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值得我去爱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明亮的客厅里。阳台上,105岁的张天福像平时一样,练习着医疗保健操。厨房里,62岁的张晓红系着围裙,既优雅又麻利地在灶台前为丈夫准备早餐。
  张天福从来不挑食、偏食,饮食较为清淡,午餐是米饭或面食,晚餐则多为地瓜粥。一日三餐之外,他从不吃点心或零食,更没有喝酒抽烟的习惯,每天吃完午饭后午睡1小时,晚上足浴、洗澡后,9点就上床休息。结婚4年以来,张晓红早已对张天福的生活习惯烂熟于心。在五凤山脚下的院子里,这对年纪相差43岁的旷世夫妻相敬如宾,享受着生命中的第二场甜蜜婚姻。
  “这是你为人的毕业证书”
  张晓红是南京一级杂技女演员,她与张天福结识,缘于已经去世的丈夫凯亚。凯亚是南京著名的茶文化学者。病故前,凯亚长期从事出版编审工作,退休之后,由于他对茶文化十分钟情,再加上文思敏捷,有感即发,很快便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茶文化人,张天福也十分欣赏他的作品。前些年,因为一场活动,张天福与凯亚聚首北京,两人十分投缘。闲聊中,张天福听说凯亚的夫人张晓红从7岁便开始学艺,是个很好的贤内助。随后,在广东举行的张天福茶学研讨会上,张晓红应邀出席,并上台献艺表演。在这里,张天福与她有了一面之缘,两人相互欣赏。
  2007年7月,已经得病的凯亚不顾舟车劳顿,长途跋涉赶往兰州,参加“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思想研讨会”。很多人责怪他不该为难自己的身体,而凯亚却乐呵呵地说:“张天福老先生行近百岁高龄了,仍行茶事,我有生之年能为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做点事,实在有快乐之感啊。”对于茶文化,凯亚像是着了魔似的沉迷其中。
  凯亚的疯狂举动,让很多人会觉得他很洒脱,随心所欲地生活着。而在张晓红看来:“他活得太苦太累了,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焦灼感。”
  2008年3月11日上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房里,凯亚看上去似乎睡得很熟,脸上挂着一抹微笑。守在身旁的张晓红用手推了推丈夫,却意外地发现他已经永远地離开了自己。张晓红大声呼喊着凯亚的名字,用力地摇晃着他的身体,却永远也叫不醒已经双眼紧闭的丈夫了。
  为了凯亚的病情,张晓红曾经屡屡劝他休息,千方百计地打听治疗方法,还时常讨来些秘方,在饮食上进行精心搭配。凯亚看到妻子不惜花费金钱和时间为自己的病情伤神,日渐消瘦,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他暗下决心,写完一篇稿子之后,再也不“玩命”了。然而,就在他最后一次下定决心时,却再也没能走出医院。
  在凯亚人生的最后8个月,张晓红把丈夫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这让张夭福对张晓红的品格赞叹不已:“大家赞誉你对爱人有如此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认为这就是你为人的毕业证书。”
  愿意做我的伴侣吗?
  北京的一些朋友看到张天福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有意想撮合他和张晓红在一起。听闻朋友的意见之后,张天福也觉得她是一位很合适的伴侣,欣然接受他们的想法。
  2008年4月的一天,张天福与张晓红相约在南京一个茶香四溢的房间聊天。沉默了一会儿,张天福忽然问道:“愿意做我的伴侣吗?”突如而来的求婚,令张晓红十分震惊。但是,考虑到自己远在南京,演艺事业尚未结束,而且两个人的年龄相差悬殊,世人一定会对自己抱有偏见,最终,张晓红婉拒了张天福的求婚。
  然而,张天福心中燃起的希望并没有因为一次婉拒而被浇灭,他已经认准了张晓红注定是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红颜知己。2009年,他再次向张晓红提出了这一愿望。张晓红被这位百岁老人的真诚和执著打动了,而且,她也的确仰慕这位茶界泰斗。
  再三考虑下,张晓红决定与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子沟通,并把张天福的传记和论著拿给儿子拜读。出乎意料的是,儿子竟然非常支持这桩婚事。“这位老人家很了不起,就是年纪大了点,如果您能接受,我们支持!”
  2010年2月23日,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内,在全国茶界专家、学者、茶人等近千人的注视下,100岁的张天福与57岁的张晓红微笑着携手走上象征美好婚姻的红地毯。这也是继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82岁时迎娶28岁翁帆后,又一场高龄名人举办婚礼。
  当天晚上,新郎张夭福西装笔挺,步伐稳健;新娘张晓红温柔端庄、气质高雅,一件大红色上衣显得尤为喜庆。用餐时,张晓红将一块鱼肉夹到碗里,细心地把鱼刺——剔掉,然后将鱼肉捣碎端到张天福面前。当张天福的好友郑义正看到这温馨的一幕时,心中不由得为两位老人的结合默默祝福。
  张夭福与张晓红的年龄相差43岁,这样的差距让一些亲友难以理解。但在张天福看来,简单而纯粹的姻缘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对于自己的选择,张夭福坚信:“将来,他们也许会懂。”
  张晓红的到来,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张天福一个人的世界。“生活的本质,就是平平淡淡。”张天福说。自从张天福的原配夫人吴端宜在1991年去世之后,18年间,耄耋之年的张天福一直孤身一人。这些年,他经常奔波在各类茶事活动中,精力旺盛得让很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然而,很少有人能了解张天福的内心,20多年来整日在外忙碌,看似乐此不疲,“其实在用忙碌冲淡孤单”。
  张晓红踏入张家大门,张天福拜托朋友来到家里为他们拍了张合影,郑重地贴在一个烫金小红本上。这份非比寻常的“结婚证”记录了两位老人特殊的情感。
  有人问,在期颐之年,开始一段崭新的婚姻,是否关乎爱情?
  “其实,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爱情)已跟生理无关,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如果能交流得好,心情愉悦,这种感觉其实跟年轻人是一样的。”张老略作思忖,淡然地说。
  婚后新生活
  张晓红从南京来到福州的时候,带了6个样式不同、洗得干干净净的锅,看到眼前的一幕,张天福知道,她是真的来和自己过日子的。行李中,张晓红还带了一个足浴盆,结婚以来,张晓红每天晚上都会帮张天福泡上30分钟的脚。
  “张老,您的脸色最近红润了!”面对朋友的感叹,张天福只用了“新生活”三个字来总结自己最近的变化。
  “我们非常感谢张晓红能够来到张老身边。”张天福的好友、茶叶专家陈金水先生说,“张老的生活习惯很糟糕,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喜欢别人进他的房间,老人家万一有事,没个人在身边可怎么办。现在就好了,张晓红来了之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陈金水先生的担忧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前几年的一个寒冷的凌晨,张天福在睡梦中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强撑着想要起床去洗手间,却突然冷不丁地滑倒在房间的地板上,怎么都爬不起来。在冰冷坚硬的地板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家躺了几个小时,心想:难道自己就要这样离开这个世界了吗?张天福越想越不甘心。直到清晨6点钟,保姆起床后发现了地板上的张天福,才把他扶了起来。
  儿女们都已年过花甲,无法贴身照顾老父,而且他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张天福不愿打扰。虽然家中有保姆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但张天福始终觉得生活像是缺了某种调味品一样索然无味。这件事情之后,张夭福更加确定了自己要找一个伴的念头,他在心里定下3个条件:一是要有共同的信仰,二是没有拖累,三是身体健康,可以互相照顾。
  缘分不期而至。张晓红的到来像是一束冬天的阳光,照亮了张天福黯淡无光的孤单世界,平淡的生活中充满了温馨。
  与张天福在一起,张晓红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放弃了在南京的优渥生活。直到现在,张晓红还常常会接到南京一些单位的演出邀请,但她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知道,自己现在的唯一的生活内容就是全天候陪伴着张天福。
  “他这样的人,值得所有人去爱。”张晓红淡淡的一句话,似乎已经解释了一切。
其他文献
年沙县小吃全国分布及发展趋势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业的沙县本地人超过6万人,小吃经营年营业额突破40亿元,纯收入约8亿元。随着从业人员不断壮大,沙县小吃已形成产业规模。沙县小吃在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截至2013年2月,全国沙县小吃店的总数约为25000家,在全国所有餐饮店的统计中,沙县小吃店的数目超过兰州拉面(21000家),约为肯德基门店数目(1
期刊
是有龙岩人的地方,都在传唱着自己的歌谣——龙岩采茶灯。  一手执扇,一手提着茶篮,一群天真烂漫的山村姑娘,迈着轻盈、细碎的脚步,在明朗、欢快的音乐节奏下,跟随着风趣的茶公、茶婆攀山越岭。登石阶,过小溪,她们又说又唱又跳,穿行在茶花盛开的山野间,时而蹲下采茶,时而起身快步小走。几只蝴蝶飞来,她们便丢下手中的活儿争先扑蝶,笑声阵阵,好不欢乐!  这是一出广大龙岩人耳熟能详的歌舞。采茶灯是龙岩人眼中的吉
期刊
江成鸿,1973年生,福州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福建省目前唯一的血管瘤博士,于2013年10月成功完成全国第一例公开的“中国式换脸”手术。  年11月4日,这一天江成鸿一共做了5台手术。坐诊、查房、手术、做研究,每天忙碌在高强度的医务工作中,江成鸿只好借助拔罐来消除一天的疲劳。  在江成鸿看来,整形一共分为两大部分: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是把健康的人打造得更美,而
期刊
林同炎(1912-2003),祖籍福州福清东瀚乡,原名林同棪,西方常称之为T.Y.Lin或Tung-yen lin;华裔美国工程专家,第一位亚裔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预应力混凝土奖”被命名为“林同炎奖”,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一个以一个华人名字命名的奖项。  年,林同炎从美国留学归来,参于成渝铁路建设。他有一位上级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一天,这
期刊
这是一个很俗的话题,但是随着被戏称为“一年一度人类规模最大的迁徙”的春运又一次拉开大幕,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又开始在人群中蔓延。  “今年什么时候回家?”“你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了么?”这似乎成了这个特定时间段人们的问候语。据预测,2014年春运客运量将达到36.25亿人次,比去年增加了2亿人次。而在春运首日1月16日,福州火车站迎来旅客发送小高峰,全日客发7.8万人,较平日增幅60%。也就是说,越来越
期刊
家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京剧样板戏,它讲述的是新四军与日本兵斗智斗勇的故事,其中人物原型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宁德籍的战士。宁德常出勇将雄兵,而陈挺将军更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位。  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干将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但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闽东地区,这场革命的脚步却姗姗来迟。1930年,渴望迎来新气象的陈挺,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一生的军旅传奇。  这是陈挺一生最重要的一年。
期刊
事件回放:  2011年6月24日晚,在厦门市金泰路与吕岭路交叉路口附近,张辉、张涵、刘元飞三人见义勇为,替凌女士夺回被抢包裹,劫匪拔刀,三人不同程度受伤,张涵现仍在进行康复治疗。2013年,三人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2011年6月25日,凌晨的钟声刚过不久。刘荣国接到厦门市中医院的电话,那头的声音短暂又急促:“你有几个小伙子受伤了,正在我们医院急救。”  刘荣国猛地惊醒,当时他还在睡觉。
期刊
蛇是很多人所惧怕的动物,人们遇到蛇往往避而远之,然而在南平有一个地方,人们不仅不怕蛇,还喜欢亲吻蛇,当地每年都会上演人蛇共舞的一幕。  只见男女老少,人手一蛇,有的甚至一个人将几条蛇握于手中,或使之盘错在脖子或腰间,还有的几个人扛一条大蛇。这些蛇小的有几两、几斤,大的达几十斤。这便是南平樟湖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蛇节”的盛况。  实际上,不仅是南平樟湖,福建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崇蛇的文化,大到将蛇供奉起来
期刊
“要不是你,我这笔钱真没了!张老师,谢谢你。”2013年5月8日,陈女士从张荣手里接过最后一笔2000元欠款,感慨不已。这个对于张荣来说再熟悉不过的还债场景,已上演了16年,这天是最后一次。  “终于还完了,”张荣笑着说,“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轻松多了,从此晚上都能睡个安稳觉了!”没有人知道他笑里的苦与泪,替亡妻还债50多万元的16年长路,黑发熬白,皱纹渐长,终于守住了一个承诺。  亡妻欠巨
期刊
福建是难舍的情怀  和《红楼梦》中端庄甚至刻板的“王夫人”不同,戏外的周贤珍,据她自己称有着“不安分基因”。周贤珍的“不安分”既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也有后天经历的催生。“出生时就给母亲带来产后大出血的‘灾难’。”周贤珍回忆道,后来居无定所的漂泊也给她的性格添加了几分“不安分”的元素。  周贤珍出生于1932年,当时局势动荡,抗日战争爆发后,她随家人四处辗转,后来一路南下抵达福建。  对那段在福建度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