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秋雨先生所创作的散文具有相当重的文化典型性。他的文章不局限于自我情感,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一个作家的情怀,使文章变得豪迈磅礴,令人心生赞叹。他的遣词造句都是自身情感的抒发,他的思想愁绪所表现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们向往的境界。他的文章将历史容纳在文字之中,自然而然地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在描摹历史的时候展现出了他俯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豪迈之情,让人们体悟了思想灵感迸发的智慧与灵性。他妙笔生花,文墨挥洒之间是他灵性的激荡,落笔而成的是饱含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极具文化内涵的充满哲思与智慧的文章。
  读完《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散文也可以承载历史的厚重。余秋雨先生的文采自然是不必多说的,运用巧妙的修辞、恰到好处的描述,行云流水的文字都让这本书熠熠生辉。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文字背后所呈现的历史的画面,这些画面让人动容:外国学者带着敦煌的物品满载而归,王道士远望的背影;金秋时节天一阁楼阁之上满阁的枣核、门前淤积的过膝的雨水;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穿着布鞋踏在昔日牌坊的雕纹上、挥动手绢目送孩子们离开的女老师、撑着紫绸缎伞为盛放一冬腊梅挡雪的两个女护士……一个个画面呈现着每一个人的情态,一次又一次人物的停顿、场景的变换为我们展现了生动的、形象的、有着自己独特精气神的中国繁复精深的文化历史。即便是那些曾经屈辱的历史也让忍辱负重的人们有了发泄的窗口。
  第一遍读过《文化苦旅》之后,我的情感是喜惡参半的。既有着对浩瀚历史的缅怀,也有着对作者某些篇章的语言描述的厌烦,因为作者总是会站在历史代言人的角度激烈的陈词。这种厌烦在《狼山脚下》达到了顶峰,作者的慷慨陈词、空泛的言论、呼吁、那些对实力文化的断言、对古人命运的论断总是让人感到内心的抵触并对此嗤之以鼻。究竟是怎样一个张狂桀骜的作者敢将中国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写入自己的一本书?我却不得不佩服作者精确的判断以及描述。《上海人》一文中对上海人尖刻计较的描写说尽的上海人的特点,再应用谦让与不谦让的对比将文章深入到世界观的差异上,这何尝不是以小见大?
  文化的力量,不管对于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文明,都是凝聚精神的力量,它超越了社会的风俗习惯,超越了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为一个人奠定根基的力量。
  感谢余秋雨先生写出这本著作,让我们的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受到净化,让我们能够吸收新的文化观念,拥有人生的智慧,感悟自己的人生。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针对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基因的H1/U6双启动子表达框架(siRNA expression cassettes,SECs)并研究其转录生成的siRNA/miRNA
漫长的海岸线仿佛一条波动着的游龙吞吐着海水。海面似乎凝固了起来,就像浮动着一层薄膜。海浪涌过,没有翻腾的浪花,只是单纯而悠远的起伏。远处的天空灰蒙蒙的,初升的太阳也懒洋洋地挂在海平面上,好像一幅大师的彩墨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不远处密密麻麻的烟囱,就像长着一群浓密黑胡子的卫士坚韧地守护着罗珀的家产。  罗珀满意地笑了。作为地中海北岸的一个身世显赫的年轻城堡主,那些喷着黑烟的烟囱让他的财富日益增多
期刊
“寒风飘飘落 军队是一朵绿花 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 不要想妈妈……”粗犷但又年轻的声音让我们惊讶而好奇,在烈日的灼烧下,我们无暇顾及屋子里的男人,但随后几天,在这个贫困县唯一一所的孤儿院里,我们与这位高大而神秘的男人成为好友。  我们志愿小组一行八人,但却只有一位男生。我们拖着粉的、红的、蓝的各色行李箱,几经转车,终于来到了宁县,走在烤焦了、空无一人的柏油马路上,行李箱轮子和肚子的咕噜声在回响,每
期刊
作者简介:刘姝华(1998.1-),女,汉族,北京人,本科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写作。  周五的晚上,老何下了班回家,一脸疲惫地倚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干,头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一周到头终于可以放松放松了。  卫生间的灯亮着——许是妻子在洗衣服——厨房里也是灯火通明,锅子里应是在炖着什么,抽油烟机嗡嗡地响着,他转头一看,果然,小卧室的门虽一如既往是关着的,然而那灯光却从磨
期刊
受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新作的影响,近期开始关注一门特别的学科——地理历史学,即用地理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复旦大学的研究员韩健夫这样评价:“气候变化作为
期刊
用中晚熟早稻品种(组合)与郴晚3号等晚稻品种混合栽培,研究不同品种搭配及种子不同混合比例下的早晚稻产量.结果表明,混合比例以早七晚三较为理想,中晚熟早稻品种(组合)配郴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自信的民族,它历经五千年的世事变幻,云波诡谲,千古江山,人才辈出。即便往日沧海已然变为了桑田,无数杰出人才流逝于时间的长河中,君子们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使中华民族始终散发着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耀眼的光芒。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曾指出社会是一座高塔,所有人都沉睡于此,但当第一缕阳光从高窗照耀进来的时候,君子应是塔中率先苏醒过来的人,他们敢于直
期刊
有一女子名叫小阮.她是巷子口茶舍的老板娘,年龄算来将近三十,但目光顾盼流转,常让人恍然她不过是一妙龄女郎而已.茶舍老板刘七是一勤于算计的酸人,经营小店二十余年,约莫今
期刊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这是今年夏天一位即将进入北大的学子写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响。可能会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十分励志,或许还有和作者一样,同陷贫穷泥沼中的学生在看到这篇文章后,认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在我看来,她的成功绝不是因为她的家庭
期刊
历史长河翻涌向前,历经五千年文化洗礼后的中华文明犹如浩瀚的星空,各具特色,熠熠生辉,互相辉映,闪烁着夺目的光芒。那些留名千古浩气永存的先贤灵魂,挺胸昂首,以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书写了一幅幅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中华文明的乐章,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人树楷模,为世人所敬仰。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