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教学要想以审美为中心,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教师在为学生挑选声乐教材时,朝着具有政治思想引领、极具艺术欣赏和演唱价值的方向去努力。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建设进行研究:1.整理和分析音乐学院现有声乐教材的使用情况;2.研究声乐教材建设建议与原则,以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3.探索高师声乐教材所承载的文化育人功能,传播中国声乐曲目和湘南地方声乐曲目的精品、经典作品,将声乐教材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融为一体。
声乐教材是连接声乐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课程的载体,是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传授、践行的途径。因此,声乐教材建设是决定声乐教学质量、体现声乐教学思想、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关键。同时,对声乐教材建设问题的关注还能推动创作作品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提升声乐教学、声乐表演的整体水平,为培养高质量的声乐人才奠定基础。
(一)曲目集和理论教材的分类
当前,音乐学院声乐教材曲目集主要使用的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选集》。该套教材分为“中外作品”两个板块,每个板块各有四册,内容以1981年教育部印发的声乐教学大纲中的作品曲目为根本,在声乐作品的编录上有着极高的科学性,曲目选择、数量、艺术含量等都趋于完美,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十分经典的教材,数十年来受到广大师生的追捧。
理论教材使用的则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普修教程》,在这套教材中,每一章节又被细分为歌唱基础知识、练声曲、歌曲、语音知识和声乐艺术史五个部分。歌唱基础知识部分,每个章节重点讲解一个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点,书中语句精炼易懂;练声曲部分,该套教材则编录了广大声乐教师广泛运用的练声曲,并以从易至难的程度进行了编排,基础性较强;歌曲部分,则选择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唱法和不同风格的作品,作品编录范围较广。语音知识部分,以朗读单词和朗诵绕口令为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声乐艺术史部分,以西方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为脉络,贯穿了音乐人物故事、歌剧等内容。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
《声乐曲选集》这部教材虽然已经改版了三十余次,但是在我国声乐教材中仍然具有着极高的地位。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目前,这部教材中的很多声乐作品显得有些落后。同时,因为这部教材是高校声乐教材的起点,所以在编写时难免会对一些作品的选择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分析和论证。在当时,高校的声乐教育还正處于初始起步阶段,声乐教学的模式也基本上是沿用一些专业音乐类院校的,而地方院校的声乐学习者相较于专业艺术院校而言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导致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学难以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教材没有跟上课程内容改革的步伐[1],且无法突出地方特色。
《声乐普修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基础性较强,且作品范围较广,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声乐教学理论教材。但是,该教材仍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广泛的声乐教学理论层面,侧重点不够明显。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的声乐学生,对声乐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弱,较难理解广泛的理论知识,导致不少学生仍然停留在只会“唱歌”、不懂理论的层面上。该教材编录的作品十分多样、丰富,且范围较广,但许多学生在学唱教材中的曲目时,并没有特定地学唱某一风格或某一种类作品的针对性,促使学生难以定位自身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曲目种类,在挑选和演唱作品上表现得较为随意,由此带来的学习效果也可见一斑。
现在全国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如雨后春笋般井喷出来,由于可供选择的声乐理论教材比较多,所以教师们所使用的教材普遍都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因为声乐课程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单独教学模式,所以许多学生的声乐学习进度、技能掌握、理论知识的理解等区别都很大,而这正是受老师的声乐演唱方法、教学水平、理解层面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所影响制约着。
改革开放以来,声乐教学已硕果累累,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我们必须纳入学院的声乐教学中去,并且要确保曲目集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声乐理论教材的时代性和艺术性,声乐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为此,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曲目选择要精炼
为了提高声乐教学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学生演唱歌曲的水平,就需要教师从课程教学的大纲中精选出一些曲目。并且,这些曲目要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的演唱水平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从事声乐基础教学等工作做好铺垫。
(二)选材要多元化
我们在选择曲目时,要尽可能挑选一些多样的声乐作品,演唱多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把本土的民歌和昆曲列入备选曲目,比如《半升绿豆》《长工歌》等曲目。一定要避免一直使用同一种传统的声乐演唱方法,要让学生打开眼界,多学习和演唱一些民族歌曲,用来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要参考中小学的音乐课教材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从中小学音乐课教材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声乐作品,引入高等学校声乐教学中去。让学生提前熟悉中小学声乐曲目,为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做好切实的准备。
(一)声乐曲目集教材
第一,注重实际、难度适宜。声乐曲目集所选曲目必须为经典、精品的曲目。一方面,在大力开展德育、思政教育的背景上,这就要求这些曲目既要具有较强的学习功能,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思政功能;另一方面,要根据我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不同学生因为声带的不同,所以嗓子发出的声音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依据音色的偏差,应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作品[2],因材施教,比如:《问》《听雨》《我和我的祖国》等等作品。这样既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掌握作品,为后续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二,广泛选材,丰富体裁。在挑选教材时,要避免书中作品的单一性,选材范围要尽可能广泛。例如在民歌板块中,要多选取一些富有代表性、学习性和思想性的民歌,比如《孟姜女》《兰花花》等民歌。此外,作品的体裁要尽可能丰富,要包含如声乐套曲、组歌、合唱、歌剧、清唱剧、艺术歌曲等体裁的作品。
(二)声乐理论教材
第一,具有时代性和艺术性。声乐理论是学习声乐和进行歌唱实践的基石,没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去应用发声方法和处理声乐作品。当前,我们所使用的声乐理论教材出版时间较长,虽然其中的发声技巧和发声方法较为精炼、全面,所选练习曲和作品也十分丰富且具有代表性,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少新兴的潮流文化也开始井喷式地涌入国内,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时代特点和艺术性的声乐理论。我们在选取声乐理论教材时应该多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和艺术性,为培养当前时代、当下社会所需的声乐人才带来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二,具有思政性和实用性。目前,我们所广泛使用的声乐理论教材都只注重发声技巧和歌唱方法的培养,而极少部分涉及思政教育,以及对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且实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在声乐理论教材的建设中,我们应在要求具有实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思政性。坚持把声乐理论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持为国家、为社会育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声乐表演和声乐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声乐专业课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声乐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声乐教学效果,声乐教材应集艺术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为一体。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国上下也掀起了一股传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浪潮。一方面,民族传统声乐曲目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大力传唱和发扬;另一方面,它对声乐教学也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其教学价值具体表现在:
(一)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大量的民族传统声乐曲目,能够让我们获取丰富的民歌知识,比如:了解民歌的定义、种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各类民歌的特点。并且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这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变得更为顺利。
(二)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声乐曲目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教学的开展而言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比如传统曲目《小拜年》,学生通过分析和演唱,可以了解和学习到东北传统过年的风俗、结婚的风俗以及当地饮食习俗。
(一)根据培养目标选取教材
当前,我院音乐学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等部门音乐教学、研究或服务于地方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选取教材时,可以着重多选取一些与中小学音乐课堂歌曲相关的声乐教材,以及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的声乐歌曲教材。
(二)提升学院教师教材研究能力
以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司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及人才培养目标,尽量快速建设好极具我校音乐学院特色的声乐教育教材体系。这就要求我院要多开展一些教学、教材研讨会,鼓励学院教师积极考察其他高校的教材研究情况,以提升学院教师教材研究能力。
(三)重视声像教材的纳入
在声乐教学中纳入声像教材,能够使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起来,在声乐教学中纳入声像教材,能够使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学生对声乐学习中的诸如“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抽象化概念的理解,从而大大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进行歌曲教学时,能够通过图像和声音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四)把本土民歌和湘昆曲目纳入教材曲集
音乐必须扎根于民族音乐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比如《槐花几时开》等都反映了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与特色。作为地方院校音乐学院,有义务、有责任传承民族音乐,也为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本土民歌如《半升绿豆》《盘王大歌》,以及湘昆《荆钗记》《钗钏记》等纳入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曲集,既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有力地保护湘南地方文化;同时,还能够通过此类民歌、戏曲的教学傳唱,提升我校影响力和地方文化魅力,并促进地方文旅事业的发展。
本项目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对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课教材进行研究,涉及音乐学院的众多学生和多门课程。在重视传统声乐曲目的同时,将声像教材纳入并加入本土民歌和昆曲在声乐教材建设中,对于提升学院教师的教材研究能力、增强学校影响力、促进地方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本文系2017年湘南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建设研究”(校发〔2017〕40号)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黄满芳:《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第256—267页。
[2]陈欣荣:《声乐作品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研究》,《音乐生活》2021年第1期,第91—92页。
梁小成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声乐教材是连接声乐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课程的载体,是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传授、践行的途径。因此,声乐教材建设是决定声乐教学质量、体现声乐教学思想、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关键。同时,对声乐教材建设问题的关注还能推动创作作品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提升声乐教学、声乐表演的整体水平,为培养高质量的声乐人才奠定基础。
一、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材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一)曲目集和理论教材的分类
当前,音乐学院声乐教材曲目集主要使用的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选集》。该套教材分为“中外作品”两个板块,每个板块各有四册,内容以1981年教育部印发的声乐教学大纲中的作品曲目为根本,在声乐作品的编录上有着极高的科学性,曲目选择、数量、艺术含量等都趋于完美,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十分经典的教材,数十年来受到广大师生的追捧。
理论教材使用的则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普修教程》,在这套教材中,每一章节又被细分为歌唱基础知识、练声曲、歌曲、语音知识和声乐艺术史五个部分。歌唱基础知识部分,每个章节重点讲解一个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点,书中语句精炼易懂;练声曲部分,该套教材则编录了广大声乐教师广泛运用的练声曲,并以从易至难的程度进行了编排,基础性较强;歌曲部分,则选择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唱法和不同风格的作品,作品编录范围较广。语音知识部分,以朗读单词和朗诵绕口令为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声乐艺术史部分,以西方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为脉络,贯穿了音乐人物故事、歌剧等内容。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
《声乐曲选集》这部教材虽然已经改版了三十余次,但是在我国声乐教材中仍然具有着极高的地位。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目前,这部教材中的很多声乐作品显得有些落后。同时,因为这部教材是高校声乐教材的起点,所以在编写时难免会对一些作品的选择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分析和论证。在当时,高校的声乐教育还正處于初始起步阶段,声乐教学的模式也基本上是沿用一些专业音乐类院校的,而地方院校的声乐学习者相较于专业艺术院校而言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导致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学难以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教材没有跟上课程内容改革的步伐[1],且无法突出地方特色。
《声乐普修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基础性较强,且作品范围较广,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声乐教学理论教材。但是,该教材仍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广泛的声乐教学理论层面,侧重点不够明显。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的声乐学生,对声乐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弱,较难理解广泛的理论知识,导致不少学生仍然停留在只会“唱歌”、不懂理论的层面上。该教材编录的作品十分多样、丰富,且范围较广,但许多学生在学唱教材中的曲目时,并没有特定地学唱某一风格或某一种类作品的针对性,促使学生难以定位自身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曲目种类,在挑选和演唱作品上表现得较为随意,由此带来的学习效果也可见一斑。
现在全国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如雨后春笋般井喷出来,由于可供选择的声乐理论教材比较多,所以教师们所使用的教材普遍都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因为声乐课程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单独教学模式,所以许多学生的声乐学习进度、技能掌握、理论知识的理解等区别都很大,而这正是受老师的声乐演唱方法、教学水平、理解层面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所影响制约着。
二、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建设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声乐教学已硕果累累,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我们必须纳入学院的声乐教学中去,并且要确保曲目集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声乐理论教材的时代性和艺术性,声乐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为此,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曲目选择要精炼
为了提高声乐教学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学生演唱歌曲的水平,就需要教师从课程教学的大纲中精选出一些曲目。并且,这些曲目要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的演唱水平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从事声乐基础教学等工作做好铺垫。
(二)选材要多元化
我们在选择曲目时,要尽可能挑选一些多样的声乐作品,演唱多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把本土的民歌和昆曲列入备选曲目,比如《半升绿豆》《长工歌》等曲目。一定要避免一直使用同一种传统的声乐演唱方法,要让学生打开眼界,多学习和演唱一些民族歌曲,用来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要参考中小学的音乐课教材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从中小学音乐课教材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声乐作品,引入高等学校声乐教学中去。让学生提前熟悉中小学声乐曲目,为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做好切实的准备。
三、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建设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一)声乐曲目集教材
第一,注重实际、难度适宜。声乐曲目集所选曲目必须为经典、精品的曲目。一方面,在大力开展德育、思政教育的背景上,这就要求这些曲目既要具有较强的学习功能,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思政功能;另一方面,要根据我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不同学生因为声带的不同,所以嗓子发出的声音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依据音色的偏差,应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作品[2],因材施教,比如:《问》《听雨》《我和我的祖国》等等作品。这样既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掌握作品,为后续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二,广泛选材,丰富体裁。在挑选教材时,要避免书中作品的单一性,选材范围要尽可能广泛。例如在民歌板块中,要多选取一些富有代表性、学习性和思想性的民歌,比如《孟姜女》《兰花花》等民歌。此外,作品的体裁要尽可能丰富,要包含如声乐套曲、组歌、合唱、歌剧、清唱剧、艺术歌曲等体裁的作品。
(二)声乐理论教材
第一,具有时代性和艺术性。声乐理论是学习声乐和进行歌唱实践的基石,没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去应用发声方法和处理声乐作品。当前,我们所使用的声乐理论教材出版时间较长,虽然其中的发声技巧和发声方法较为精炼、全面,所选练习曲和作品也十分丰富且具有代表性,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少新兴的潮流文化也开始井喷式地涌入国内,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时代特点和艺术性的声乐理论。我们在选取声乐理论教材时应该多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和艺术性,为培养当前时代、当下社会所需的声乐人才带来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二,具有思政性和实用性。目前,我们所广泛使用的声乐理论教材都只注重发声技巧和歌唱方法的培养,而极少部分涉及思政教育,以及对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且实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在声乐理论教材的建设中,我们应在要求具有实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思政性。坚持把声乐理论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持为国家、为社会育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声乐表演和声乐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四、民族传统声乐曲目建设的教学价值
声乐专业课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声乐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声乐教学效果,声乐教材应集艺术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为一体。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国上下也掀起了一股传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浪潮。一方面,民族传统声乐曲目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大力传唱和发扬;另一方面,它对声乐教学也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其教学价值具体表现在:
(一)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大量的民族传统声乐曲目,能够让我们获取丰富的民歌知识,比如:了解民歌的定义、种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各类民歌的特点。并且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这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变得更为顺利。
(二)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声乐曲目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教学的开展而言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比如传统曲目《小拜年》,学生通过分析和演唱,可以了解和学习到东北传统过年的风俗、结婚的风俗以及当地饮食习俗。
五、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材改进的途径
(一)根据培养目标选取教材
当前,我院音乐学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等部门音乐教学、研究或服务于地方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选取教材时,可以着重多选取一些与中小学音乐课堂歌曲相关的声乐教材,以及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的声乐歌曲教材。
(二)提升学院教师教材研究能力
以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司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及人才培养目标,尽量快速建设好极具我校音乐学院特色的声乐教育教材体系。这就要求我院要多开展一些教学、教材研讨会,鼓励学院教师积极考察其他高校的教材研究情况,以提升学院教师教材研究能力。
(三)重视声像教材的纳入
在声乐教学中纳入声像教材,能够使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起来,在声乐教学中纳入声像教材,能够使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学生对声乐学习中的诸如“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抽象化概念的理解,从而大大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进行歌曲教学时,能够通过图像和声音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四)把本土民歌和湘昆曲目纳入教材曲集
音乐必须扎根于民族音乐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比如《槐花几时开》等都反映了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与特色。作为地方院校音乐学院,有义务、有责任传承民族音乐,也为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本土民歌如《半升绿豆》《盘王大歌》,以及湘昆《荆钗记》《钗钏记》等纳入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曲集,既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有力地保护湘南地方文化;同时,还能够通过此类民歌、戏曲的教学傳唱,提升我校影响力和地方文化魅力,并促进地方文旅事业的发展。
本项目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对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课教材进行研究,涉及音乐学院的众多学生和多门课程。在重视传统声乐曲目的同时,将声像教材纳入并加入本土民歌和昆曲在声乐教材建设中,对于提升学院教师的教材研究能力、增强学校影响力、促进地方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本文系2017年湘南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建设研究”(校发〔2017〕40号)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黄满芳:《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第256—267页。
[2]陈欣荣:《声乐作品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研究》,《音乐生活》2021年第1期,第91—92页。
梁小成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