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初中学生交流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部分农村初中学生不善言谈、不愿交流甚至不会与人交流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引起了很多农村教育人士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了农村初中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基本的形式,如果失去了这最起码的沟通方式,我相信,他一定是孤独的。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观察可以发现,孤独的青少年学生一定不快乐。不快乐的生活、学习,想必他的生活、学习的幸福指数也比较低,这对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初中学生的交流问题应该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而且,有一小部分初中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交流带来的障碍必然会影响这部分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因此,应该提前对学生进行交流能力的培养,毕竟,未雨绸缪并不是一件坏事。
  
  1.农村初中学生交流缺乏的表现形式
  
  初中学生生活环境按照地域空间划分包括校内生活环境和校外生活环境,校内生活环境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课余生活环境,校外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接下来,笔者就从这种环境的视角对农村初中学生缺乏交流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纳描述。
  
  1.1校内生活环境中的交流缺乏。农村初中学生校内生活环境中的交流缺乏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课堂上的“沉默”,二是课余生活中的“沉默与孤独”。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明明对某一问题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不愿甚至害怕与老师、同学交流;有些学生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常常是欲言又止或者是吞吞吐吐,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在课后,这些缺乏交流的学生们依然选择独来独往,很少与老师、同学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交流,或者就是只与自己圈子那一两个人说话,、造成了人际交流圈子的狭小,还有些走读的学生也是当天课程结束后选择自己独自回家等现象都是学生交流能力缺失的表现。
  
  1.2校外生活环境中的交流缺乏。农村初中学生校外生活环境中的交流缺乏同样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交流缺乏,二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交流缺乏。这些缺乏交流的学生回到家庭生活中依然会表现出少言寡语的现象,与家长的谈话、聊天较少,基本上选择自己看书、做自己的家务等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就表现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与同龄人或者亲戚以及邻居等人群的交流都比较少等交流缺乏的现象。
  
  2.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交流的因素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交流能力的缺失和交流缺乏现象的存在不是突发性的,它有一个时间形成的周期过程。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解析。
  
  2.1家庭因素。初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3~16岁左右,其父母年龄正处于中青年时期,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受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部分的父母都在异地做工(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留守家中剩下的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孩子,家庭爱的缺少成为孩子封闭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代际关系成为家庭内部交流的阻碍因素,于是,通常他们选择自我的生活方式,与人的交流出现默然的现象。
  
  2.2教育因素。教育是人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基础,虽然很多农村初中生由于缺少家庭爱而出现一定时期性格内向和不喜与人交流,但其他爱的关怀同样可以使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促使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初中生交流能力的缺失在引起初中教育者的重视下,我们又不得不审视小学阶段的教育,这同样是属于小学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当然;初中教育依然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变学生的“自闭”,但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社会融入意识影响却是根基性的,尤其是学生交流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在小学阶段开始形成的。当然,笔者无意去谈谁对谁错,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关注这些对学生未来社会生存能力方面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知识的人是教育的指向。
  
  2.3社会因素。农村初中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生产力、经济水平相对低下的农村,但承载信息的媒介(书籍、网络、电视、报纸等)让他们了解到更多外面的世界,比如城市的繁华、城市学生的优越性等。接触越多,他们内心的感受越强烈,这种内心感受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就是使他们产生一种向往,也许会因此而努力学习。消极的也许会刺激他们本已“孤独的心”,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或者产生社会不公的消极心理,从而出现“自闭”的现象,当然,这毕竟是极少的现象。另外,社会关爱程度不够,使很多农村初中学生感觉到受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尤其是农村留守初中生更有此感。因此,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初中学生的教育问题。
  
  3.培养农村初中学生交流能力的方法
  
  3.1采取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目前农村中学初中生交流的心理障碍,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的人格。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一系列自主探索后,教师应多使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如“请把你的想法讲出来,好吗?”或“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句。教师有时还可以使用姿态语言,比如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所见、所想、所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仔细思考,在学生表达出来的鲜活思想中捕捉、发现其创新点,要注意使用鼓励性评价和尝试教育,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充分体验成功交流的快感,切忌用教师心目中的所谓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挫伤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拒绝交流的尝试。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善于听,要有包容性,能在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探索中形成的观点。教师应积极参加学生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不能始终将自己摆在评价者的位置上。只有在交流中平等参与,在平等中进行交流,才能消除学生在交流中存在的胆怯、畏惧、羞涩心理,才有利于学生的正常交流。
  
  3.2创设学生交流活动环境,为学生交流提供多元的交流平台。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的活动中,要切忌对这种学生硬逼或放任自流。硬逼,学生会有一种老师将课外时间当成上课时间的错觉,产生抵触情绪,拒不开口或马虎了事;放任自流,容易使学生滋生破罐破摔的心理,从而产生自卑感,使其交流更加困难。教师还可适当提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交流的需求。如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多种形式地表达问题,多种策略地思考问题,使他们尝试解释不同答案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交流能力较弱而放任自流,但更不能为了照顾交流能力困难的学生而不顾及在交际交流中较活泼的学生。开展这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满足不同发展 阶段的学生的交流需求,提高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交流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3.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有摆脱依附性、寻求独立的个性发展的心理。农村教育中应试教育的烙印要深一些,不少学生不愿意交流,害怕交流,不知如何交流。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交流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克服“拒绝尝试效应”的心理,让学生想交流、敢于交流、会交流。
  3.3.1要让学生想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勤听、勤记、勤思、勤观察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自身的信息加工与整合,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认识,从“人云亦云”做起,逐步形成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强大的表达欲望,达到愿意交流的目的。
  3.3.2要让学生敢于交流。学生敢于交流,就是要让他们打破束缚、打破框框、敢于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讲真话。真话不等于真理,同时真话也不等于错误,要让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达到一吐为快的目的。
  3.3.3要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交流,就是要交给学生交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教会学生能抓住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逻辑性地进行交流,不能语无伦次地交流,不能不着边际地交流,更不能无的放矢地交流。教师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交流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娓娓动听、铿镪有力的语言可以交流;心领神会的眼神可以交流;恰到好处的动作同样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交流效果。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生要掌握交流方式的合理运用,取得良好交流效果的决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教师应该要有耐心、信心和责任心,因势利导,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3.4教师应不断拓展学生的交流内容。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不少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农村中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交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长辈进行情感的交流。比如,双休日(节假日)让初中学生回到家中与家里的长辈拉拉家常,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帮家里做做家务等,这样至少可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让他们给远方的父母学写一封信,或打一个问候电话,这样就可以拉近亲人之间的距离。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学生交流的主题,使内容丰富多彩,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要让学生做到不健康的内容不交流,不切实际的想法不交流,逐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既是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村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倡导学生积极交流,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倡导学生勇于交流,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心;倡导学生真诚交流,使他们获得情感和良知。
其他文献
[摘要]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对新环境以及教师都不了解,未免会产生恐惧感,再加上言语表达能力的缺乏,更容易造成情绪和情感上的抵触。幼儿与教师朝夕相处时,总离不开相互之间的谈话和情感交流。作为启蒙者,教师本身的言谈举止、情感的投入、言语的反馈等,时刻都会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培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小班谈话活动中对师幼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幼儿;教师;谈话活动;情
期刊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科技共同发展的新时代,虽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开发也是突飞猛进,但是它们的发展变化永远也离不开知识。知识的不断更新(主要是指高新科技的开发),以及所有的发展变化都是与基础教育分不开的,无论社会的发展怎样变化,都离不开基础教育,只有把基础教育搞好了,基础教育发展了,社会的一切发展才能稳健正常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呢?要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应该是每一位教师认真上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快乐是一种健康情绪表露,只有这种良好情感的基础,才能使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快乐成长呢?    1.了解幼儿的特点,培养幼儿良好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即反映的喜、怒、哀、惧、爱、恶等的心理过程
期刊
[摘要]怀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是老师教书育人的美好心态,也是对教育事业的诚挚情怀。  [关键词]爱心;孩子;教室    怀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是老师教书育人的美好心态,也是对教育事业的诚挚情怀。  当你满怀真挚的爱走进教室,那眼前就会呈现朵朵明艳的“花蕾”——这是上帝恩赐于你的天使,他们拥有着勃勃的生命,洋溢着旺盛的活力——明澈澈的眸子闪烁灵动,嫩朴朴的脸蛋泛着笑容,红通通的小嘴噘着个性,鲜艳艳的红领
期刊
生活需要激情,生命需要激情,创作需要激情,爱情需要激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面对祖国含苞待放的花蕾,更需要激情。  激情不是冲动,不是一时之兴的、无思维的,它更应该是一种热情、一种热爱、一种活力而是持久的。  记得上学时,曾经有一位老红军“王遐方”老人给我们做报告说:“酸甜苦辣都有营养,风霜雨雪都能炼人”。是啊,我们细细品味:酸溜溜、甜滋滋、苦涩涩、辣丝丝,只要心中充满激情,哪种味道不都充满着韵味,
期刊
[摘要]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教学魅力就成了每一位教师的理想追求。而影响课堂教学魅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笔者现就影响数学课魅力的因素和如何提高数学课的魅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魅力;思想;观念;方法;素质  教学魅力是由教师的教学功力而引发出来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吸引力,是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集中体现,是每一位数学教师
期刊
[摘要]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关键词]新课程;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种主要基本模式,并结舍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1.引言    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对课程整合中教学模式的探索更有其深厚的渊源。尽管2000年的全县中小学信
期刊
[摘要]新课程教改实施已有年,而农村语文教改现状滞后明显。突破“瓶颈”,必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关键,重点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展示、自主选择、弘扬个性、教师相机引导,达到自得、自能的教学效果。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在综合活动中练能力,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全方位增强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把农村语文教改推向
期刊
兴趣,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关键,是引发内因的动机的引言。它就像一块巨型磁铁,吸引着每位学生奋发向上。可是,每当谈起为什么没学好英语时,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常常回答:“在初一时基础没打好,现在想学也学不会。”知识技能的欠缺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从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要想抑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必须从培养兴趣人手,广辟途径,加强并巩固住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在学中得到快乐,在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