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国际文化新秩序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逻辑延伸。当今国际文化秩序存在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不均衡、文化信息流量与流向不对称、文化传播为政治服务、文化信息的内容存在偏见等“旧秩序”特征。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应确立相互包容、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等价值目标,从调适文化外交秩序、规范文化贸易秩序、改革文化传播秩序等方面积极推动。
[关键词]国际文化 新秩序 文化主权 文化霸权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5-0100-05
一、国际文化秩序的含义
秩序的基本含义是“有条理,不混乱”,秩序往往和无序、失序、混乱等相对,表达事物间特定关系的相对稳定的安排或布局,在社会生活中秩序也用以描述一种行为规范或制度旨在达到的状态。国际秩序反映的是国家间关系的安排和布局,这既是指维系这种关系状况所遵循的准则,更是指国际关系相对稳定的实际状况。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特定格局基础上为巩固和维护既定格局服务的一系列国际机制、准则,是“国际行为主体在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处理各种国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既有国际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规范和机制行事,从而形成一种总体上相对稳定、和平与有序的状态”。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和多维的,国际秩序也包含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国家活动的基本领域可大致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因此反映经济、政治和文化各自领域相互关系的安排和布局就分别可表达为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文化秩序。国际文化秩序不是孤立于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存在的,而是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逻辑延伸。国际秩序包含充满利益矛盾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所共同关注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如和平与发展等,这使得国际秩序既反映现实的利益分配,也反映理想的利益追求。国际文化秩序就是国际文化关系的行为主体基于现实的文化利益分配和理想的文化利益追求,依据一定的制度、准则、规范和机制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文化关系。
国际秩序的三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同一秩序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由于国际体系的演变、国家利益的发展及国家间竞争方式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重心。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家利益及国家间竞争的主题逐渐向文化领域迁移,国际文化秩序在整个国际秩序中的战略地位开始显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前沿领域,众多世界著名的战略家和学者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国际文化秩序,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等都反映了这种变化。
二、当今国际文化秩序的基本特点
1、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不均衡
在当今全球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格局中,美国挟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流行文化、传播媒介、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超强优势,作为其他国家暂时无法企及的超强一极,具有向全球进行新闻、文化、媒介传播和影响全球舆论的超强能力。而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等大国,则凭借各自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等优势,有能力在全球进行跨地域的新闻、文化、媒介传播,部分影响国际舆论,是跨区域文化语言传播大国。当今国际文化秩序的基本格局经历了冷战结束带来的剧烈的分化与组合,经历了欧美的压倒优势到一超多强加新兴多元的巨大转变。尽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文化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在上升,但是国际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差异,造成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路领先,在网络信息拥有量、网络市场占有率、网络硬件建设等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文化资源还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更加集中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普遍流行,使得全球规模的文化产业呈现整合趋势,世界文化产业寡头正在形成,传播资源和传播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跨国公司手里。目前全球传媒市场主要由迪斯尼、时代华纳一美国在线、索尼、新闻集团等少数跨国公司控制。
2、文化信息流量与流向不对称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科技主导着全球传播的话语权,控制着世界传播的权力和“阀门”。在信息传播流量上,发达国家占据着绝对优势,它们发布的信息占到全球信息总数的76%以上,它们的文化支配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成为文化生态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西方少数几家跨国通讯社几乎垄断了全球国际新闻的报道和流通。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出的新闻像洪水一样源源不断,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出的新闻则数量奇少,而且很难出现在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介上。第三世界国家越来越高度依赖西方的传播科技和文化产品,依赖它们提供的各种图书、杂志和新闻、电影、电视娱乐节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各国上映的外国电影大约有85%是美国好莱坞制造的。诺顿斯登与瓦瑞斯认为,电视节目的交流是个单行道,即主要是从美、英、法等国流向东欧以及亚非拉国家。
3、文化传播为政治服务
在当今的国际传播中,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利用其强大的传播实力,根据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念,大量地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倾销其“精神产品”,并企图通过传播人员的培训、传播技术的转让等途径将第三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传播市场而任其支配、压迫和剥削,形成一个“传播帝国主义”的扩张态势。传播帝国主义实质上就是国际强权政治与国际剥削思想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延伸与表现,它已经构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以其经济、政治、军事、传播媒介与传播科技的优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影响力,使之产生依赖性,从而丧失其传播政策与媒介的主权以及对传播内容的控制权。
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美国把国际传播列为重要手段并作为打“无硝烟战争”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度重视媒体舆论控制的“软实力”,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加紧开展在全球范围内的舆论宣传攻势,特别是着力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如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颜色革命”中,西方特别是美国媒体特别活跃。在西化与分化中国的战略中,西方传媒软实力发挥着硬作用。在这场以“软力量”的角力为表征的“无烟战争”中,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工具。
4、文化信息的内容存在偏见
当今文化传播秩序的一大问题还体现为文化信息内容上的偏见和失真,特别是国际新闻报道 内容上的严重不真实。由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基本上为西方跨国通讯社所垄断,因此,绝大多数国际新闻的内容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观点、经济利益、文化传统和新闻价值观念来筛选和编写的。它们对第三世界的报道有时是片面的、有偏见的,甚至是歪曲的、不真实的。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中心主义是偏见的根源。他们信奉西方价值观“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并用他们自认为普适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判断的是非曲直。于是,“法轮功”、“台独”、“藏独”等势力被描述成受迫害的值得同情的自由人士,而中国政府则与“中国威胁论”、“侵犯人权”、“专制”等字眼紧紧相连。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新闻的立场选择、事实取舍不同。中国是一个与西方迥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西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根本对立,使中国无论怎样融入国际社会,都不被美国和西方公众所接受,特别是冷战后,西方媒体一有机会就攻击中国。
三、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如前所述,国际秩序的三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同一秩序的三个层面。因此,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秩序重建中,不仅包含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应包含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我国对建立稳定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框架,在政治上,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在经济上,世界各国共同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相互的经济贸易关系,互通有无,谋求共同发展。这些主张既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适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按照同样的逻辑延伸,我们可以把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简单概括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国家单元的文化共同体的文化主权不可侵犯,各文化共同体不分强弱与大小平等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坚持相互包容,和而不同;以国家为身份的文化共同体应开展文明对话,各种文化应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各种文化都有其优势和特点,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任何国家不得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应本着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原则,构建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际文化新秩序。
1、相互包容、和而不同
国际社会应该是多极的,世界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特征。人类进步基金会研究报告《共同创造地球的未来》中提出了七项未来行为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多样性原则。该报告指出:“多样性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产,也是人类能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迎接各种挑战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因此必须全力保存这种多样性。”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世界的思想为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国际旧秩序建立在单一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上,缺乏包容性、拒斥多样性。目前妨碍国际社会和平、和睦、和谐的思想文化根源就是缺乏包容精神,某些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奉为全球楷模和准绳,并企图以此作为衡量各国高低优劣的尺度,由此引起各种形式的文化排斥、思想敌视和文明冲突。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是维护文明多样性。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把世界和多样性分别比作“旋律”与“音符”、“画卷”与“色彩”的关系,“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江泽民也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该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应本着“多元共存、相互包容、和而不同”的精神,承认并尊重世界文明多元性和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现实,实现共同发展。
2、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不同文化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关键是建立起良好的文明对话机制,这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新秩序建构的可靠保障。国际政治的现实表明,要对话不要对抗,已成为国际文化交往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关系是一个多种理念、多种力量、多种实践、多种精神相互作用的领域,我们应把“和平共处”的精神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领域扩展到国际文化领域,主张对异质文化通过对话交流,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目的。
旧的国际秩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扩张和殖民统治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信奉的是西方中心主义,冷战结束后又极力标榜西方化、美国化,这些思想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难以杜绝的深层根源,是阻碍各国友好交往的障碍。历史和现实无不证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能确保世界和谐与稳定。美国企图通过摧毁被征服国家的“异端”文化而建立自己的“优秀文化”,这违背了文化交融发展的一般规律,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正处于日益积累起来的反美情绪中。人类对和平的希望不仅适用于国家间关系的调整,而且也适合于不同文化关系的处理。国家间的利益矛盾只有靠政治和外交手段才能达成和解,而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也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根本解决。在当今由不同文化构成的世界中,不同的文化应该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3、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国际文化旧秩序的一大弊端就是少数文化强势国家特别是美国推行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战略,极端强调自己文化的优越性,错误地贬斥其他文化。应当看到,各种文化各有所长,应加强彼此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相互吸取优长而共同发展。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应反对文化霸权,提倡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我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反对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和谐世界理念提倡各种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谐共存;反对任何单一文明自我“神圣化”和搞唯我独尊,歧视、排斥其他文明,反对任何国家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强加于人。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和内外政策取向是其固有的神圣权利,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不能以任何借口予以干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是联合国宪章的重要原则,也越来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互相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指导原则。”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正如罗素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各不同文化形态或不同文化共同体应开放 性地吸收、接纳与包容其他文化形态,积累和创生新的文化元素,为自身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丰富本文化体系的内容,使本文化体系获得繁荣和发展,即共存、共生与共荣。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佛教的传人、盛唐文化景象的形成以及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接纳都是这种借鉴与交融的经典案例。显然,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的宝库,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各种文明应加强对话与交流,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途径
1、调适文化外交秩序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首先应充分调动国际机制的作用,建立国际文化关系的基本准则。秩序的核心内容是规则,没有规则,就不可能有秩序。“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就必须大量建立和完善涉及文明问题的各种规则。”。正如国际政治秩序离不开联合国宪章、国际条约、国际组织的决议,国际经济秩序离不开世贸组织协议、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文化新秩序也离不开相应的规则。国际文化秩序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逻辑延伸,确立规范文化秩序的准则必须立足于基本的国际法体系。必须强调,在以联合国宪章为框架的国际规则中,“国家主权”是一个根本性准则,因此,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础性途径首先就是应确立国家“文化主权”的合法性,以国家文化主权为立足点,调适文化外交秩序。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国家主权不容干涉”的基本原则,而文化主权作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已得到许多国际法文件的确认。如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明确宣布,“各国均有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方式之干涉,自择其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之不可剥夺权利”。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进一步规定,“武装干涉及对国家人格或其政治、经济及文化要素之一切其他形式的干预或试图威胁,均系违反国际法”。这充分证明了国家文化主权的合法性和不可超越性。1993年,以维也纳世界人权大会为背景,面对发达国家对亚洲人权状况的无端指责,由亚洲各国共同签署的《曼谷宣言》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国家维护文化主权的立场。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蚀、维护自身文化主权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2、规范文化贸易秩序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已成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GDP中的80%已经来源于以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服务业,有的经济学家主张把文化产业列为第四产业,他们认为,这种第四产业必将成为占据国民经济极大份额的主导产业。
与世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协调的是世界文化贸易发展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一边倒的趋势。发达国家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和文化思想的输出中心,不仅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向发展中国家传播着现代文化思想体系、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世界头号文化产业大国美国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以国际市场的巨大利润为目标,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凭借着美国政府的政治、外交“保驾护航”,把它们的文化产品销售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对于时代华纳一美国在线、威卡姆、迪斯尼、新闻集团等超大型跨国综合媒介集团来说,游戏规则越是“自由”,就越对它们有利。因此,要实现南北文化贸易平衡,关键在于打破国际旧秩序中“弱肉强食”、“赢家通吃”的“丛林法则”,在促进文化贸易自由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因此,建立规范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势在必行。中国应该把保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为一个基本立场,为建立一个开放、公正、透明、具有可参与性的多边文化贸易体系而努力。
3、改革信息传播秩序
改革信息传播秩序是20世纪70年代末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来的基本主张。这种改革试图反抗由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全球媒介集团支配的全球传播秩序,建立一种更加民主、公平和均衡的,相互平等交流文化与信息的新全球传播体系。这既是第三世界国家对现存的或传统的全球传播秩序造成的文化霸权等现象的不满和对本国文化安全可能造成伤害的担忧,也是对国际文化传播新秩序的呼吁和期盼。
随着人类进入新的世纪,媒体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借强大的传媒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媒体的发展还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这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舆论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在国际主流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往往失之偏颇。所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推动客观、公正、均衡的世界传播新秩序的建立,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应该认识到,国际传播不平衡的格局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某些国际传播大国不会轻易放弃它既得的传播优势地位。美国采取了种种方式和手段,顽固地维护新闻传播旧秩序,对抗和破坏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建立。为了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些有益建议和措施也得到了采纳。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传播媒介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以至于在国际信息流通严重不均衡和国际新闻报道内容上的严重不真实等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就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样是在重重障碍与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艰难前进的,但“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主张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明确地把国际舆论环境纳入国际安全环境的视野,把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纳入我国的国际战略体系,统一规划,合理运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作出积极努力。
注释:
①潘忠岐《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
②明安香《略论新世纪的国际传播格局》,载于《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③参见邵培仁《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载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④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参见2006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⑥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参见200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⑦罗索《一个自由人的崇拜》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⑧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载于《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5期。
[责任编辑:文心]
[关键词]国际文化 新秩序 文化主权 文化霸权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5-0100-05
一、国际文化秩序的含义
秩序的基本含义是“有条理,不混乱”,秩序往往和无序、失序、混乱等相对,表达事物间特定关系的相对稳定的安排或布局,在社会生活中秩序也用以描述一种行为规范或制度旨在达到的状态。国际秩序反映的是国家间关系的安排和布局,这既是指维系这种关系状况所遵循的准则,更是指国际关系相对稳定的实际状况。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特定格局基础上为巩固和维护既定格局服务的一系列国际机制、准则,是“国际行为主体在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处理各种国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既有国际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规范和机制行事,从而形成一种总体上相对稳定、和平与有序的状态”。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和多维的,国际秩序也包含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国家活动的基本领域可大致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因此反映经济、政治和文化各自领域相互关系的安排和布局就分别可表达为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文化秩序。国际文化秩序不是孤立于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存在的,而是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逻辑延伸。国际秩序包含充满利益矛盾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所共同关注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如和平与发展等,这使得国际秩序既反映现实的利益分配,也反映理想的利益追求。国际文化秩序就是国际文化关系的行为主体基于现实的文化利益分配和理想的文化利益追求,依据一定的制度、准则、规范和机制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文化关系。
国际秩序的三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同一秩序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由于国际体系的演变、国家利益的发展及国家间竞争方式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重心。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家利益及国家间竞争的主题逐渐向文化领域迁移,国际文化秩序在整个国际秩序中的战略地位开始显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前沿领域,众多世界著名的战略家和学者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国际文化秩序,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等都反映了这种变化。
二、当今国际文化秩序的基本特点
1、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不均衡
在当今全球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格局中,美国挟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流行文化、传播媒介、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超强优势,作为其他国家暂时无法企及的超强一极,具有向全球进行新闻、文化、媒介传播和影响全球舆论的超强能力。而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等大国,则凭借各自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等优势,有能力在全球进行跨地域的新闻、文化、媒介传播,部分影响国际舆论,是跨区域文化语言传播大国。当今国际文化秩序的基本格局经历了冷战结束带来的剧烈的分化与组合,经历了欧美的压倒优势到一超多强加新兴多元的巨大转变。尽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文化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在上升,但是国际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差异,造成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路领先,在网络信息拥有量、网络市场占有率、网络硬件建设等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文化资源还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更加集中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普遍流行,使得全球规模的文化产业呈现整合趋势,世界文化产业寡头正在形成,传播资源和传播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跨国公司手里。目前全球传媒市场主要由迪斯尼、时代华纳一美国在线、索尼、新闻集团等少数跨国公司控制。
2、文化信息流量与流向不对称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科技主导着全球传播的话语权,控制着世界传播的权力和“阀门”。在信息传播流量上,发达国家占据着绝对优势,它们发布的信息占到全球信息总数的76%以上,它们的文化支配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成为文化生态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西方少数几家跨国通讯社几乎垄断了全球国际新闻的报道和流通。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出的新闻像洪水一样源源不断,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出的新闻则数量奇少,而且很难出现在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介上。第三世界国家越来越高度依赖西方的传播科技和文化产品,依赖它们提供的各种图书、杂志和新闻、电影、电视娱乐节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各国上映的外国电影大约有85%是美国好莱坞制造的。诺顿斯登与瓦瑞斯认为,电视节目的交流是个单行道,即主要是从美、英、法等国流向东欧以及亚非拉国家。
3、文化传播为政治服务
在当今的国际传播中,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利用其强大的传播实力,根据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念,大量地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倾销其“精神产品”,并企图通过传播人员的培训、传播技术的转让等途径将第三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传播市场而任其支配、压迫和剥削,形成一个“传播帝国主义”的扩张态势。传播帝国主义实质上就是国际强权政治与国际剥削思想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延伸与表现,它已经构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以其经济、政治、军事、传播媒介与传播科技的优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影响力,使之产生依赖性,从而丧失其传播政策与媒介的主权以及对传播内容的控制权。
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美国把国际传播列为重要手段并作为打“无硝烟战争”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度重视媒体舆论控制的“软实力”,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加紧开展在全球范围内的舆论宣传攻势,特别是着力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如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颜色革命”中,西方特别是美国媒体特别活跃。在西化与分化中国的战略中,西方传媒软实力发挥着硬作用。在这场以“软力量”的角力为表征的“无烟战争”中,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工具。
4、文化信息的内容存在偏见
当今文化传播秩序的一大问题还体现为文化信息内容上的偏见和失真,特别是国际新闻报道 内容上的严重不真实。由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基本上为西方跨国通讯社所垄断,因此,绝大多数国际新闻的内容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观点、经济利益、文化传统和新闻价值观念来筛选和编写的。它们对第三世界的报道有时是片面的、有偏见的,甚至是歪曲的、不真实的。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中心主义是偏见的根源。他们信奉西方价值观“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并用他们自认为普适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判断的是非曲直。于是,“法轮功”、“台独”、“藏独”等势力被描述成受迫害的值得同情的自由人士,而中国政府则与“中国威胁论”、“侵犯人权”、“专制”等字眼紧紧相连。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新闻的立场选择、事实取舍不同。中国是一个与西方迥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西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根本对立,使中国无论怎样融入国际社会,都不被美国和西方公众所接受,特别是冷战后,西方媒体一有机会就攻击中国。
三、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如前所述,国际秩序的三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同一秩序的三个层面。因此,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秩序重建中,不仅包含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应包含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我国对建立稳定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框架,在政治上,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在经济上,世界各国共同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相互的经济贸易关系,互通有无,谋求共同发展。这些主张既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适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按照同样的逻辑延伸,我们可以把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简单概括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国家单元的文化共同体的文化主权不可侵犯,各文化共同体不分强弱与大小平等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坚持相互包容,和而不同;以国家为身份的文化共同体应开展文明对话,各种文化应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各种文化都有其优势和特点,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任何国家不得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应本着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原则,构建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际文化新秩序。
1、相互包容、和而不同
国际社会应该是多极的,世界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特征。人类进步基金会研究报告《共同创造地球的未来》中提出了七项未来行为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多样性原则。该报告指出:“多样性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产,也是人类能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迎接各种挑战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因此必须全力保存这种多样性。”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世界的思想为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国际旧秩序建立在单一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上,缺乏包容性、拒斥多样性。目前妨碍国际社会和平、和睦、和谐的思想文化根源就是缺乏包容精神,某些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奉为全球楷模和准绳,并企图以此作为衡量各国高低优劣的尺度,由此引起各种形式的文化排斥、思想敌视和文明冲突。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是维护文明多样性。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把世界和多样性分别比作“旋律”与“音符”、“画卷”与“色彩”的关系,“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江泽民也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该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应本着“多元共存、相互包容、和而不同”的精神,承认并尊重世界文明多元性和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现实,实现共同发展。
2、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不同文化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关键是建立起良好的文明对话机制,这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新秩序建构的可靠保障。国际政治的现实表明,要对话不要对抗,已成为国际文化交往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关系是一个多种理念、多种力量、多种实践、多种精神相互作用的领域,我们应把“和平共处”的精神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领域扩展到国际文化领域,主张对异质文化通过对话交流,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目的。
旧的国际秩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扩张和殖民统治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信奉的是西方中心主义,冷战结束后又极力标榜西方化、美国化,这些思想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难以杜绝的深层根源,是阻碍各国友好交往的障碍。历史和现实无不证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能确保世界和谐与稳定。美国企图通过摧毁被征服国家的“异端”文化而建立自己的“优秀文化”,这违背了文化交融发展的一般规律,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正处于日益积累起来的反美情绪中。人类对和平的希望不仅适用于国家间关系的调整,而且也适合于不同文化关系的处理。国家间的利益矛盾只有靠政治和外交手段才能达成和解,而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也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根本解决。在当今由不同文化构成的世界中,不同的文化应该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3、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国际文化旧秩序的一大弊端就是少数文化强势国家特别是美国推行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战略,极端强调自己文化的优越性,错误地贬斥其他文化。应当看到,各种文化各有所长,应加强彼此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相互吸取优长而共同发展。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应反对文化霸权,提倡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我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反对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和谐世界理念提倡各种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谐共存;反对任何单一文明自我“神圣化”和搞唯我独尊,歧视、排斥其他文明,反对任何国家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强加于人。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和内外政策取向是其固有的神圣权利,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不能以任何借口予以干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是联合国宪章的重要原则,也越来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互相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指导原则。”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正如罗素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各不同文化形态或不同文化共同体应开放 性地吸收、接纳与包容其他文化形态,积累和创生新的文化元素,为自身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丰富本文化体系的内容,使本文化体系获得繁荣和发展,即共存、共生与共荣。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佛教的传人、盛唐文化景象的形成以及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接纳都是这种借鉴与交融的经典案例。显然,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的宝库,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各种文明应加强对话与交流,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途径
1、调适文化外交秩序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首先应充分调动国际机制的作用,建立国际文化关系的基本准则。秩序的核心内容是规则,没有规则,就不可能有秩序。“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就必须大量建立和完善涉及文明问题的各种规则。”。正如国际政治秩序离不开联合国宪章、国际条约、国际组织的决议,国际经济秩序离不开世贸组织协议、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文化新秩序也离不开相应的规则。国际文化秩序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逻辑延伸,确立规范文化秩序的准则必须立足于基本的国际法体系。必须强调,在以联合国宪章为框架的国际规则中,“国家主权”是一个根本性准则,因此,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础性途径首先就是应确立国家“文化主权”的合法性,以国家文化主权为立足点,调适文化外交秩序。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国家主权不容干涉”的基本原则,而文化主权作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已得到许多国际法文件的确认。如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明确宣布,“各国均有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方式之干涉,自择其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之不可剥夺权利”。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进一步规定,“武装干涉及对国家人格或其政治、经济及文化要素之一切其他形式的干预或试图威胁,均系违反国际法”。这充分证明了国家文化主权的合法性和不可超越性。1993年,以维也纳世界人权大会为背景,面对发达国家对亚洲人权状况的无端指责,由亚洲各国共同签署的《曼谷宣言》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国家维护文化主权的立场。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蚀、维护自身文化主权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2、规范文化贸易秩序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已成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GDP中的80%已经来源于以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服务业,有的经济学家主张把文化产业列为第四产业,他们认为,这种第四产业必将成为占据国民经济极大份额的主导产业。
与世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协调的是世界文化贸易发展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一边倒的趋势。发达国家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和文化思想的输出中心,不仅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向发展中国家传播着现代文化思想体系、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世界头号文化产业大国美国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以国际市场的巨大利润为目标,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凭借着美国政府的政治、外交“保驾护航”,把它们的文化产品销售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对于时代华纳一美国在线、威卡姆、迪斯尼、新闻集团等超大型跨国综合媒介集团来说,游戏规则越是“自由”,就越对它们有利。因此,要实现南北文化贸易平衡,关键在于打破国际旧秩序中“弱肉强食”、“赢家通吃”的“丛林法则”,在促进文化贸易自由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因此,建立规范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势在必行。中国应该把保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为一个基本立场,为建立一个开放、公正、透明、具有可参与性的多边文化贸易体系而努力。
3、改革信息传播秩序
改革信息传播秩序是20世纪70年代末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来的基本主张。这种改革试图反抗由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全球媒介集团支配的全球传播秩序,建立一种更加民主、公平和均衡的,相互平等交流文化与信息的新全球传播体系。这既是第三世界国家对现存的或传统的全球传播秩序造成的文化霸权等现象的不满和对本国文化安全可能造成伤害的担忧,也是对国际文化传播新秩序的呼吁和期盼。
随着人类进入新的世纪,媒体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借强大的传媒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媒体的发展还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这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舆论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在国际主流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往往失之偏颇。所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推动客观、公正、均衡的世界传播新秩序的建立,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应该认识到,国际传播不平衡的格局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某些国际传播大国不会轻易放弃它既得的传播优势地位。美国采取了种种方式和手段,顽固地维护新闻传播旧秩序,对抗和破坏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建立。为了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些有益建议和措施也得到了采纳。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传播媒介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以至于在国际信息流通严重不均衡和国际新闻报道内容上的严重不真实等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就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样是在重重障碍与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艰难前进的,但“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主张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明确地把国际舆论环境纳入国际安全环境的视野,把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纳入我国的国际战略体系,统一规划,合理运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作出积极努力。
注释:
①潘忠岐《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
②明安香《略论新世纪的国际传播格局》,载于《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③参见邵培仁《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载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④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参见2006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⑥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参见200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⑦罗索《一个自由人的崇拜》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⑧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载于《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5期。
[责任编辑: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