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58-01
激励机制是促进基层干部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如何有效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活力并发挥创造性,是党务工作者有待研究和探索的现实课题。
一、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激励机制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其成员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如激励工人为利,激励运动员为名,激励干部则为民。面对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情况,如何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决策内容。
二、当前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是缺乏竞争氛围。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加上考核奖惩制度不够严厉,使得基层干部少有竞争压力,“能上不能下”的局面似乎难以转变。受职位层次、年龄身份、表现机会、机构规格等条件影响,基层干部即使优秀提拔机会也很少,严重制约了基层干部不断追求进步的积极性。一方面许多优秀的干部多年得不到重用和提拔,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达到了一定级别的干部“高枕无忧”,工作业绩是好是坏都影响不大,因此造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心理的蔓延,干部积极性的挫伤进而削弱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二是激励方式单一。近年虽然大都实施奖惩挂钩工作目标考核,对于规范基层干部的日常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潜能。年度考核只进行“德、能、勤、绩、廉”简略定性考评,多数停留在走过场,甚至由单位领导凭个人印象说了算,考评的激励和惩诫作用难以真正体现。
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做好做坏一個样,反正薪酬分配都执行档案工资,尤其是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氛围下,优秀者没有与精神奖励同步的物质奖励,落后的得不到鞭策,奖金津贴一分不少,对于工作消极甚至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缺乏过硬的经济制约措施。
三、完善激励机制的对策与思考
一是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干部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应着眼于保障基层干部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应考虑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强化物质激励,改善干部福利待遇,满足基层干部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在物质激励还显得弱化的时候,精神激励也是干部激励的必要手段,通过表扬、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方法,引导基层干部争当先进,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基层干部对事业的归属意识和自豪感,从而把个人的发展同部门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是注重实施情感激励。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关乎情”。上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与基层干部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以春风化雨般的方法实施良好的情绪疏导和压力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要求记挂在心,切实为他们解决在住房、健康、保险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通过多做稳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有益之事,使大家切身感到单位和部门就是自己的大家庭,增强与城建共兴共荣的责任意识。要尊重和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使每个干部的心理目标与本单位所要达到的目标相一致。同时领导者自身要着力培育个人感召力,切实增强其非权力影响力,通过彰显个人魅力达到有效激励干部的目的。
三是大力实施荣誉激励。人不仅要有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更需要社会尊重,部门的基层干部更是如此。通过通报、会议、内外网以及电视等手段和渠道,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和宣传,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营造典型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大评先奖优的范围和奖励力度,特别是要向基层一线干部倾斜,为其成长创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为工作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者,多提供学习和外出考察机会,使其有机会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从而有效持续地激励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其自身价值。
四是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多岗位交流锻炼干部,往往有助于干部突破工作范围的局限,激发干部振奋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提高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找到施展才能的最佳位置。通过交流轮岗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使“工作态度积极、工作能力强”类干部脱颖而出,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使“工作态度消极、工作能力差”类干部无法在人群中藏身,激发其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
五是完善竞争上岗机制。破除“官本位”思想,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职务的升降,创造出良好的“能下”、“能出”环境;创新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全面推行任期制、聘用制,建立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合理安置被调整下来的干部,并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考察,对工作需要、有能力的干部可经过考核重新提拔使用,真正体现能上能下和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畅通监督渠道,注重考察、考核和举报、信访等渠道收集信息,同时提高基层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优化用人制度提供可靠保障。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58-01
激励机制是促进基层干部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如何有效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活力并发挥创造性,是党务工作者有待研究和探索的现实课题。
一、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激励机制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其成员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如激励工人为利,激励运动员为名,激励干部则为民。面对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情况,如何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决策内容。
二、当前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是缺乏竞争氛围。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加上考核奖惩制度不够严厉,使得基层干部少有竞争压力,“能上不能下”的局面似乎难以转变。受职位层次、年龄身份、表现机会、机构规格等条件影响,基层干部即使优秀提拔机会也很少,严重制约了基层干部不断追求进步的积极性。一方面许多优秀的干部多年得不到重用和提拔,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达到了一定级别的干部“高枕无忧”,工作业绩是好是坏都影响不大,因此造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心理的蔓延,干部积极性的挫伤进而削弱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二是激励方式单一。近年虽然大都实施奖惩挂钩工作目标考核,对于规范基层干部的日常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潜能。年度考核只进行“德、能、勤、绩、廉”简略定性考评,多数停留在走过场,甚至由单位领导凭个人印象说了算,考评的激励和惩诫作用难以真正体现。
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做好做坏一個样,反正薪酬分配都执行档案工资,尤其是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氛围下,优秀者没有与精神奖励同步的物质奖励,落后的得不到鞭策,奖金津贴一分不少,对于工作消极甚至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缺乏过硬的经济制约措施。
三、完善激励机制的对策与思考
一是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干部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应着眼于保障基层干部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应考虑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强化物质激励,改善干部福利待遇,满足基层干部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在物质激励还显得弱化的时候,精神激励也是干部激励的必要手段,通过表扬、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方法,引导基层干部争当先进,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基层干部对事业的归属意识和自豪感,从而把个人的发展同部门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是注重实施情感激励。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关乎情”。上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与基层干部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以春风化雨般的方法实施良好的情绪疏导和压力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要求记挂在心,切实为他们解决在住房、健康、保险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通过多做稳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有益之事,使大家切身感到单位和部门就是自己的大家庭,增强与城建共兴共荣的责任意识。要尊重和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使每个干部的心理目标与本单位所要达到的目标相一致。同时领导者自身要着力培育个人感召力,切实增强其非权力影响力,通过彰显个人魅力达到有效激励干部的目的。
三是大力实施荣誉激励。人不仅要有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更需要社会尊重,部门的基层干部更是如此。通过通报、会议、内外网以及电视等手段和渠道,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和宣传,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营造典型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大评先奖优的范围和奖励力度,特别是要向基层一线干部倾斜,为其成长创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为工作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者,多提供学习和外出考察机会,使其有机会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从而有效持续地激励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其自身价值。
四是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多岗位交流锻炼干部,往往有助于干部突破工作范围的局限,激发干部振奋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提高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找到施展才能的最佳位置。通过交流轮岗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使“工作态度积极、工作能力强”类干部脱颖而出,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使“工作态度消极、工作能力差”类干部无法在人群中藏身,激发其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
五是完善竞争上岗机制。破除“官本位”思想,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职务的升降,创造出良好的“能下”、“能出”环境;创新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全面推行任期制、聘用制,建立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合理安置被调整下来的干部,并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考察,对工作需要、有能力的干部可经过考核重新提拔使用,真正体现能上能下和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畅通监督渠道,注重考察、考核和举报、信访等渠道收集信息,同时提高基层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优化用人制度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