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珠江 新全媒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粤蔬果篮”、“珍宝金银盆”、“贡鱼跃龙门”、“欢乐传万家”、“盛世显和谐”……25周年台庆晚宴上,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以丰盛美味的“珠江盛宴”款待四方宾客,慰劳旗下团队,庆祝25年来的发展成果。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经济台,更是中国广播改革“珠江模式”的发源地。
  25年来,为发扬“珠江模式”的创新精神,延伸品牌价值,追求“最有价值的声音”,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锐意进取,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模式。在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成立2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珠江台总监周小新。
  
   珠江品牌 与时俱进
  《传媒》:粤菜的确很讲究,在昨天的台庆晚宴上,由“广东厨神”带来的“珠江盛宴”令人印象深刻,像这样的品牌活动,珠江台每年有多少,打造品牌活动有哪些宝贵经验,可否与业界分享一下。
  周小新: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根基深厚。广州的饮食文化则有其特点,就是“既追求形式、又追求美味,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创新”。我们珠江台有一档曾获得全国十佳美食节目金奖的栏目叫《为食掌门人》,由广东名嘴郑达主持,轻松幽默、亦庄亦谐。今年,我们以这档节目为载体,网罗广东各地名厨,邀请国内星级评委,齐聚一堂,比拼厨艺,利用网络打造了一场可观赏、可参与的真人秀“2011广东十大厨神竞技大赛”,颁奖典礼命名为“珠江盛宴”,适逢25周年台庆,所以结合起来策划了昨天的晚宴。
  像这样大型的品牌活动,珠江台每年有十多个,场次过百场,而且类型也很丰富。例如,为了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和道德风尚,我台推出的大型公益性活动“珠江孝亲文化节”,就是鼓励大家发现身边孝亲故事,表彰令人感动的孝亲典型。还有选秀类的,如“魅力新人王”广东广播主持人大赛、“悟系讲笑演嘢会”;还有晚会类的,如“全球华人大拜年”、“海心沙赏月晚会”、“中学生网络春晚”等。
  打造有特色的品牌活动,是树立珠江台形象的重要途径,我们一直坚持以听众和市场为先,十分重视活动的推广和营销,整合资源,扩大市场效应——这方面要感谢我的团队,这是一支嗅觉灵敏、行动迅速且执行力相当强的团队,我认为,有这样一支团队,可以说是无往而不胜的。
  《传媒》:以“互动”崛起的珠江台,新时期在栏目设置、频道特色、听众沟通等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
  周小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QQ群、微博等信息快速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为广播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今年以来,我们大力倡导和推进微博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如在新浪开设了珠江台官方微博,利用微博这种全新的媒体配合本台所有的节目和活动宣传。开通珠江台官方微博大半年时间,粉丝数量超过了17万,在新浪微电台全国百家电台排行榜中,珠江台收听率一直名列全国前10位(粤语电台位居第一),大大提升了电台的传播效果和范围,争取到一批忠实的年轻受众。尤其是著名栏目《一些事一些情》,每期节目评论都达2万条之多,持续保持着极高的人气,推动珠江台高居新浪微电台全国周六、日节目收听率第一位。
  除此之外,珠江台的众多节目也都十分注意利用开拓新媒体空间,不少节目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秘书长热线》、《我要去旅行》、《粤唱越流行》、《搵食大晒》、《为食掌门人》等,积极运用微博、QQ、珠江网络传媒自有网站等平台与观众进行实时沟通互动,满足听觉与视觉的需求,获得受众一致好评。
  2011年9月,我们推出一档重点的多媒体新闻观点节目《新闻龙虎逗》,节目借助社会名人效应,攫取最受网络关注的热门民生话题,在播出上更打破思路,首先在网络上播出视频版,然后再把其音频剪辑成精华版与电台中播出广播版,这种“倾斜”体现出珠江网络传媒对新媒体市场重视和信心。
  《传媒》:随着汽车产业的勃兴,广播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在这样的机遇下,贵台做了哪些积极的尝试与创新?
  周小新:广播对于移动受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随性媒体。我们很早就对这方面有分析研究,所以,目前我们的节目设计上,比较注意条块化、滚动性,安排了很多服务性的小栏目,如高速公路信息、天气养生知识;其次是时间安排上,交通繁忙的上下班时间,我们会制作针对性比较强的资讯性节目来满足听众的需求。相对来讲,有车一族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对资讯的需求量也很大,这和珠江台的节目定位、品质追求也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银行、汽车、餐饮、度假旅游这类广告客户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佳肯定。
  
   水到渠成 进军全媒体
  《传媒》:目前,全媒体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媒体人的共识,在这方面珠江台做得如何?
  周小新: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趋势。但其实在新媒体方面,我们已经踏踏实实地做了好几年了。今年,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向全媒体进军的口号,并制定了相应的略策,可谓水到渠成。
  目前,珠江台传统广播以外的媒体形式都统称为“珠江网络传媒”,已有综合运营传统广播、互联网媒体、手机移动媒体、固话媒体、DM报纸、物联网等业务。在今年的运营中,珠江网络传媒的全媒体的布局已见雏形。
  今年8月,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强强联手,在深圳大运会期间,合作推出《深圳大运会多媒体直播室》,完全共享两个媒体的大运内容资源。珠江台利用珠江网络传媒办起了大运频道,播出全天7小时的视频节目。节目特邀多位明星运动员、教练员、会方筹组人员接受专访。央视等媒体更多次向本节目组索取赛事独家视频。
  8月底,全新改版的《声报》登场。由于历史原因,《声报》虽然具有国内统一刊号,但实质上一直是我台内部宣传报纸,2011年,在全媒体平台搭建过程中,广东电台将《声报》进行转型升级,由珠江台负责内容采编、引进第三方参与报纸的发行及市场运营工作,而升级后的《声报》变身成为一张生活消费及娱乐资讯向导的DM报纸。升级后的《声报》扩大了发行量和发行网络,初期以每周3万份的数量在武广高铁、港九直通车的候车室进行派发,未来将会发展到每周10万份的水平,并通过珠江易送平台,发送到全省5万家庭。《声报》改造后获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已经有一批稳定的广告客户,可以说是共享采编资源和发行网络的一个良好尝试。
  9月1日 ,珠江网络传媒“校园频道”(TTTV.TV)开播,频道颠覆了媒体办频道的传统概念,通过联合各学校和技术改造,把学校广播站改造成为多媒体直播室,完成节目的现场直播。目前频道囊括了包括省实、执信、华附、广雅等省内十多家名校,每天在线直播各校学生自办节目。
  11月,珠江网络传媒物联网——“珠江易送”正式上线,以网络销售、物流配送为主营业务。全新的网络营销模式立刻引起公众的关注。
  珠江网络传媒为珠江台及广东电台占领新媒体市场份额、开拓新受众群体、深化内容改革起到了巨大作用。
  《传媒》:“珠江易送”是珠江台走向实体销售的一次新尝试,那么,在多元经营方面贵台是否还有其他的项目,请简单谈谈。
  周小新:“珠江易送”是珠江网络传媒从媒体走向实体销售的一次尝试,它兼备网上商城和线下会员活动功能,为企业提供产品的网络化推广、线下直营等服务,是一个独具媒体特色的网络产品展示、营销综合平台,未来将带动珠江网络传媒向商用、消费互联网媒体转变。
  应该说,我们在多元经营方面是比较务实的,也善于借助外力,一方面扩大影响力,一方面减低投入风险。最近,我们通过和上市企业合作,建成“广州天河好家庭运动健康城多媒体直播室”,让媒体贴近听众、走进听众、服务听众,未来这个直播室还将承接企业产品多媒体发布、推介或明星见面会等中小型活动。
  另外,也是强强联合,位于广州五号停机坪购物中心的“珠江网络传媒多媒体体验中心”也落成在即,让听众触摸新媒体、触摸科技、触摸珠江的未来,这个体验中心将更注重展览展示功能,首个项目“珠江(广州)新年车展”将在2012年春节举行,接下来还计划组织省内各地市旅游局进行多场旅游推广展示会。
  
   珠江模式 不进则退
  《传媒》:在媒体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就是媒体品牌,珠江台是一家有着25年金字招牌的广播电台,这种品牌的精髓是如何维护与创新的?
  周小新:说到这块金字招牌,我时刻感受到压力。25年来,多少珠江人的付出才造就了今天的品牌效应,不进则退,我认为连原地踏步都是不允许的。可是,经验和历史也告诉我,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唯有创新才是最好的发展。同样的,在我看来,对于传统品牌维护的最有效方式是,不断为她添注新活力,让她焕发生机。一个成功的媒体,一定是和时代共同进步的。
  当然,内容质量决定媒体的生存价值,我们对节目的质量是狠抓不放的,在广州激烈的收听市场竞争中,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处于三甲位置,拥有一批响当当的名牌节目和主持人,这都是对质量把控的结果。此外,坚持收听率和主持人收入挂钩、节目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措施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听众,留住市场;只有这样,才说得上维护了品牌的精髓。
  《传媒》:25年前,贵台创办的“珠江模式”影响了一代广播电台。今天珠江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25年的发展,请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一下。
  周小新:鼓励创新,尊重激情。广播也是创意产业,没有激情,没有理想,我们是不会走得更远的。珠江人就是一群富有开拓精神、能折腾、有干劲、有创意的能人,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也同样是这样。
  《传媒》:2012年即将到来,传媒业也迎来发展的新五年,对此珠江台有何新的打算?
  周小新:未来五年,我们将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提升传统广播的生命力和活力,借助网络空间,延伸广播的覆盖和影响力。
  内容为王,做好内容主业——未来制播分离将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将会在日常播出以外,打造出一个内容制作的实体,实现以内容产品为核心价值的运营模式。
  加强人才培养,未来所有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将着力培养适应全媒体岗位的广播人,包装推出一批全媒体主持人和记者;通过设计新的分配制度,不但鼓励广播主持人进行新媒体形态节目创作,更鼓励主持记者向行业市场“制片人”角色转变,整合运用不同媒体发布平台。
  发扬“珠江模式”,我们要将珠江网络传媒打造成一个国内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品牌,并继续推动珠江网络传媒向全媒体方向发展。(本文时间皆指2011年)
  
  
其他文献
近来,不少传媒似乎愈发浮躁起来,虚假失实报道高发,以致频频遭到权威部门指责。比如,先是有报道称,“电价改革拟规定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电量每户每月87千瓦时,超额将提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指出报道失实。紧接着,国土资源部表示,“将推广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调控房价”、“‘农地入市’解困高房价”之类的报道子虚乌有。  又比如,去年底一家报纸报道、诸多传媒纷纷跟进,称“中国证监会会同中国证券业协会
期刊
为找到期刊数字版权难题的破解之道,本刊设计了“中国媒体人版权素养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问卷。以媒体人为调查对象,一方面在于媒体人是版权作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版权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版权素养的高低常成为版权纠纷是否出现、出现频率有多高的直接诱因;另一方面,媒体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属于社会中版权素养最高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见解应相对更科学、更贴近实际。为使问卷更有针对性,我们既设计了反映期刊
期刊
三十岁左右会电脑的人,手头多多少少会留下几张软磁盘(口语称软盘)。假如您在五六年前U盘替代软盘换代之际没能及时存储软盘信息,那么遗憾来了,欲寻今日出产各式电脑软盘插口——没门儿。  事情远比这严重得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家庭添置的当时引领风潮的电子产品,如今基本已弃之不用。比如大1/2吋家用摄像机;8毫米模拟式掌中宝摄像机;更有几乎家家都有的磁带录放机、收录机。还记得“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
期刊
美国广电业主要由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和非营利的公共广电系统构成,此外还有官方广播电视台、宗教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广播电视台等等。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一直占主导,而非营利的公共广电系统是商业性广播电视的一个重要补充。  公共广电系统一般由独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公共广播电视协会(CPB)依法进行自主管制。而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则主要由联邦通讯委员会依法进行监管。  数十年以来美国的商业性广电系统已经形成
期刊
《芝加哥论坛报》大楼坐落于芝加哥著名的密歇根大道、芝加哥河河边。这座大厦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一段具有160多年历史并且还在延续的关于新闻、关于媒介变迁的传奇。  创新是《芝加哥论坛报》最重要的传统,对媒介融合的实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电台和报纸对同一内容的传播是媒介融合的雏形,早在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论坛报》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1847年,《芝加哥论坛报》创立,《芝加哥论坛报》下
期刊
在舆论引导格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下,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正逐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基于此,作为党报主流媒体,要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创新思维,善谋善断,敢为善为,多管齐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开创媒体工作新局面。  善自为谋,把党的宣传任务化为新闻报道的选题。伴随着
期刊
置身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广播改革的持续深入开展,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固有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打破困局,实现突围,成为全国广播业界、学界共同关心和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2011年12月15日,第三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5周年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
期刊
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可见,随着2012年的到来,中国媒体将迎来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期,但同时也将承担起新的更重大的历史使命。那么,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有哪些使命?发展机遇何在?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如何管理和对待新媒体?应该如何加强媒体人员队伍建设?
期刊
关于昆明报业,本刊关注已久。2009年第9期,本刊以《昆明报战十年志》为题,对昆明报业市场十年间的竞争态势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当期杂志出版后墨迹未干,2009年9月27日,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两年多来,在风云变换的市场环境中,在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实现了怎样的发展?在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对未来有何规划
期刊
(本刊讯 记者彭波)2008年以来,随着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中国传媒业大环境日益公开、透明。同期我国经历了南方雪灾、大小矿难以及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灾难。多难兴邦,中国媒体也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中历练着自身的应急能力,汶川地震报道就是《条例》公布后的一次成功实践。但由于灾难报道的特殊性以及媒体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中国媒体的灾难报道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为全面总结中国媒体在汶川地震等灾难报道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