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探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借助比较建构知识系统,结合实例,在三次活动设计中进行了新知、旧知的比较,特例间的比较以及正误的比较,逐步建立知识系统,达到真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的组成;真学习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1]比较是确定相同、相似和差异的一种思想过程,一种逻辑方法[2]。小学低年级课堂中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抽象推理的脚手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的手段,真正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的方法。基于此,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旨在探究如何借助比较优化构建知识系统,巧妙应用分类思想比较教学,促使学生在深度理解中“催生”真正的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揭开数学本质、实现数学真理,促进素质提升。
一、新旧比较:直观感悟,深层知数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处在主导地位,看得见、摸得到的表象思维会更为活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往往和直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初始对比的设计应该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11~20的认识”这堂课中,以直观感悟为出发点,以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为基点,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对比建构新知识,以数数为生长点延伸到数的组成,感悟十进制的位值制。
活动一:用不同的方法摆出数11。
学生作品:
在数数的基础上,学生大胆尝试,摆出了4种情况。有最基本的一根一根摆的,两根两根摆,五根五根摆,还出现了把11看成10和1的情况,最妙的是有个别孩子把10根捆成1捆,11摆成了1捆1根,这些都是学生对数11的真正理解,是学生数感的直观表现。接下来就是要在一般中找特例,对比发现特例的优点,由此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一问引发深思、培优提升:“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数11?”二问知识勾连、建立结构:“(列举生活中的应用)你能快速读出这些数吗?”三问:问题驱动、概括总结:“对于快速识数的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根据被比较的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的比较形式,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学会比较思想,使思维逐步接近客观世界[3]。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从学生知识的“延伸点”中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感悟十进制,理解数的组成。
二、特例比较:直观洞察,深刻析数
教师应通过符合小学生“单一的缺乏灵活性的”思维发展特征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数学本质。
活动二:快速摆出11、12、13,比较几个数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作品:
在一次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放手让学生尝试或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质疑、直观比较,继而发现“十几都可以用一捆小棒和几根小棒表示,也就是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等数数规律,揭示数的组成,建立数感。关键是让学生在直观小棒图的比较中优化计数的方法,领悟变中不变的数学真谛,真正理解数的组成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做到真实学习。
三、正误比较:抽象感知,深度辨数
比较是知识的深化,是将一般的数学知识抽象为规律、定理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一、活动二的基础铺垫下,学生已经较深刻地理解了11~20的数的组成,很好地建立了数感。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还需在更抽象的层面进行提升。因此设计了正确与错题的比较:
活动三:比较两个孩子的发言,谁说对了,为什么?
小紅说:“14比13大”;小明说:“14比13小”。
在比较中学生明确14比13大是正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直观说理,也有些学生通过数的组成来进行说理。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14比13多了1个一,所以14比13大。正解与错题的比较,是在应用的基础上对数的组成的再强调,也是学生经历比较异同后对数的更理性、更抽象的认识。
活动一和活动二是学生对“数的组成”知识的重新建构,通过比较优化数学思想的具体实践,让学生自己创造数学,真正做到不仅知道数的组成,还知道数的创造过程,通过比较,“催生”学生“真”思考;活动三是应用数学、巩固知识的过程。三个活动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从三个重要维度探究了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概言之,真正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做主创造数学的过程,课堂中的比较优化就能很好地促成这样的学习。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逐步完善知识系统,提升数学思想及数学素养;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比较”,产生学习的“大智慧”,“催生”真正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春荣.比较出真知:浅谈“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0):48.
[2]张书琴.巧用“比较”思想,实现真理[J].数学教学通讯,2017(28):47-48.
[3]陈文红.“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8):2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的组成;真学习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1]比较是确定相同、相似和差异的一种思想过程,一种逻辑方法[2]。小学低年级课堂中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抽象推理的脚手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的手段,真正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的方法。基于此,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旨在探究如何借助比较优化构建知识系统,巧妙应用分类思想比较教学,促使学生在深度理解中“催生”真正的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揭开数学本质、实现数学真理,促进素质提升。
一、新旧比较:直观感悟,深层知数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处在主导地位,看得见、摸得到的表象思维会更为活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往往和直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初始对比的设计应该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11~20的认识”这堂课中,以直观感悟为出发点,以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为基点,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对比建构新知识,以数数为生长点延伸到数的组成,感悟十进制的位值制。
活动一:用不同的方法摆出数11。
学生作品:
在数数的基础上,学生大胆尝试,摆出了4种情况。有最基本的一根一根摆的,两根两根摆,五根五根摆,还出现了把11看成10和1的情况,最妙的是有个别孩子把10根捆成1捆,11摆成了1捆1根,这些都是学生对数11的真正理解,是学生数感的直观表现。接下来就是要在一般中找特例,对比发现特例的优点,由此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一问引发深思、培优提升:“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数11?”二问知识勾连、建立结构:“(列举生活中的应用)你能快速读出这些数吗?”三问:问题驱动、概括总结:“对于快速识数的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根据被比较的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的比较形式,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学会比较思想,使思维逐步接近客观世界[3]。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从学生知识的“延伸点”中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感悟十进制,理解数的组成。
二、特例比较:直观洞察,深刻析数
教师应通过符合小学生“单一的缺乏灵活性的”思维发展特征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数学本质。
活动二:快速摆出11、12、13,比较几个数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作品:
在一次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放手让学生尝试或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质疑、直观比较,继而发现“十几都可以用一捆小棒和几根小棒表示,也就是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等数数规律,揭示数的组成,建立数感。关键是让学生在直观小棒图的比较中优化计数的方法,领悟变中不变的数学真谛,真正理解数的组成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做到真实学习。
三、正误比较:抽象感知,深度辨数
比较是知识的深化,是将一般的数学知识抽象为规律、定理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一、活动二的基础铺垫下,学生已经较深刻地理解了11~20的数的组成,很好地建立了数感。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还需在更抽象的层面进行提升。因此设计了正确与错题的比较:
活动三:比较两个孩子的发言,谁说对了,为什么?
小紅说:“14比13大”;小明说:“14比13小”。
在比较中学生明确14比13大是正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直观说理,也有些学生通过数的组成来进行说理。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14比13多了1个一,所以14比13大。正解与错题的比较,是在应用的基础上对数的组成的再强调,也是学生经历比较异同后对数的更理性、更抽象的认识。
活动一和活动二是学生对“数的组成”知识的重新建构,通过比较优化数学思想的具体实践,让学生自己创造数学,真正做到不仅知道数的组成,还知道数的创造过程,通过比较,“催生”学生“真”思考;活动三是应用数学、巩固知识的过程。三个活动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从三个重要维度探究了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概言之,真正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做主创造数学的过程,课堂中的比较优化就能很好地促成这样的学习。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逐步完善知识系统,提升数学思想及数学素养;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比较”,产生学习的“大智慧”,“催生”真正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春荣.比较出真知:浅谈“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0):48.
[2]张书琴.巧用“比较”思想,实现真理[J].数学教学通讯,2017(28):47-48.
[3]陈文红.“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