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荣 宣德炉的鉴赏和收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tz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行按:
  2010年7月24日下午,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二讲邀请刘锡荣先生主讲宣德炉的鉴赏和收藏。刘锡荣先生是著名的宣德炉收藏家,著有《钟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一书。
  
  宣德炉最早叫做宣德鼎彝器。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有三本图谱,分别是明代吕震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和明代吕棠撰《宣德彝器谱》。
  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初,暹罗(今泰国)向明朝廷进贡了数万斤灿若黄金的“风磨铜”。宣宗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瓷器中,选出了样式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
  这其中有鼎、炉、鬲、簋等器。彝,泛指祭祀用器,并非都是炉。当时铸制宣炉,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和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真正为人称道的是后一种用途的二三十种。
  


  


  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十二月宣宗又两次下令补铸,到宣德四年才完成,宣炉的数量应在1.8万座。在几百年的时间中这些宣炉逐渐散佚流失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明清时期的仿品。清中期以前的是比较好的。
  
  宣德炉的收藏现状
  
  明代文震亨以宣德炉为文房首器,它的未来我很看好。买古董买的是未来,但是前提是你对它的肯定和认知。我认为宣德炉的收藏现在刚刚起步,未来前途无量。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一定能够赶上和它同时期的器物。
  从参与人群看,目前宣德炉收藏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藏家的队伍不断扩大,存量宣德炉大量换手,许多精品正在由商家、老一辈藏家的手中,交流到新一代藏家手中;爱好者的队伍不断在扩大,呈阶梯式上升,低端的走向中端,中端的走向高端,高端的在寻找极品;玩宣德炉的人越来越多,商家买卖的热情自然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古玩店都有宣德炉;宣德炉的研究者也多了起来,媒体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拍卖成交状况看,近三年来,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诚轩、北京保利等拍卖公司成交的二三十万元的宣炉较多,且逐年上涨。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所藏21座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座56万元,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分别拍出166.1万元,创下了宣德炉专场最高纪录。2007年,北京保利拍卖了上世纪30年代沪上藏家姜子祥先生的35座宣德炉,成交价近500万元,最贵的一座是75万元。2007年宣德炉全国成交额逾2600万元,2008年逾4000万元,2009年逾2亿元。今年秋拍,北京匡时将推出7年前拍卖的王世襄先生旧藏的那批宣德炉。我认为还会增值,但有限。
  仿制宣德炉越来越多,且精品常现于古玩市场和拍卖场中。分为老仿和新仿,新仿不建议介入。老仿以晚清和民国比较多,铜质、型制、款式、皮色都比较差。买仿制宣德炉还是清中以前的比较好。实际上大家现在看到的宣德炉大部分都是仿的。2009年,我的《钟鼎茗香》一书问世。我书中的108座器物,有很多人问我,里面有没有真宣?我不敢说。我不能肯定的原因,是没有标形器。
  有关铜炉的相关书籍卖得火了。1996年,台湾收藏家陈庆鸿和杨炳祯分别出版了《大明宣德炉总论》和《金玉青烟——杨炳祯藏明清铜炉》两本书。这是我最早开始学习宣德炉时看的两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台湾收藏家洪三雄的《双清藏炉》也可以参考。
  《钟鼎茗香》是大陆第一本宣德炉专著,除填补空白外,主要是一本宣德炉工具书,并且有两个创新:一是提出了“铜质沿革表”;二是开创了现代文人用古典诗词文章来鉴赏古代文物的新模式。宣德炉的文化之所以没有被挖掘,是因为大家研究太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实用器和赏器。实际上古人对古代艺术品的鉴赏是一种修养和学识,是文人的事。书画之所以卖的那么好,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获得了充分的挖掘,同样,宣德炉的研究空间也很大。我运用古人传统的文学方式,创作了一些古典诗词:
  盘抚温情著,凝神入清凉。
  不觉夜半时,敬焚一炉香
  拟术人意境,减字木兰花
  临安北望,竞自酒酣不须问。
  梦里柔肠,消尽“玉炉”一篆香。
  蛾眉应簇,总看阶前花溅泪。
  云鬓风缠,月照西楼夜夜愁。
  
  菩萨蛮
  
  已丑季春,晴阳渐炎,西湖莲叶,
  画舫涟漪,蓝天碧波,岸柳荫翠,游人
  如织,莺啼管弦,花艳争香,无觉也。
  恼人柳絮随春去,自在清风舞桐绿。
  手把女儿红,十里荷塘深。
  黄鹂声声慢,画舫渐渐来。
  夕照断笛声,晚香醉花荫。
  宣德炉的分类
  我分析了专家的言论、历代的专著和市场约定俗成的状态,以耳为型,将宣德炉归纳为20种(见表格)。
  
  宣德炉的铜质
  
  一个好的宣德炉,首先铜质要好,其次型制要人谱,皮色要漂亮,款识要精细。
  我看宣德炉从铜质人手。材质最能说明新老。明代的炉子口薄、底薄,无须加重,但是压手,就是因为铜质好,铜的精炼程度很高。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有六炼。炼的次数越多,杂质去得越多。
  针对断代的问题,我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铜质沿革表。皮壳包浆都可以作伪,但是铜胎换不了。所以看炉子先看足底的铜质。
  
  宣德炉的皮色
  
  古人讲宣德炉最妙妙在皮色也:“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由于用料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炉的颜色具有极为特殊的古朴大雅的韵味,这也是其能成为炉中极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宣德炉不仅色质典雅,皮色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有水白色、藏经纸色、蜡茶色、朱砂斑、栗壳色、琥珀色、甘蔗红色、桑椹红色、猪肝色、石榴皮色等等。
  
  宣德炉的款识
  
  宣德炉款识字体包括楷书、篆书、仿宋、隶书、上古书体,工艺分为铸、铸后修磨、刻等。款识分类如下表。
  
  明清宣炉对照
  
  明代:扃宽、壁薄、压手,铜质精良,耳孔多扁圆如豆,多楷书和篆书款,无仿宋体款。
  清代:丰满偏高,口厚腹壁薄,铜质不如明代精,耳孔多半圆如洞,款识仿宋体渐多,楷篆书并存。
  
  提问环节
  
  捉问:怎么鉴定宣德炉?
  刘锡荣:首先看铜质,然后看内外的膛,用过的是烧结膛,没有用过的是原膛。膛的假是做不了的,拿着炉子在开水里一煮,上面作的伪就掉了。皮壳也是如此。一类是着色皮,炉子制造出来以后,表面辅以其他的带颜色的矿物材料。另一类是原皮,通过长久的使用、氧化作用等影响,导致皮壳的颜色发生变化。
  此外还要看重量。口径约十厘米的炉重量应该在750克左右,壁厚的在1000克左右,再重的就值得考虑了。现在用的都是电解铜,它的分子结构紧密,比重略微大一些。如果兑了铅,炉子的铜色必然灰暗,并超重。
其他文献
王蒙是元代著名画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元四家”,在当时已声誉卓著,对后世影响更大。与其他三家相比,他的存世作品较多,但多人公家收藏,流传私人手中则风毛麟角。今有私家秘藏的一件王蒙《山居高隐图轴》,经初步鉴识,当属真迹,且保存完好,实乃幸事。  此作为狭长立轴,纸本,墨笔,尺寸为114×26厘米。左上自题篆书“山居高隐图”,隶书款识“黄鹤山樵王蒙”,钤“王蒙”椭圆朱文印一,未署年款。右上有元
期刊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首发    4月24~25日,世界著名博物馆藏中国古玉论坛暨《中国传世玉器全集》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共8卷,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版256幅并配以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说明。共收集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和文博单位收藏的传世玉器2000余件(套),其中有80%的传世玉器是首次面世。  首发式后的。世界著名博物馆藏中国古玉论坛”上,来自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末,英国人霍布逊(R.Hobson)在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的藏品中发现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盘口象耳瓶(原来分别为埃尔芬斯通和罗素收藏馆所藏)。  这对青花大瓶分别高63.6厘米和63.4厘米。瓶自上到下有八层纹饰:缠枝菊、蕉叶.飞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缠枝牡丹、杂宝变形莲瓣。釉色青白莹润,青花浓艳,用的是进口高档钴料。尤
期刊
诞生于大明宣德年的宣德炉,因其名贵的身世,至美的体态,神奇的传说,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中,有些属文学性的夸张,有的系美丽的附会,也有不少以讹传讹的成分。本文试就宣德炉的用料、材质、成分、工艺几方面问题作些介绍。    宣德炉的用料    宣德炉的用料,有诸多传说,宋应星《天工开物》曰:“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冒襄《宣炉歌注》曰:“宣庙时
期刊
7月中旬,由中国文物报社、故宫博物院主办,四川博物院承办的首届“紫禁城杯” (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颁奖仪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本届图书评选活动圆满落幕。  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评选活动,从本届起改为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活动,并在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冠名“紫禁城杯”。2009年度评选,共有164种图书入围参评,经过推荐申报、专家初评、读者投票等阶段,评选活动于4月下
期刊
宣德铜炉是华夏文明之精粹。作为制作器,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无物可代,以至西方将宣炉文化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遗憾的是,至今无公认的“真宣”标型器传世。我们所见所藏者,多为仿器,之所以越仿越多,皆因人们喜爱之缘故。以流通量大、价值高企、精品难求和著述问世为标尺考量,自宣炉诞生迄今,历史上已出现过五次收藏高潮。宣德三年后的第一次高潮  以宣德炉监造官吴邦佐为首的宣德炉铸造工程参与者,
期刊
辽宁省博物馆藏徐悲鸿《奔马图》(图一,以下简称“辽博本”),画心高115厘米,宽107厘米,画面绘一匹高头骏马昂首奔驰于茫茫原野之上。该画右上部题“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子科先生惠存,乙亥(1935)危亡之际,悲鸿,”该件作品1964年4月由辽博征集人员从北京荣宝斋购人,现为馆藏二级文物,1999年经鉴定为真迹并登人辽博文物账、卡。1998年3月在辽宁美术出版社《现代三大师——辽宁省博物
期刊
作为早年西方绘画的传播者、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颜文棵深谙欧洲绘画光与色的精髓。他矢志不渝地终生从事西画艺术的探求,心不旁骛。他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中,因对光色的不同追踪而呈现出灿烂夺目的艺术嬗变过程:光感的追踪(1912~1927),光色融合之一——西洋水(1928~1935),光色融合之二——故乡土(19361966),光色融合之三——意象诗(1967~1985)。    光感的追踪(1912
期刊
宣德炉是明代宫廷制作的焚香之器。由于文献记载复杂、笼统,又缺乏可资参考的标准器物,加之宣德三年以降的明、清诸朝和民国时期大量仿制品涌现,以致世人难识宣德炉的庐山真面目,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个待解之谜。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宣德炉呢?真正的宣德炉又是什么样呢?  作为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藏品虽不比故宫博物院之得天独厚,但在数十年的收集过程中,也庋藏了丰富的地域性文物,香炉即是其一。在北京
期刊
炉是盛火的器具,古人一般用作取暖、烹饪、冶炼之用。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步过程中,其用途发展到熏香、焚香。炉的质地也颇为丰富,有陶、瓷、玉、银、石、珐琅、铜、铁等,其中以铜炉的数量为最巨。广义的铜炉包括炭炉(燎炉)、温酒炉、熏炉、香炉、手炉等,而现在收藏界所说的铜炉则特指铜香炉,或者宣德炉、宣德款铜香炉、形制与宣德炉相近的无款铜炉及其他年款铜香炉,可称为狭义的铜炉。本文所谈的铜炉,其概念等同于后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