于培养和巩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所教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数学能力和水平较高的学生任组长,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分解协作,让数学水平和能力较差的组员体验到参与和成功的乐趣,进而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避免千篇一律.
  四、建立和谐协作关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所强调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对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个性的释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构建协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数学教学关系及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数学教师做好数学教学的关键.
  五、创设课堂数学情境,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词典里解释,情境是情境、境地的意思.数学情境就是数学里有情境、有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所以教学中需要一种情境.再有,有情有境的教学,可以培养数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快乐.例如,笔者在讲解“等差数列的求和”相关知识时,创设古迹情境,引出问题:“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陵墓寝室为三角形美丽图案,有100层圆宝石,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分别为1,2,3,…,100颗,那么一共有多少颗?”引导学生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由基础方法延伸到数列求和,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架构.又如,笔者在讲解双曲线性质时,用一首《悲伤的双曲线》来引出双曲线:“如果我是双曲线,……,漫漫长路无交点,……”当时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大家都感到双曲线还能写成诗,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当然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六、注重数学文化渗透,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新课改指出:“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在2017年高考大纲中,明确提出高考中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文化的考核.数学文化是指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数学体现出的对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价值主要在于数学对人们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关注数学形式,忽视数学实质,重视数学结论,轻视数学过程,对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的教学只注重本身的理解,缺乏数学文化的学习渗透,这样学生会失去创新能力的源泉.笔者在每次讲解新课之前,都会把和这课有关联的数学家、数学典故收集好,在实际授课时先讲给学生.比如,在讲等差数列时,引用数学家高斯巧算“1 2 3 … 100”的故事;在讲解导数与定积分时引用了牛顿发明导数和定积分的历史,并介绍了牛顿生平事迹和取得的成就;在讲解解析几何时引用了笛卡尔发明解析几何的历史和典故……
  七、注重信息技术运用,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实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恰当地让信息技术走入高中数学课堂,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笔者在讲解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时,利用多媒体,应用几何画板画出三角函数的图像,当参数变化时,三角函数图像曲线也直观地变化,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在讲解线性规划、导数、极限、概率时,运用MATLAB语言工具进行辅助教学,把常规的数学思维变为屏幕上的直观形象,把常规的数学演算变为计算机计算,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推进了高中教育理念的革新发展,从教材编制、教学内容、知识跨度与课程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整改善,脱离传统“应试教育”的硬性束缚,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这种形势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都应顺应新课程改革进行革旧创新,使得学生能在正确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形成终身学习观念.在新的高中数学教
【摘要】学生的思维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能.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是当前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高阶思维具有深刻性、严谨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点.本文结合课例“因数和倍数”,通过把握高阶思维的特点,从促进深度体验、推动深度认知、引领深度探索、发展深度交流、拓延深度实践入手,在深度学习中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  【关键词】高阶思维;深度学习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数学核心素养框架逐步明确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降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师一直探究的问题,近年来,内蒙古的各个学校创建了“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效果非常不错.本文对“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的教学环节、意义、注意事项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数学;“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
【摘要】对于对称性的理解,简单情况如奇、偶函数的对称性,一元函数积分的对称性等对于初学者问题不大,但是到了曲线积分,尤其是曲面积分中,因为对称涉及积分区域的对称以及被积函数的对称,两方面都要考虑,情况较为复杂,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将连续函数离散化的方法,从离散的角度来理解对称性.  【关键词】对称性;离散化;积分;奇偶性  对称是一种美,而且这种美在数学中无处不在,贯穿数学中的各个分支.很多图形是对
【摘要】一份好的试卷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数学这一抽象的学科,学生的学习难免会出现差异.因此,命题更应该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并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不再畏惧和无从下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命题;趋势;尝试;命题思考  说起考试,大部分人的眼前一定闪现出这样一个情境:静悄悄的教室里空气好像凝固了,学生们眉头紧锁,奋笔疾书,满脸的严肃与紧张.其实,考试也是学生学习
一、课前思考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整体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角和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此前有不少教师是这样来设计这节课的: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
【摘要】数学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纯运算、纯理论的学科,其中也包含着人类发展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而这些元素往往就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中的一片彩虹,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善于利用.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串背景、说名人等方法来揭示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史;渗透策略  【基金项
【摘要】小学五年级(下)安排了方程的学习,该单元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先后设置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认识方程”“解方程”“问题解决”五个内容.方程的学习如学习生活,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还要高手指路,高手指路还得自己行动.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高手,当学生学习迷茫时,应及时给他们指路,即正确的点拨——点在要害,拨在关键.  【关键词】数学教学;列方程;点拨;行动  一、读万卷书还需行万
【摘要】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一线三等角的模型,然而知道模型和构造模型,从知识体系和能处理的问题上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想要解决更加复杂的几何或代数问题,构造一线三等角是初中阶段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从三方面阐述,希望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  【关键词】直角;认识和构造一线三等角;一线三等角的运用  一、引入:借助直角构造一线三等角  1.如图1,△ABC为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摘要】在做几何题时,适当作辅助线,这是我们常见的方法.其实,在做几何题时,除了作辅助线之外,还有作辅助点,辅助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做辅助图法,问题;思路;方法  一、作辅助图法的基本方法  作辅助图的基本方法是:先互换题目中的一个条件和结论,并证明出来.然后再构建一个与原图形全等的图形,建立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由此及彼,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  分析 直接证明此题,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