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五年制高职现行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教学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构想。
学分制五年制高职弹性学制选课制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發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确定了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开始学分制试点工作。2004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学分制逐步在职业学校全面推开。2005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为落实意见要求,颁发《省教育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推行学分制是尊重学习者个性与差异、保障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和企业多样化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思想的制度保证。可见,学分制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一大趋势。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目的就是要实行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制度,也是要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后教育,为学生进行终身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文在分析五年制高职现行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教学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构想。
二、现行的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教育中的问题
所谓学分制,一般认为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量化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应适合其教育的特点。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将中职和高职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五年学习期内,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
当前,学分制在五年制高职业已推广,但还不能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保障自主学习、激发学习潜能、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特点,具体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为学分制而实行学分制,将学分制简单化、盲目化
一些学校在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时带有盲目性,将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行政命令盲目执行,不认真分析了解实行学分制的真实意图、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认真调查论证实行学分制的利弊,不认真讨论研究实现学分制的有效措施,对实行学分制既没有学习上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准备,只是按以往的课程体系安排简单定出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各专业的总学分便开始实行学分制了。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把学分制理想化和简单化,以为实行学分制中的选课制就能就能使学年制教学管理中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如此学分制,课程还是原来的课程,换汤不换药,一切照旧。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被摈弃,却没有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取而代之,形成了教学管理上的“制度真空”,在真空中运行的学分制,其结果可想而知。
2.学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弹性
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和精髓在于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进程等,而这种可选择性,就是学分制的弹性。学生的可选择性越大,学分制的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学分制下学生毕业的标准为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总学分即可毕业。而实际的情况是,弹性学制在理论上比较科学,但目前在一些高职学校实际操作还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学制缺乏应有的弹性,少数能够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不能提早领取毕业证书,因为国家在毕业证发放工作中的某些规定还未与学分制接轨;不能及时毕业的学生,因住宿、学校教育成本以及学籍管理等原因不能继续留在学校,若不能组织起来进行规范的管理,要修满剩余的学分仍然存在困难,毕业显得遥遥无期。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分制快出人才的长处没有发挥出来。
另外,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越小,课程体系的弹性就越大。目前各高职院校实施的学年学分制,是在以必修课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当增设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总体上说,课程体系的弹性普遍很小,主要表现在必修课所占比例过高,一般达70%~90%;选修课中限选课设置不尽科学,且选择余地不大;任选课的比例普遍也较小(一般在5%~10%左右)。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影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与学分制在管理上具有灵活性,因材施教、符合适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规律不相符。
3.选修课的开发及师资难以满足需要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即学校制定弹性课程,“选”是形式,“课”是核心。从学生角度看,就是由他们自主灵活选课。从学校的角度就是在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研究课程结构,也要考虑课程的功能,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将课程划分不同的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选择,因此,必须构建面向职业群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层次化和模块化,而当前选修课程的开发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从教师需求的角度看,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既可以是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等,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也相差较大。可想而知,要开设相当数量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对学校师资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4.选课缺乏科学指导
实行具有多规格培养模式的学分制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及各类人才的培养,但如果不对学生选课及时引导,会导致部分学生盲目选课。由于对课程、专业、教师了解不够,又没有注意阅读和咨询学校有关学分制的介绍和规定,再加上对专业课程的先修后继关系不清楚,部分学生对课程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出现选择专业性强、难度较大课程的学生偏少,而选择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的学生偏多的情况:上课听不懂,或者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趋易避难,避重就轻,或者是选取管理不严的教师授课,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势必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将违背学分制给学生学习上以自主权的初衷。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在实施学分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在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构想
学分制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更新,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对现有的高职课程实施全面改革。一是对现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体现综合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要求;二是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允许学生部分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由此看来,改革课程体系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以选课为特点,而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接轨,这就促进了教师努力开出更多更好的各种选修课,特别是要把新技术、新知识、新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學内容。至于开课的内容和质量,也会像市场经济中的产品一样优胜劣汰。
1.进行可选性课程的开发
课程设置的质量与数量是实施选课制的基础。尤其是选修课程的设置,更是能体现学分制实施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课程设置要既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实现知识的广博性,即专与博、质与量的统一。这种矛盾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就是如何分配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问题。为此,要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要根据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在专业群课程中设置多个专门化方向,开发专门化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限选课程;跟踪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丰富多彩的任选课程。减少必修课比例,扩大任选课的比例,
建议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中的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个部分组成的:必修课是学生的主修领域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类课程,掌握本专业领域较为系统的基本知识,达到一定深度的知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限选课程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企业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高低,在专业群主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比如,《数控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可以设置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床数控常识》等,在限选课设置上可选择数控加工模块、数控工艺模块、CAD/CAM模块、模具制造模块、数控机床维修模块等分别设置一些基础和核心课程。任选课程的开设,可以设置一些人文类、体育类、专业类、实践类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结合专业前沿知识,引导学生未来研究方向,或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跨学校选修课程和参加社会培训与认证考试,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教育和在线教育等。
2.在具体课程的开发中实施分层教学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早在1983年就提出多元智能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多元智能的核心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在于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智能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智能特征并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多元智能教学给予学生充分选择适合自己智能学习风格路径的权力。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在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下的课程开发中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兴趣、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甚至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兴趣导向、能力目标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再加上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在五年制高职中有许多专业课,有些理论性强,相对深奥,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例如可以将课程知识划分成若干模块,教师在透彻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那些更有兴趣,专业能力、动手能力更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在课堂上可以分组执行计划,形成“分层互动”模式的课堂教学。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任课教师要通过细致地调查和观察,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知识水平及社会环境背景,将学生分成小组形成多个学习群体,每个小组完成不同模块的学习任务,就像“量体裁衣”,完成课程开发。
3.建立体现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教育中建立起体现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也能更有效地实行学分制管理。
配合学分制实行的管理机制,对学生的五年学习生涯进行有效的指导,分别在学生入学以及三年级两个相对具有突出特点的阶段进行集中的大型咨询与指导,结合他们的职业生涯取向进行规划。一年级刚入学时重点是专业取向与分层,新生通过咨询和导师的指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进行学习,三年级后进入职业与技能取向的分层,一部分学生准备就业,一部分学生可能将进入高职或者转本衔接班学习,与此同时,根据他们的兴趣与特长,还可以进入到有专门教师指导和授课的企业冠名工作室、软件操作提高班或者是各种职业技能提高班进行相应技能提高的学习。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在学分制下,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的改革,完成他们对于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等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依据也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道理,而在具体实施时所依赖的,依然是学分制这种灵活和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4.实现学分制实施的有效管理机制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开出足够质量和数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为此要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跨专业跨学校选课,互认学分,以及组织、引导学生选课。
②实行导师制,建立咨询制度,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由于许多开设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学过一些先期的基础课程后方可注册选修,所以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选择。学生选课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及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选课提供有效指导。
③实行弹性十足的管理制度,包括弹性学制、学分绩点制及辅修制等。
④实行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学业质量合理评价,這是因为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分制操作质量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考核。
⑤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校系分级管理,形成有效的学分制实施保障机制。
四、结束语
学分制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高职院校要完善以学分制为核心的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摈弃过去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不务实、不踏实、不真实的弊端,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思想的学分制在五年制高职的教学管理中运行起来,将对积极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起到巨大的作用和成果。
参考文献:
[1]丁佩芬.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67.
[2]束剑华,戴洪生,杨祖衡等.试论高职学分制的弹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34):15-17.
[3]刘海峰,梁舸江.中职学校学分制教学如何与高职及普高衔接和沟通[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49-50.
[4]张庆亮,王建刚.学分制的制度优势与实施保障条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6,8(2):103-106.
[5]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学分制五年制高职弹性学制选课制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發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确定了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开始学分制试点工作。2004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学分制逐步在职业学校全面推开。2005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为落实意见要求,颁发《省教育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推行学分制是尊重学习者个性与差异、保障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和企业多样化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思想的制度保证。可见,学分制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一大趋势。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目的就是要实行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制度,也是要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后教育,为学生进行终身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文在分析五年制高职现行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教学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构想。
二、现行的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教育中的问题
所谓学分制,一般认为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量化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应适合其教育的特点。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将中职和高职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五年学习期内,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
当前,学分制在五年制高职业已推广,但还不能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保障自主学习、激发学习潜能、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特点,具体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为学分制而实行学分制,将学分制简单化、盲目化
一些学校在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时带有盲目性,将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行政命令盲目执行,不认真分析了解实行学分制的真实意图、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认真调查论证实行学分制的利弊,不认真讨论研究实现学分制的有效措施,对实行学分制既没有学习上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准备,只是按以往的课程体系安排简单定出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各专业的总学分便开始实行学分制了。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把学分制理想化和简单化,以为实行学分制中的选课制就能就能使学年制教学管理中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如此学分制,课程还是原来的课程,换汤不换药,一切照旧。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被摈弃,却没有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取而代之,形成了教学管理上的“制度真空”,在真空中运行的学分制,其结果可想而知。
2.学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弹性
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和精髓在于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进程等,而这种可选择性,就是学分制的弹性。学生的可选择性越大,学分制的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学分制下学生毕业的标准为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总学分即可毕业。而实际的情况是,弹性学制在理论上比较科学,但目前在一些高职学校实际操作还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学制缺乏应有的弹性,少数能够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不能提早领取毕业证书,因为国家在毕业证发放工作中的某些规定还未与学分制接轨;不能及时毕业的学生,因住宿、学校教育成本以及学籍管理等原因不能继续留在学校,若不能组织起来进行规范的管理,要修满剩余的学分仍然存在困难,毕业显得遥遥无期。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分制快出人才的长处没有发挥出来。
另外,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越小,课程体系的弹性就越大。目前各高职院校实施的学年学分制,是在以必修课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当增设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总体上说,课程体系的弹性普遍很小,主要表现在必修课所占比例过高,一般达70%~90%;选修课中限选课设置不尽科学,且选择余地不大;任选课的比例普遍也较小(一般在5%~10%左右)。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影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与学分制在管理上具有灵活性,因材施教、符合适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规律不相符。
3.选修课的开发及师资难以满足需要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即学校制定弹性课程,“选”是形式,“课”是核心。从学生角度看,就是由他们自主灵活选课。从学校的角度就是在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研究课程结构,也要考虑课程的功能,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将课程划分不同的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选择,因此,必须构建面向职业群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层次化和模块化,而当前选修课程的开发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从教师需求的角度看,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既可以是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等,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也相差较大。可想而知,要开设相当数量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对学校师资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4.选课缺乏科学指导
实行具有多规格培养模式的学分制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及各类人才的培养,但如果不对学生选课及时引导,会导致部分学生盲目选课。由于对课程、专业、教师了解不够,又没有注意阅读和咨询学校有关学分制的介绍和规定,再加上对专业课程的先修后继关系不清楚,部分学生对课程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出现选择专业性强、难度较大课程的学生偏少,而选择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的学生偏多的情况:上课听不懂,或者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趋易避难,避重就轻,或者是选取管理不严的教师授课,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势必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将违背学分制给学生学习上以自主权的初衷。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在实施学分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在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构想
学分制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更新,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对现有的高职课程实施全面改革。一是对现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体现综合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要求;二是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允许学生部分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由此看来,改革课程体系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以选课为特点,而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接轨,这就促进了教师努力开出更多更好的各种选修课,特别是要把新技术、新知识、新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學内容。至于开课的内容和质量,也会像市场经济中的产品一样优胜劣汰。
1.进行可选性课程的开发
课程设置的质量与数量是实施选课制的基础。尤其是选修课程的设置,更是能体现学分制实施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课程设置要既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实现知识的广博性,即专与博、质与量的统一。这种矛盾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就是如何分配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问题。为此,要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要根据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在专业群课程中设置多个专门化方向,开发专门化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限选课程;跟踪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丰富多彩的任选课程。减少必修课比例,扩大任选课的比例,
建议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中的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个部分组成的:必修课是学生的主修领域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类课程,掌握本专业领域较为系统的基本知识,达到一定深度的知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限选课程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企业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高低,在专业群主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比如,《数控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可以设置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床数控常识》等,在限选课设置上可选择数控加工模块、数控工艺模块、CAD/CAM模块、模具制造模块、数控机床维修模块等分别设置一些基础和核心课程。任选课程的开设,可以设置一些人文类、体育类、专业类、实践类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结合专业前沿知识,引导学生未来研究方向,或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跨学校选修课程和参加社会培训与认证考试,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教育和在线教育等。
2.在具体课程的开发中实施分层教学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早在1983年就提出多元智能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多元智能的核心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在于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智能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智能特征并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多元智能教学给予学生充分选择适合自己智能学习风格路径的权力。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在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下的课程开发中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兴趣、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甚至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兴趣导向、能力目标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再加上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在五年制高职中有许多专业课,有些理论性强,相对深奥,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例如可以将课程知识划分成若干模块,教师在透彻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那些更有兴趣,专业能力、动手能力更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在课堂上可以分组执行计划,形成“分层互动”模式的课堂教学。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任课教师要通过细致地调查和观察,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知识水平及社会环境背景,将学生分成小组形成多个学习群体,每个小组完成不同模块的学习任务,就像“量体裁衣”,完成课程开发。
3.建立体现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教育中建立起体现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也能更有效地实行学分制管理。
配合学分制实行的管理机制,对学生的五年学习生涯进行有效的指导,分别在学生入学以及三年级两个相对具有突出特点的阶段进行集中的大型咨询与指导,结合他们的职业生涯取向进行规划。一年级刚入学时重点是专业取向与分层,新生通过咨询和导师的指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进行学习,三年级后进入职业与技能取向的分层,一部分学生准备就业,一部分学生可能将进入高职或者转本衔接班学习,与此同时,根据他们的兴趣与特长,还可以进入到有专门教师指导和授课的企业冠名工作室、软件操作提高班或者是各种职业技能提高班进行相应技能提高的学习。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在学分制下,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的改革,完成他们对于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等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依据也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道理,而在具体实施时所依赖的,依然是学分制这种灵活和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4.实现学分制实施的有效管理机制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开出足够质量和数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为此要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跨专业跨学校选课,互认学分,以及组织、引导学生选课。
②实行导师制,建立咨询制度,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由于许多开设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学过一些先期的基础课程后方可注册选修,所以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选择。学生选课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及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选课提供有效指导。
③实行弹性十足的管理制度,包括弹性学制、学分绩点制及辅修制等。
④实行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学业质量合理评价,這是因为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分制操作质量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考核。
⑤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校系分级管理,形成有效的学分制实施保障机制。
四、结束语
学分制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高职院校要完善以学分制为核心的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摈弃过去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不务实、不踏实、不真实的弊端,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思想的学分制在五年制高职的教学管理中运行起来,将对积极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起到巨大的作用和成果。
参考文献:
[1]丁佩芬.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67.
[2]束剑华,戴洪生,杨祖衡等.试论高职学分制的弹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34):15-17.
[3]刘海峰,梁舸江.中职学校学分制教学如何与高职及普高衔接和沟通[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49-50.
[4]张庆亮,王建刚.学分制的制度优势与实施保障条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6,8(2):103-106.
[5]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