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治前控后”防治策略的重要性探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褐飞虱是易暴发成灾性害虫,其发生程度与迁入量(基数)、气候条件、品种布局及稻作方式、防治等因素密切相关,坚持“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是控制褐飞虱主害代发生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时结合科学合理选用药剂,提高用药质量,才能有效控制为害。
  关键词褐飞虱;“治前控后”策略;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435.1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4-04258-02
  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布局、种植方式发生较大改变,生长期延迟,为褐飞虱发生提供了有利的食料条件,加之秋季温度较高,更有利于褐飞虱成灾暴发。仪征市1997年褐飞虱灾害性暴发后,2005~2007年连续3年重发生,2003、2008、2010年中等发生,2012年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2013年中等发生,局部偏重,暴发频率明显提高,其原因虽与气候变化(暖冬)等生态因子改变有关,但具体防治策略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农民习惯见虫治虫,未能把前期压低基数作为防治的关键措施来抓,或用药剂量不足,或前期不防治,出现为害后加重用药却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2012~2013年仪征地区褐飞虱并未达大发生,但后期也出现不同程度重发,特别是2013年发生程度轻于2012年,仍有部分田块冒穿,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重视和贯彻 “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前期减少了噻嗪酮、吡蚜酮等药剂使用量,或药剂不对路,尽管也在适期防治,实际未能真正有效压低五(2)代褐飞虱基数,导致后期虫量累积成灾。笔者拟结合2012、2013年儀征地区褐飞虱发生与防治情况及药剂试验结果对此展开浅析。
  12012~2013年褐飞虱发生概况
  2012年灯下褐飞虱6月29日始见,为2005年以来灯下见虫最迟的一年,有3个主要迁入峰,但峰期虫量均不高,止9月30日,单灯累计诱67头,迁入量列2005年以来第6位。田间虫量以前期迁入为主,高峰虫量出现在8月25日后,短翅型成虫比例迅速上升,8月30日调查占30%以上,9月5日山区杂交籼稻开始出现点状冒穿,9月下旬防治较差,杂交籼稻普遍出现点状冒穿,10月初粳稻田出现点状冒穿。
  2013年灯下褐飞虱6月16日始见,见虫时间较早,是2005年以来第3位,9月10日前灯下一直未出现明显迁入峰,止9月30日,单灯累计诱71头,迁入量列2005年以来第5位。田间8月30日调查,全市平均百穴62.63头,但防治质量较差或未按要求防治的田块虫量百穴已高达360~600头,且多以短翅型为主(占40%以上);9月初田间虫量开始上升;9月13日平均百穴虫量351.4头,其中杂交籼稻百穴虫量893.3头,前期防治质量差的百穴虫量已达4 520头,暗害较重;9月25日,粳稻田平均百穴虫量380.42头,前期防治差的虫量已达3 500~6 000头,最高8 080头,出现点状冒穿。
  2褐飞虱“治前控后”防治策略的重要性
  2.1从大面积防治情况看“治前控后”防治策略的重要性2012年仪征市稻飞虱主要防治期为7月16~20日、8月5~9日和8月16~18日,主治白背飞虱的同时狠压四(1)、五(2)代褐飞虱基数;8月27~30日、9月10~15日主治六(3)代褐飞虱;9月28~10月3日主治七(4)代褐飞虱。前期压四(1)代和五(2)代基数仅第一次防治面积较大,当时山区由于田间有水,水稻移栽后第一次防治,农民积极性较高,此时植株处于分蘖末期,防治效果较好,而进入8月份后,部分农民认为病虫发生轻,8月5~9日山区用药面积仅占60%~70%,有30%以上田块漏治;8月16~18日防治面积更小,70%以上田块漏治,8月23~24日普查,前期防治田块发生轻,一般百穴虫量0~60头,平均23.2头,而8月份2次未治田块虫量较高,重的田块百穴达490头以上;8月30日调查,百穴虫量均超过2 000头,短翅型成虫比例占31.18%,而按要求防治的田块一般百穴虫量10~310头,平均79.4头;9月中旬后未按要求狠压基数的田块暗害严重或出现不同程度冒穿倒伏,前期按要求压治基数的后期未出现冒穿倒伏。
  3小结
  (1)褐飞虱常年主害前1代与主害代的增殖倍数为20倍左右,大发生年份可达40~60倍,若前期不狠压基数,后期将大大增加主害代防治压力,加之此时水稻正处于旺盛生长阶段,植株高大,造成用药质量差,防治效果不理想。而实行“治前控后”的化学防治策略,可有效切断暴发虫源基数,控制主害代密度,是掌握防治主动权的有效措施之一。
  (2)褐飞虱“治前控后”的化学防治策略适用于中等偏重发生、大发生、特大发生的年份。在褐飞虱迁入、居留、增殖过程中,如能抓住决定虫量发展的主害代前1代,选择控虫保产效果最佳的时机进行药剂防治,将主害前1代的虫量控制在防治指标的密度以下,使主害代来不及恢复繁殖优势而抑制其暴发,从而将损失程度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1]。
  (3)“治前控后”是多年总结形成、生产上已证明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化学防治策略,有助于掌握防治主动权,控制主害代直接为害,在中等和大发生年必须作为褐飞虱暴发的预防性措施始终贯彻到水稻病虫总体防治工作之中,同时要科学合理选用药剂品种,坚持农药交替使用,提高用药质量,确保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遐年,吴进才,马飞.褐飞虱研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56-358.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以拟南芥为材料克隆bZIP23基因,构建bZIP23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和筛选过表达植株,为验证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提取拟南芥总RNA和RTPCR克隆bZIP23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T4 DNA连接酶连接,使bZIP23基因连接到35S强启动子的pART27载体上;将连接产物转化到Trans1T1感受态细胞中,筛选阳性单克隆进行菌落PCR鉴定并测序验证,获得重组质粒。将该重组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宜不同旱区的玉米抗旱播种轻简方便技术。[方法]在两种干旱胁迫环境(大田和大棚)下,设4种不同播种技术处理,分别为:膜侧播种技术,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缘的土壤里,播后及时镇压;“三湿”播种技术,用粪水淋播种穴或播种沟,播种浸湿的种子,用湿土杂肥覆盖种子;湿土杂肥或湿土包裸种子播种技术;常规露地播种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4种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拟南芥AtXCD1蛋白的原核表达。[方法]构建XCD1原核表达载体,根据NCB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以PCR扩增得到大量目的片段XCD1,将XCD1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并对重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菌株BL21(DE3),对蛋白表达条件:诱导时间、诱导温度和IPTG浓度等进行优化。IPTG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对蛋白表达条件:诱导时间、诱导
期刊
摘要[目的]利用太空船搭载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种子,通过栽培试验观测其诱变后代搭载效应,探讨太空环境对薰衣草精油品质的诱变效应。[方法]搭载诱变材料为薰衣草74262种子。[结果]搭载后薰衣草植物学性状差异明显,初选出19份诱变材料,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基本没有改变,但其含量有明显的差异,19份诱变后代中精油化学组分达到或优于标准的有6种,分别为L073、
期刊
摘要[目的]对采自内蒙古根河地区的灰紫香蘑进行组织分离与鉴定。[方法]分别选取菌盖处、菌褶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进行组织分离,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菌褶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洁白细密、污染率低;其次,子实体自然风干3 d后再进行分离可有效降低菌丝污染程度;最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灰紫香蘑。[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柽柳ThGSTT1基因的抗旱耐盐表达。[方法]通过对柽柳7个转录组分析,克隆获得一条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通过Blast比对及进化分析其结构,并采用qPCR分析基因的抗旱耐盐表达。[结果]该基因为谷胱甘肽Theta家族基因,因此命名为ThGSTT1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氨基酸残基数为231,分子量为26.1 kDa,理论等电点为7.14。表达谱分析显示,ThGSTT1在柽柳根和叶中的
期刊
摘要 [目的] 建立精恶唑禾草灵在土壤、植株和小麦中残留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精恶唑禾草灵在土壤、植株和小麦中的残留。[结果]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2×10-9g,最低检出浓度,对土壤为0.005 mg/kg,对植株为0.025 mg/kg,对小麦为0.010 mg/kg。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0%~89.8%,相对标准偏差4.4%~8.8%;植株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3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酵母球吸附水中对硝基苯胺的吸附热力学特征。[方法]测定pH、温度以及酵母空心球的用量对对硝基苯胺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 温度对硝基苯胺的平衡吸附量的影响不大,在小范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pH在2.0~8.0范围内,对硝基苯胺都有较高的吸附量。酵母球用量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直至达到饱和。对硝基苯胺在酵母空心球上的吸附等温线都能很好地利用Freundlich方程进
期刊
摘要槟榔被列为4大南药之首,前景广阔。该文概述了槟榔的产业概况,着重介绍了目前槟榔种植的品种及种苗生产、园地规划、园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槟榔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化建议,为槟榔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槟榔(Areca catechu L.);农业生产;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4-04229-02
期刊
摘要通过比较25种常见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得出中草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单一成分之疗效的结论,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中草药;化学成分;疗效;现代医药;研发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4-04234-02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25 Kind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ZHAO Feng 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