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阅读与想象的限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文本意蕴深厚,让人百读不厌,读者各依自己的经历学识,对文本可以做出不同的新意解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但无论怎样的新意阅读都应是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创作初衷,都应是对文本作出合情合理的阐发,不能对文本作肢解式的、阉割式的、主观臆断式的阅读阐释。
  近读郑桂华、杨仕威二位老师关于《荷塘月色》的评析文章①很受启发,我重读《荷塘月色》,文章那清丽流畅的文字,朦胧蕴藉的情感吐露,清新动人的情境,让人深思,产生无限的联想,得到不尽的美感享受。细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之后,我发现郑、杨二位老师的文章中各具特色的新意分析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弊病,他们只顾及自己阅读心得的表述,而在追求阅读新意的同时,忽视了对作家文本的尊重,忽视了作家作为一个作家的同时也作为一个平常人的思想情感,有任意曲解文本的倾向,他们的阅读与作家的立意有些背道而驰。陶老师在论述作家的创作动因时,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说明作家创作的动因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是妻子和儿女使他“心里颇不宁静”的。其他两位老师在论及朱自清先生的妻子的时候,也和朱自清先生的创作本意相左。我在这里想对三位老师的文章分别加以简要地分析,以说明我的观点。
  郑老师说:“我们不妨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与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的情景联系起来看,我们会越发感受到‘家’这一核心意象的内涵——现实就是如此的无奈。一方面我们看到做母亲的无论多么劳累,还是需要关心孩子,哪怕这个关心是无效的;另外一方面,儿子希望得到母亲有效的呵护,但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的母亲已经无力提供更为温馨的关爱了;而一个‘颇不宁静’的丈夫对于妻子会期待一些什么呢?我们也是可以想象的;一个‘颇不宁静’地离开家一段时间的丈夫回到家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果我们的想象力不够的话,我们可以联系《荷花淀》中的一个情景——‘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想一想。”
  我抄录这段话,目的是让人们知道郑老师对文本分析的主观臆断让人们多么地无奈!首先,朱自清写妻子在自己出门前的哼眠歌和进门时的妻子睡熟,这里决不是表现“现实就是如此的无奈”,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朱自清先生这样来写自己的妻子是很正常的,当时他的儿子闰儿还小,妻子哄儿子睡觉哼催眠曲是正常的,劳累了一天的妻子睡熟也是正常的,朱自清这是在写实,并没有表达对这种情景感到无奈的意思。朱自清是个家庭观念比较强的人,他到北京教书,妻儿留在南方,没人照料他的生活,他是很孤单的,所以他把妻儿从南方接来,如果是妻儿使他感到“现实就是如此的无奈”,他又何必把妻儿接到北京?其次,郑老师说的“一方面”是什么意思?让人有点儿不好理解,如果是说做母亲的管家务劳累,还要关心孩子,那么“哪怕这个关心是无效的”又怎么理解?“另一方面”就更不好理解了,不知道郑老师是从哪里看出“儿子希望得到母亲有效的呵护”的,而“母亲已经无力提供更为温馨的关爱了”的。第三,“而一个‘颇不宁静’的丈夫对于妻子会期待一些什么呢?”当时朱自清在北京的孩子有三个,妻子劳累一天,身体又不好,“心里颇不宁静”的丈夫出去走走,妻子不等他回来而自己先睡下,这也没有过错,做丈夫的也应理解这一点,朱自清不会期待自己的妻子等自己回来再与自己谈谈心,再给做个夜宵,朱自清知道自己的妻子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会嫌弃自己的妻子与自己没有“共同语言”。至于郑老师说,“如果我们的想象力不够的话,我们可以联系《荷花淀》中水生嫂等丈夫开会回来的情景。”那有点儿强人所难,也有点不伦不类,为什么?水生当时的情况和朱自清的情况根本没有可比性,水生是在战争年代,外出有可能发生危险,水生嫂等丈夫回来是正常的,朱自清外出散步,劳累了一天的妻子还要等他回来,大可不必,因为他不会有什么危险。虽然都是丈夫外出,但具体情境不一样。我想,如果朱自清要求妻子等自己回来还要和自己谈谈心,朱自清就太不心疼妻子,太没有良心了。郑老师这样来分析文本,是对朱自清先生的俗化,无视朱自清做为一个丈夫的正常情感。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文章《给亡妇》中说道:“孩子们每夜里几次将你哭醒了,特别是闷热的夏季。我瞧你的觉老没睡足。白天里还得做菜,照料孩子,很少得空儿。”朱自清是理解自己的妻子的,疼爱自己的妻子的。郑老师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没有具体情境具体分析,主观臆想性太强了些,也太浪漫了。
  郑老师的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不知不觉’回到家。并且‘轻轻推门进去’,可家中却是‘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我’对‘家’的本能情感与‘家’对‘我’的无视对比意味更强烈,带给读者的震撼与思考也就更强烈、更深入了。”这里的意思是朱自清的妻子与丈夫没有交流,他对家的那种渴望是一个安慰受伤的心的“港湾”的“本能情感”,在家里却得不到满足,妻子只顾自己,而无视丈夫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从而使他感到一种无奈、寂寞。这一点和杨仕威老师确实是“遥相暗合”。杨老师也说“‘我’渴望与妻交流与沟通,‘渴’而不得。”“妻已‘迷迷糊糊’,而‘我’兴致不减。‘迷迷糊糊’对应着‘悄悄’,说明内心的许多东西未能与妻交流,且一直很迷惑”。“想跟妻诉说却不得说”。他的妻子真的不和他交流,夫妻间没有“共同语言”吗?朱自清在《给亡妇》中有这样的话,“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我之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看来妻子也不是不与丈夫交流。不过朱自清平常也许还真有不和妻子交流的时候,比方说,妻子逃难的时候都要带着丈夫的书,“其实你没有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但这不是对妻子的抱怨,而是心疼妻子。我认为,他的妻子是一个贤妻良母,而不是他的“红粉知己”,作为大学教授,他不会希望连自己这样的知识分子都无法排解的烦闷心绪,会希望一个家庭主妇来为他排解,这一点,他应是清楚的。所以郑杨二位老师的分析,是书斋里的空想、臆想,有很强的现代气息,却没有从朱自清的角度,从人性的视角来分析。“轻轻”“悄悄”在文本中也不是说朱自清想和妻子交流而妻子却无视丈夫的存在,反而是正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对病弱劳累的妻子的理解和关爱,怕自己吵醒妻子,才轻手轻脚地出门进门。因为妻子“迷迷糊糊”他才“轻轻”“悄悄”的,试想,朱自清要是出门时非要大力关门把妻子吵醒,进门后非要把妻子叫醒,让妻子和他谈谈心,那会让我们怎样看待他?他也太没素质了吧。
  我认为二位老师如果把他们的观点写在文章中让大家来看看,还是可以的,如果他们把这些观点用来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那将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误导。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能把不成熟的观点拿来当做定论传授给学生,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观点。阅读文本不能没有想象,但也不能让想象力无尽头地发挥,应有一个限度,无论是谁的新意阅读,都应以尊重文本,不脱离文本内容,合乎作者的本意为底线,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文本时应有的想象的限度。
  ————————
  注释
  ①郑桂华:《从两个句子理解〈荷塘月色〉的两处关键》,《语文学习》,2011年第11期;杨仕威:《话语情调的突转与曲变——〈荷塘月色〉叙述主体的心理透视》,《语文学习》,2011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议论文以理性美见长,立意讲究思辨,语言讲究精炼,而结构与内涵则皆需讲究逻辑之美。逻辑美应成为议论文之大美,表现为内容的浑然一体,结构的环环相扣,或层层推进,或峰回路转,或多角度展开,无论哪一种逻辑,皆需缜密有序,紧扣一点——中心论点展开。  一、结构的深入有序  单纯的并列式与对照式的议论文,结构清晰简明,但易走向极端——死板僵化,需要详实的、内容精美的语言为其支撑,使之以内涵与情思弥补结构过于简
在我们现实情境中,学生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名言,心灵深处也对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充满向往,但对“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大道之行也》这样的文章,局限于理解字面意思,仅仅了解原作的思想是比较可惜的。并且如果不联系更多的相关文本来研究,想要比较真切地理解“大道之行”“大同社会”的意思,也是难度较大的。  所以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确立了一个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山东临沂市教研室朱成广老师持守着这样一种特有的姿态,即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语文教研探索者,站在对学生成长与生命价值关怀的立场上,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实、改革和发展进行拷问和思考,为把握语文教学的真义和实现语文教学的追求,从未离开教学一线的前沿探索阵地。近几年来,他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进行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启了高中语文学习评价的智慧之门,
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意思即为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上的成就是非凡的,读者可以感受到这独特的叙事技巧带来的艺术魅力。毛纶、毛宗岗父子《读三国法》一文中写到“《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高度肯定《三国演义》一书的叙事艺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空城计》,自古以来传唱广泛,小说、戏曲剧本流传甚多
我猜想,每一个教师有了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后都会对自己的学科有一定的感悟和概括。如果,让我说说对语文教学的概括,那么我只有一个词就是“朗读”!如果要多几个字,那么就是:疯狂地朗读!中国有“疯狂英语”的培训品牌,为了表明我的观点,姑且这里也让我们“疯狂”一回吧!  语言的学习无非就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运用过程的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自然而然。语文的学习方法,一直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这四个字,
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看似不经意地抒写自我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却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往往会有许多值得思索的生活哲理和令人回味的审美价值,这些都是散文的主要特点。这种“集诸美于一体”的文学样式,它的美不仅有其外显的语言美,也有其内含的意蕴美,还有其亦藏亦露的情感美。笔者以为,有些散文由于受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特质、作者心境、表现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对多数初中学生而言,要真正读懂、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建设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工作,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知识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知识。中美在作文课程内容建设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美国以写作知识为主线组织、处理、呈现课程材料,我国则淡化写作知识、以说促写、以人文主题为核心构建作文课程体系。  一、差异情形比较  (一)美国作文课程内容建
《背影》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内涵丰富,尤其是父子间那种难以言状的情感表达独具特色,使之得以成为中国20世纪的散文经典名篇之一。  一、“真美”的感情和感情的“真美”  《背影》的主旨和对主旨阐释的手法赋予了文章特殊的内涵,使《背影》的主题既属于父子之爱的普遍范畴,同时又极具典型化的特殊意义,它让读者感受到无比震撼的心理力量。  (一)“真美”的感情——跳出窠臼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大陆作家张承志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我参加聊城大学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12次学术年会,参观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行动,收获颇丰。杜郎口中学语文课堂行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以及教材观上颠覆了传统旧观念,向新课程课堂行动转型。  一、“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课堂行动转型  “知识本位教育”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只重视“物”的层面,而忽视“人”的层面,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
上世纪末以来,语文教学一直遭遇“高耗低效”的责难。这种责难并没有随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与实施而减少。在最近几年对语文教学的质疑者当中,徐江教授是影响较大者。  一、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  针对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的论调,徐教授这样认为:  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而是“学生学阅读”。……阅读,本身是人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在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中,人还要以这种方式为手段获取其他的生存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