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p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课这种依托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知识传播方式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微课,使其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大有裨益。

一、微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以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导入中,合理利用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微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顺其自然地引入正题,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文《建桥梁》,教学中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桥》的微课,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将古今中外不同形状的桥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从北京的卢沟桥到悉尼的钢拱桥,这个直观、生动的微课,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教师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们观察桥梁的结构,为下一步搭建桥梁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微课创设的情境与学习任务的巧妙结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活跃,大大增强学习效果。

二、运用微课,突破重、难点


  在科学课程中,有些过程、变化、生命现象是瞬间发生稍纵即逝的;而有些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孩子们对这类现象的观察很难细致全面。这时可利用微课,将孩子们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使孩子们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攻破认知障碍。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课文《花、果实和种子》,由于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一株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制作了微课《植物的一生》,通过录像、剪辑、制作,让孩子们完整地看到了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也让他们清楚地明白开花的植物历经“花——果实——种子”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生命的延续。小学科学课本中的有关宇宙的知识,如果单纯靠教师口头讲解,孩子们凭空想象,根本难以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制作微课,利用 flash 动画将现象、过程完整演示出来,孩子们亲眼看到后,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就容易多了。微课,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对突破教学重难点很有帮助。

三、利用微课,指导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实验为支撑的学科,孩子们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为了让学生的实验更有效,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技能,教师的演示、指导实验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低中年级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的获得操作的指导,能顺利的完成实验操作,教师们往往现场演示、亲自示范,但是现实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离教师较远,操作器材体积太小。这样的演示效果就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这时,提前录制的实验微课就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如天平的操作过程及读数、温度计测量方法、正确使用酒精灯、电路的连接方法、动滑轮定滑轮实验等。将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对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如把实验器材放大,便于清楚看到实验现象;把测量仪器中的刻度值放大,便于清楚地看到测量值,利于学生正确读数;把特别要注意的示范操作进行标注,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配合使用字幕或语言提示关键步骤和知识性小结。在微课中全班学生都能详细、全面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的方法等,提高了实验可见度,增强了实验效果。这样比单纯的声音講解、文字展示效果要好得多,也有利于学生边观看边领悟。

四、活用微课,指导课外实践活动


  “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家庭小实验、小制作中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实施实验等,都没有像课堂上有具体说明。这时,利用微课介绍家庭小实验、小制作的一些方法指引,启发学生用科学课所学的科学知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新颖的小制作。比如,利用塑料筒制作造型美观的笔筒;利用饮料瓶、输液管制作滴漏计时器水钟;利用塑料瓶制作雨量器;利用线轴制作室内窗帘绳的滑轮;利用泡沫塑料、纸盒、铁丝制作月相演示盒等。带领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比赛活动。在课堂上以微课形式播放小实验家、制作之星、发明童星的制作视频。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真正做到把课堂融入生活。这既巩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已崭露头角,但微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恰当的环节,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带来孩子们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兴趣的提升,最终,我们的科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作为先行学科,很多先进的理念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新教育教学理念、思想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当如今比较著名的有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张宏伟老师的“全景式”教学,徐长青老师的“简约”教学等教学主张,无论何种主张都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大家都在追求
期刊
在阅读教学研究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阅读,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打开思维之窗,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翠鸟》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培养出好的学生。贵为人师,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深受学生信赖、佩服的老师。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当看到学生进步时,当看到自己的班级取得荣誉时,当教师节收到学生们自己制作的贺卡时,是那么的欣慰和感叹。那么,怎样做一个让学生信服的班主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以身示范  班主任的教育
期刊
案例分析教学法又称范例教学法,是高中地理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典型的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从而明确问题的思路,进行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这种方法既指向于“教”,也涵盖“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要更多的投入和参与。  一是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选取生活中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的典型事例,最好是时事热点新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
期刊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
期刊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與健康课程新标准》为依据,以发挥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运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二、教材分析  原地背向双手后抛实心球是一项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本次课是新授课,有了之前七年级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原地侧向推实心球和八年级侧向滑步推实心球的教学铺垫,为学生学
期刊
近年来,我国物理实验教学发展迅速,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显著的。从中可见,开展有形的物理实验教学,既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提升,又能对学生探索兴趣进行激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很多学校在开展物理教学时都已经购置统一仪器,这些仪器是专门进行物理教学的仪器,教师及学生只有掌握使用方法,不需要再多余加工实验装置,也能对现有教学任务进行完成。但是,教学
期刊
一、教材简析  《九色鹿》是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落水人调达的命,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利出卖了九色鹿,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但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守信用,要知恩图报,而不能见利忘义。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二、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
期刊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重要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3.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4.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和忧患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精讲点拨法、
期刊
教材分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儿童年龄特征。文章配有两幅插图,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外婆家,一天在风雨中坠入田边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在困难面前要勇敢、坚强,遇事善于动脑,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设计思路:  本篇是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事例用心体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