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推广,中学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创新教学,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了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些不足,并对创新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创新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方法目标,其具体表述为:“注重创新教学,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创新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形成了一种惯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懒于动脑,对知识很多只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本文仅就自己具体的做法,针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谈几点认识。
1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脱离历史教学实际。目前来说,虽然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了,但是缺忽视中学历史学习的交互性原则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事实上,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新观点或者为历史做出了多少新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那种探索精神和思想。
1.2 侧重能力,轻知识技能的传授。创新是一种能力,但能力的培养不是凭空而起的,它必须要有坚实的根基。要创新,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教学生学会理解、记忆掌握以及整理归纳基础知识的能力。历史要理解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的,对材料精确全面地了解是历史学习最起码的要求。
1.3 创新要有原则和规范。虽然说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对前人的学术成就与结论提出质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但这有时会很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走向另一种极端:一切思维、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甚至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歪曲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打破固有的学科理论体系;或者因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宠坏了学生,对于他们的一些轻率随意、自以为是,甚至哗众取宠、荒诞不经的推论加以表扬、鼓励,导致宽容失度,这都是极不负责的。
1.4 错把电化教学等同于创新教学。一提到创新教学大家马上会想到各式各样的多媒体、投影、录相、幻灯、计算机等。只要有公开课、观摩课,这些电化教学纷纷上场,做好课件后到多媒体教室去演习几遍,美其名曰“创新教学”。固然运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有形有声有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历史课不再枯燥无味。但也应看到其欠缺的一面,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吸引学生的多是好看的画面和动听的音响等直观形象,看过、听过之后,好久才回过神来,连老师所提问题都没听懂,何来思考?这种“创新”占用课堂的时间太多,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足,不适宜高中教学。电教只是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创新”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新”中有所收获,而不单纯是手段的“新”,因此要进行真正的创新教学,最好把电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长期推行,方能有效。
2 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创新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很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过去学生历史学习基本处于孤立、单个、静止的状态,同学之间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历史学习单靠个人背记,效率极其低下。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把握“互动式”教学原则,是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
“互动式”教学原则包括能动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等方面。随着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但我们应尽量避免方法的模式化。本文侧重从理性层面加以探讨,并结合时事实例加以说明。具体可以这样尝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另外也可以将一些适合的内容或材料在课前让同学将其排练小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
3 教学反思——创新教学的关键
在实践中反思自身教育经验与习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类教学问题,在创造性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瑕疵,再有效的历史教学课堂也会有无效之处,作为执行新课改精神的一线教师,面对新时代、信息化、知识大爆炸环境下的学生,如何长期开展历史有效教学,如何追求更有效的课堂,需要我们对原有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
首先,要反思我们对新课改的基本精神、理念是否真正把握,是否全方位透彻的把握,是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这涉及到新课改的灵魂。反思得深与浅直接关系到落实新课改精神的成效。
其二,要反思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要反思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确定的三维目标是否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是否开发和使用好教材,还要关注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了多少空间,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历史教学规律。
其三,要反思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新时代下、新课改下我们教师要不断反思我们是否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的专门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等);是否关注历史学、历史教育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是否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包括创新能力、反思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机智等);是否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等。
4 结语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得程度越深,获得的认识和体验就越深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老的条条框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在活动中,让他们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刚.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J]
[2]连建平.高课堂教学有效化的实践[J]
[3]胡柏玲.关于历史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J]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创新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方法目标,其具体表述为:“注重创新教学,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创新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形成了一种惯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懒于动脑,对知识很多只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本文仅就自己具体的做法,针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谈几点认识。
1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脱离历史教学实际。目前来说,虽然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了,但是缺忽视中学历史学习的交互性原则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事实上,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新观点或者为历史做出了多少新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那种探索精神和思想。
1.2 侧重能力,轻知识技能的传授。创新是一种能力,但能力的培养不是凭空而起的,它必须要有坚实的根基。要创新,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教学生学会理解、记忆掌握以及整理归纳基础知识的能力。历史要理解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的,对材料精确全面地了解是历史学习最起码的要求。
1.3 创新要有原则和规范。虽然说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对前人的学术成就与结论提出质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但这有时会很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走向另一种极端:一切思维、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甚至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歪曲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打破固有的学科理论体系;或者因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宠坏了学生,对于他们的一些轻率随意、自以为是,甚至哗众取宠、荒诞不经的推论加以表扬、鼓励,导致宽容失度,这都是极不负责的。
1.4 错把电化教学等同于创新教学。一提到创新教学大家马上会想到各式各样的多媒体、投影、录相、幻灯、计算机等。只要有公开课、观摩课,这些电化教学纷纷上场,做好课件后到多媒体教室去演习几遍,美其名曰“创新教学”。固然运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有形有声有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历史课不再枯燥无味。但也应看到其欠缺的一面,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吸引学生的多是好看的画面和动听的音响等直观形象,看过、听过之后,好久才回过神来,连老师所提问题都没听懂,何来思考?这种“创新”占用课堂的时间太多,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足,不适宜高中教学。电教只是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创新”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新”中有所收获,而不单纯是手段的“新”,因此要进行真正的创新教学,最好把电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长期推行,方能有效。
2 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创新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很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过去学生历史学习基本处于孤立、单个、静止的状态,同学之间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历史学习单靠个人背记,效率极其低下。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把握“互动式”教学原则,是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
“互动式”教学原则包括能动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等方面。随着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但我们应尽量避免方法的模式化。本文侧重从理性层面加以探讨,并结合时事实例加以说明。具体可以这样尝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另外也可以将一些适合的内容或材料在课前让同学将其排练小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
3 教学反思——创新教学的关键
在实践中反思自身教育经验与习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类教学问题,在创造性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瑕疵,再有效的历史教学课堂也会有无效之处,作为执行新课改精神的一线教师,面对新时代、信息化、知识大爆炸环境下的学生,如何长期开展历史有效教学,如何追求更有效的课堂,需要我们对原有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
首先,要反思我们对新课改的基本精神、理念是否真正把握,是否全方位透彻的把握,是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这涉及到新课改的灵魂。反思得深与浅直接关系到落实新课改精神的成效。
其二,要反思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要反思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确定的三维目标是否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是否开发和使用好教材,还要关注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了多少空间,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历史教学规律。
其三,要反思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新时代下、新课改下我们教师要不断反思我们是否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的专门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等);是否关注历史学、历史教育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是否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包括创新能力、反思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机智等);是否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等。
4 结语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得程度越深,获得的认识和体验就越深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老的条条框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在活动中,让他们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刚.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J]
[2]连建平.高课堂教学有效化的实践[J]
[3]胡柏玲.关于历史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