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燃情古彝乡,打造新宁蒗。自2006年以来,短短9年的时间,宁蒗县的经济已步入健康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这和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努力以及现在以杨光银为班长的主政者的睿智密不可分,在带领全县脱贫致富,赶超跨越的路上,杨光银和全县四套领导班子及广大干部群众用“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的宁蒗精神,实现了宁蒗凤凰涅槃般华丽的蜕变,开创了宁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民族宗教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长治久安的新局面。宁蒗以抓铁有痕的魄力、敢于担当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坚实步伐,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的宁蒗人,正奋力冲刺在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的快车道上。
写在前面
有这么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火把的故乡,一个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永恒绵延;有这么一片丰饶的土地,这里是锦绣的家园,一段历史的奇迹在这里谱写;有这么一片浪漫的土地,这里是阿夏的天堂,一个爱情的故事从这里传扬。
还是这片土地,如今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全球的旅游胜地,无数旅人不远万里来此寻找梦中的天堂;这里却又是全省、全国的重点贫困县,处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夹缝中,亟待寻求兼顾之道。
依然是这片土地,宁蒗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经九年的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不断战胜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健康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
这里是绿色的宁蒗、这里是多彩的宁蒗、这里是温情的宁蒗!
如果你不曾到过宁蒗,你就无法想象高寒山区和民族“直过区”发展的艰难,无法体会生活在一个“山、少、偏、穷、特”县的大山子孙的坚强;如果你不曾到访过小凉山,你就无法领略彝家山寨“百褶长裙差到地,黑巾如笠恰披肩”的风情,无法明白生活在这里的12个民族期盼发展的强烈渴望;如果你不曾驻足泸沽湖畔,你就无法想象碧水盈盈、波澜潋滟的柔情,更无法想象女儿国的纯朴与神秘。
宁蒗,它不仅清新绮丽,更像一首泰戈尔的诗,而且博大厚重,如一部辉煌巨著。这里俗称小凉山,万格梁子生活着火的民族,火光照亮他们的眼睛;这里是柔美的女儿国,泸沽湖畔生活着有歌的民族,姑娘生来就会唱歌;这里地处横断山脉,万格山下生活着大山的民族,大山的脊梁象征着宁蒗人顶天立地的精神。
195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始启航。从此,小凉山升起了温暖的太阳,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历史巨变。12个民族的风雨历程,见证了小凉山团结奋进的步伐;58年历史的沧桑巨变,验证了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英明,昔日的蛮荒之地焕发了青春的容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宁蒗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顺势而谋、团结奋进、戮力拼搏,全县综合经济指标稳步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这是“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的宁蒗精神在引领宁蒗全县实现跨越发展、赶超前行,激发全县人民奋起改变落后、共建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宁蒗县委书记杨光银曾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发展潜力明显增强、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这五句话概括小凉山的巨变。截至2013年年末,宁蒗全县生产总值达到了26.7亿元,增长了15.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3亿元,增长了30.8%;地方财政总收入4.5亿元,增长了3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4亿元,增长了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增长了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39元,增长了14.7%;农民人均纯收入4231元,增长了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6%。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优化为23.5:41.5:35;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3.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宁蒗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该县历届政府班子不懈努力的成果,是该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硕果。
如今,实施 “五大战略”和“六大工程”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推进“三县建设”和“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已绘就。
多彩凉山、绿色宁蒗,风鹏正举恰当时。
春末夏初的高原,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带着美好的憧憬,心情激动难抑,记者一行四人驱车离开昆明,一路向滇西北进发,向着那充满神秘而又极富魅力的宁蒗县进发。自大理州宾川县开始,平稳的高速公路突然变成了乡村公路,从宾川进入丽江市永胜县,再从永胜进入宁蒗,随着蜿蜒曲折的公路以及两边不断变换的风景,我们越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涉过了一条又一条溪流。记者发现,进入宁蒗的路途堪比“蜀道”,虽不至“难于上青天”,但盘山公路不断变换方向,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随着海拔不断地变化,绕得人头晕眼花,耳中的鸣叫始终不曾停歇。就在记者唏嘘感慨的时候,一座小镇终于出现在前方的山洼中。2014年4月15日下午7点30分,记者一行10小时30分钟、668公里的行程终于结束了,抵达了宁蒗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大兴镇。
大兴镇不愧为民族聚居地,街边随处可见身着马褂坎肩、百褶长裙的彝族妇女,头戴用黑布方巾缝制成撮气状的头帕。看着小镇的景象,记者不胜感慨,完好的少数民族文化虽然保存了下来,但从侧面也反映出宁蒗县与省内其他县的差距。初夏已至,宁蒗傍晚骤降的气温,也向记者诉说着高寒山区生活的不易。
写在前面
有这么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火把的故乡,一个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永恒绵延;有这么一片丰饶的土地,这里是锦绣的家园,一段历史的奇迹在这里谱写;有这么一片浪漫的土地,这里是阿夏的天堂,一个爱情的故事从这里传扬。
还是这片土地,如今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全球的旅游胜地,无数旅人不远万里来此寻找梦中的天堂;这里却又是全省、全国的重点贫困县,处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夹缝中,亟待寻求兼顾之道。
依然是这片土地,宁蒗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经九年的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不断战胜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健康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
这里是绿色的宁蒗、这里是多彩的宁蒗、这里是温情的宁蒗!
如果你不曾到过宁蒗,你就无法想象高寒山区和民族“直过区”发展的艰难,无法体会生活在一个“山、少、偏、穷、特”县的大山子孙的坚强;如果你不曾到访过小凉山,你就无法领略彝家山寨“百褶长裙差到地,黑巾如笠恰披肩”的风情,无法明白生活在这里的12个民族期盼发展的强烈渴望;如果你不曾驻足泸沽湖畔,你就无法想象碧水盈盈、波澜潋滟的柔情,更无法想象女儿国的纯朴与神秘。
宁蒗,它不仅清新绮丽,更像一首泰戈尔的诗,而且博大厚重,如一部辉煌巨著。这里俗称小凉山,万格梁子生活着火的民族,火光照亮他们的眼睛;这里是柔美的女儿国,泸沽湖畔生活着有歌的民族,姑娘生来就会唱歌;这里地处横断山脉,万格山下生活着大山的民族,大山的脊梁象征着宁蒗人顶天立地的精神。
195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始启航。从此,小凉山升起了温暖的太阳,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历史巨变。12个民族的风雨历程,见证了小凉山团结奋进的步伐;58年历史的沧桑巨变,验证了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英明,昔日的蛮荒之地焕发了青春的容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宁蒗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顺势而谋、团结奋进、戮力拼搏,全县综合经济指标稳步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这是“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的宁蒗精神在引领宁蒗全县实现跨越发展、赶超前行,激发全县人民奋起改变落后、共建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宁蒗县委书记杨光银曾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发展潜力明显增强、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这五句话概括小凉山的巨变。截至2013年年末,宁蒗全县生产总值达到了26.7亿元,增长了15.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3亿元,增长了30.8%;地方财政总收入4.5亿元,增长了3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4亿元,增长了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增长了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39元,增长了14.7%;农民人均纯收入4231元,增长了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6%。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优化为23.5:41.5:35;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3.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宁蒗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该县历届政府班子不懈努力的成果,是该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硕果。
如今,实施 “五大战略”和“六大工程”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推进“三县建设”和“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已绘就。
多彩凉山、绿色宁蒗,风鹏正举恰当时。
春末夏初的高原,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带着美好的憧憬,心情激动难抑,记者一行四人驱车离开昆明,一路向滇西北进发,向着那充满神秘而又极富魅力的宁蒗县进发。自大理州宾川县开始,平稳的高速公路突然变成了乡村公路,从宾川进入丽江市永胜县,再从永胜进入宁蒗,随着蜿蜒曲折的公路以及两边不断变换的风景,我们越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涉过了一条又一条溪流。记者发现,进入宁蒗的路途堪比“蜀道”,虽不至“难于上青天”,但盘山公路不断变换方向,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随着海拔不断地变化,绕得人头晕眼花,耳中的鸣叫始终不曾停歇。就在记者唏嘘感慨的时候,一座小镇终于出现在前方的山洼中。2014年4月15日下午7点30分,记者一行10小时30分钟、668公里的行程终于结束了,抵达了宁蒗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大兴镇。
大兴镇不愧为民族聚居地,街边随处可见身着马褂坎肩、百褶长裙的彝族妇女,头戴用黑布方巾缝制成撮气状的头帕。看着小镇的景象,记者不胜感慨,完好的少数民族文化虽然保存了下来,但从侧面也反映出宁蒗县与省内其他县的差距。初夏已至,宁蒗傍晚骤降的气温,也向记者诉说着高寒山区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