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简化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wy1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简化:“信”的力量
  有的朋友会问我:“某某大夫到底行不行,开的药方是不是真有用?”我就跟他说:“假如说你感冒了,你去看西医,大夫会告诉你没什么事,多喝几杯水,吃点维生素,再过几天就好了。这样的医生是比较善良的医生,因为他知道,有些感冒吃几天药就会好,不吃药一个星期也会好。维生素只起增强体质的作用,并不是专门治这个病的。有些病人相信这个医生,他的病就真的好了。西医会如此,在中医中也有类似的‘安慰剂效应’。”由此引发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信任的问题。
  弘一法师曾经讲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就是说,一个人见识不够的时候,就喜欢胡思乱想、思前想后、患得患失;一个人威严不足的时候,就容易生气、发怒,真正有威严的人是威而不怒;一个人如果说很多的话,那是因为他的信不足。
  现在资讯发达,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能找到反例去否定它,有人说喝牛奶好,有人说不能经常喝;有人说中医好,有人说西医好。跟老一辈的人相比,现代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什么也不相信,这好像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但是反过来看,人们却没有主见了。或者说,他的主见是一种对着来、反着来的主见。如果是抱着找反例、寻找自己正确性的心态,而不把注意力放在完成事情上,这种人就会陷入自己觉得非常聪明、很有主见,到最后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的境地。
  有一年的高考作文就讲到了这个问题。作文题目中有一幅图,一个人在挖井,挖了好几口井,深浅不一,这些井有些下面有水,有些没有水,但无一例外,他都没有挖到有水的深度。这个题目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地下有没有水是难以确定的,也许打了几百米还没有水,但如果只打几十米的话肯定找不到水。相比之下,一根筋地坚持,打出水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巴菲特的投资也是这样的,选定公司之后,他就一直持有该公司股票,尽管其间外界环境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他仍然不为所动,结果他就成了这个世界上靠投资赚钱最多的人。
  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想通过各种信息来作决策,可能你每天都得作出决策。因为现在是八面来风,四处都有信息,而且有很多信息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信念、没有主张、没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和手段,就很可能挖很多坑也挖不到水。要做成任何事都不难,怕就怕不能长期坚持和积累。
  所谓纪律和原则的作用就在这里,人们可以避免思维和行动的碎片化、弥散化和飘忽化,可以一直朝一个大致正确的方向走去。虽然说结果不可预测,但大致来说会有一个好结果,即使最后的结果是坏的,但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可以收获定力、信心和能力。下次如果做别的事情,还会获得看不见的支持。就像是苹果公司做掌上电脑Apple Newton,当年是一款很失败的产品,甚至被人当成笑话,虽然苹果觉得它很好,但市场就是不接受。尽管它失败了,但现在看苹果的产品,无论是iPhone还是iPad,上面都有Newton的影子。所以说,有些东西在某个阶段失败了,还会在另一个语境里、另一个时段“借尸还魂”,它会复活,并沿着某条路径往前走,当然,它的样子可能有一些改变甚至完全不一样。
  “人无信不立”的“信”,无论是信念、相信还是信任,它的作用都在于,让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诱惑、机会和陷阱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方向。除了诱惑外,在一路上,你还可能听到各种专家建议、形形色色的告诫等,那么在各种噪声干扰的情况下,你还能不能保持思想和行动的高信噪比呢?也就是说尽管噪声很大、干扰很大,但你接收信息的能力和传递信息的能量更大。
  战争史上有一个小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一战”的时候,一支德国军队在阿尔卑斯山里迷路了,几百人的队伍,给养越来越少,士气越来越低落。最要命的是,队伍里的人分成了几派,有的认为要朝这边走,有的认为要朝那边走,在种种矛盾之下,这支部队随时面临着内讧和哗变的可能。部队的指挥官虽然看出形势危急,但也无计可施。
  有一天,他们突然在山里找到了一个小屋,大家都欣喜若狂,以为会找到吃的东西,结果进去一看,发现它是一个废弃的房子,很多年没有人住了,只有一些破旧的家具什么的。他们就在里面翻翻找找,翻出了一张旧得发黄的手绘地图。这个地图是用拉丁文标注的,拉丁文是传教士、贵族等上层人士用的文字,他们谁都不认识,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这张地图就是本地的地图。于是他们就结束了所有的纷争,决定按这张地图行事,一支即将分裂的部队又重新团结了起来。
  但是按这张地图行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首先是这张地图的比例尺不精确,远近没有感觉。其次,按这张图所标示的路走,有的路是死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相信这张地图,边走边猜,边走边修正。几天之后,他们竟奇迹般地走出来了,终于在一个山顶上看到了远处的炊烟。后来,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就一直保存着这张救命的地图。若干年之后,他把这张地图拿出来给一个朋友看,这个朋友正好认识拉丁文,他仔细看了一下,然后就笑了,他告诉这名指挥官,这张地图是奥地利南部山区的地图,根本不是瑞士的地图。也就是说,他们是凭借一张错误的地图走出了一条生路。
  虽然这张地图是错的,但它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它消解了纷争,达成了共识,这一点就很不容易。无论在创业的公司里,还是在管理的团队中,最难达成的就是共识。尤其是在技术型的公司里,每个持异议的人都有很强的技术理由来支撑自己,所以谁也说服不了谁。每个人都有意见,并且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一个人,如果同时运行好几种意识,头脑里有好几张地图,就会精神分裂。
  一个强健的组织需要有更高的智商和情商,它的意识必须是连贯的,行为必须是完整和统一的。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和连贯性,组织中的个体智商越高,组织就会越混乱。所以说,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地图对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大家心里要有同一张地图,相信同一张地图。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容易被各种知识所左右。打开微博,谁都可以编140个字。大家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立场,报纸上有一种观点,电视上有一种观点,同事和朋友那里还有一种观点。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变得越来越浅薄,聪明的人显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只有坚持的傻子,反而有一种超乎智商、克敌制胜的能力。   现在很多企业都陷入了困境,它们面临着“三荒两高”的难题:用工荒、电荒、资金荒、用工成本高和税赋高。在这种状态下,最“聪明”的方式可能是选择不干,但是不干就意味着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了。这时,反而是那些迟钝的企业和减少消耗支撑的企业,会等到一个意想不到、别开生面的机会。我曾经问过一位企业家:“形势这么艰难,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呢?”他说:“开始我也觉得苦,但后来我想明白了,我要是赚了很多钱,我还是会选择做这个事,所以成功不成功、快和慢、爽和不爽都是排在第二位的,首先是我必须做这个事情。所以,‘三荒两高’对于我来说就没那么重要了,而且这种情况对大家都是一样的。这些不利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我的盟友,因为许多对手被筛选和淘汰出去了。”
  总之,在这个资讯庞杂的社会,我们不要因为碎片化的知识和观点而让自己的大脑形成“我不信”的信念,它会像一个病毒,破坏生命当中一切的美好和可能。
  


  方法简化:高效率的无效果
  有一个职场新人提问说:“我知道我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很多因素不是我能控制的,比如相关环节不配合,结果事情做到一半就卡在那儿,导致我的工作没有效率。”他这样说的确有些道理,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在孤立的环境中工作的,都需要别人的配合。但是,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卓有成效是可以练就、可以学会的。如果一个人想趁年轻干点事情,想成为一个做事有效率的人,他应该怎样做呢?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忙,但是工作效率非常高。我的一个朋友在出版社工作,最近我看到他们的书目,发现这些年他一直在钻研宗教、哲学,策划、主持翻译或撰写了上百本书。他不仅编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书,还有时间看电视,甚至写长篇文章来评论电视剧呢!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够出成绩,而有些人好像很忙,却总是不出成绩呢?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有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就是专门讲他的。柳比歇夫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此外他还是翻译家,《神曲》就是由他翻译成俄文的。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他一直坚持写日记,没有中断过一天。他每天的日记实际上是记时间账,记录他每天支出了多少时间、它的产出是什么,就这样一天不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件事情。
  柳比歇夫曾经讲到,我们总是觉得古人的时间多、现代人的时间少,其实古代科技不像现代这么发达,现代很多技术说到底都是为了节省时间,包括电话、电梯、电脑、火车、飞机,甚至拉链、电动剃须刀。现代人拥有了很多节省时间的工具,可大家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陪孩子玩、没有时间去树林里走一走、没有时间给朋友打个电话聊几句、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等等。现代人节省时间的手段越多,时间就越不够用。古代人用的工具很简陋,但他们卓有成效,成就不凡。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仿佛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自己碌碌无为的样子。我们平时从早忙到晚,回到家里就瘫软在沙发上,好像干了很多事情。实际上,如果把一天所干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看看到底干了什么,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秘书记录他一个月里干的每一件事情。他后来一看,真正完成的事情少之又少。德鲁克是一个很懂时间管理的人,他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让秘书再记录一个月,结果发现一个月里干的事情确实是非常少。
  我曾经要求公司的员工写工作日志,有一次我把一位员工的工作日志给他自己看,他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发现,他一天8个小时所干的事情,可能用半个小时就能干完。我就问他,其余7个半小时他在干什么。他说自己一直很忙,但就是忘记干了什么。我跟他说,如果忘记干了什么,显然事情并没有产生效果,而且可能并不重要,否则怎么会忘记呢。他后来恍然大悟,说原来每个人每天花在无效果事情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
  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的,显得很有效率似的,抄起电话就说话,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打字,但一天过去了,认真总结一下,好像又白忙了一天。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被速度之魔所裹挟的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只为让人们提高速度,但是大家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到底要到哪儿去、到底要做什么。所以,我们就会为速度而速度,为效率而效率,最后干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真正应该干的事情反而没有干。这就是很多人碌碌无为的原因。在现实工作中,有人总说自己很忙、很用心,见了客户、打了电话,但我们要看最终的效果是什么。
  德鲁克说的“效果”跟他后来提出的“目标管理”实际上是一回事,有效率、没效果的事情往往都是没有目标的行为。结果就是有的人看上去很忙,像迷宫里的老鼠一样窜来窜去,但又说不清楚到底在忙什么。在公司里大家都很忙,但是按照关键业绩指标“KPI”来衡量,有的人实际上做的事情非常少。
  德鲁克说,真正做到卓有成效,要做到五个方面:第一,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第二,重视对外界的贡献。重要的是作出了什么贡献,而不是做了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结果;第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而不去管那些短处的事情。德鲁克有一句名言,管理者就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至于说这个人是好是坏、如何把这个人教育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管理者要做的事情;第四,有效的管理者总是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就是“要事优先”;第五,必须要作出有效的决策。做事情时最终是要面临各种选择的,能否作出最有效的选择最终将决定你是否卓有成效。
  德鲁克曾经说过,唯有时间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再有钱,老天也不会多给他一点时间,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有两个特点:第一,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第二,别的资产是可以转让或买卖的,但时间是买不来的。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需要非常妥善和严格的管理,但不幸的是,这种不可买卖、不可替代、供给弹性为零的资产最不容易管理。   柳比歇夫的时间日记一年一本放在那儿,一篇篇的文章放在那儿,每一篇日记、每个日记本都能唤醒充实的记忆。所有的记录都能让他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的丰富,所以我们不要弄得看似每天都很忙、很有效率,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反而成了一个没有效果的人。
  情绪简化: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有网友来信说:你们不能老讲心法、愿力这些东西,在那儿单方面地乐观和想象,应该面对现实,从浪漫主义回到现实主义。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触,一个人寻求公平的时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叹和要求。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盖茨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非常乏味的有钱人。他的乏味其实就是骨子里的现实主义,他有自己的逻辑,因为无趣的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它。一个月之后再见面,他又在抱怨类似的东西。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
  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快公司》杂志的一篇题为“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的文章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
  从某种角度来说,“发烧”是年轻人的专利,人长大了以后就不怎么发烧了,如果到了三四十岁还动辄发烧那就不正常了。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的状态,另一种是发热的状态。发热是指运动以后,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冒汗、体温升高。而发烧是内在的一种病,是由于身体的内耗造成的发热。过于关注不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它就是一种内耗,是一种自我折磨。总是盯着不公平,又不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就会总是处于憋闷、郁郁寡欢的状态,最后就会生出病来,这就是发烧了。但是,如果面对不公平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哪怕只是做一点点事情,也能产生机体上的运动,那就是发热。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其他文献
女上司和女下属很难相处,女人不愿意为女人工作。为什么?到美国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上班前,奥丽维娅·麦尔斯收到了即将成为她的上司的克莱尔发来的电子邮件。麦尔斯回忆说:“
“去价值化”是我国艺术史研究方法的突出表现,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我国艺术学研究价值立场的丧失。翻开现今众多艺术史著述、艺术史文章,“价值误区”是一个普遍特点。可以说,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鼻出血发生率高,与鼻腔黏膜干燥、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其中鼻腔干燥
目的总结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恩替卡韦过程中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和处理经验。方法自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解放军第302医院收治3例服用恩替卡韦过程中出现周围神经
本文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和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产生的原因,参考了国家职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中的总体目标和体系结构,提出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试点与国家职业
探讨了消费欲望产生和发展机制及特征,说明了勒温(场论)学说中个体(P)和环境(E)在研究消费欲望及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消费欲望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必然性,提出了从“欲望”角度评价设计
你小时候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傻事”:把家里的猫猫狗狗当好伙伴,和它们对话诉说心事,在“我最好的朋友”一栏里,填上了家里小狗的名字。  只是越长大,你就越远离这些原始的小伙伴,它们也逐渐由朋友降格为宠物。在10月4日世界动物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到最纯真的年代,以平等有爱的目光,去重新认识那些可爱的地球公民。  一个人的音乐使命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狼作为捕猎者、强者,似乎总会和“恶”相关联,但当
报道了用相转移法制备高纯超细TiO_2的新技术;探讨了Ti(IV)从有机相转移到水相发生水解反应的机理;通过TG-DTA分析以及XRD物相分析对水解产物的组成、热分解机理,晶型转变规律进行研究,确立了水解产物
小时候,我很崇拜自己的父亲,觉得他无所不能,只要我搞不定的事情,他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设计、绘图、预算、施工、结算,每一样他都亲力亲为,参与建设了很多优质工程。我很为自己有这样能干的父亲骄傲。我会指着路边的高楼对别人炫耀:“这房子是我爸爸建的。”  那时,我容不得别人在我面前说父亲的任何不好。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我们爱着自己的父亲,他是我们年少时心中的神,是比
哄男人,其实是让女人用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去温暖另一颗渴望理解交融的心灵。哄男人,是一个好女人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开始……“为什么天底下的好男人都在别人家?这家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