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故里 人文太谷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TR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襟榆社而带祁县,依清徐而傍榆次,平面轮廓呈鸽子展翅状。境内雪峰孤矗,凤山嵯峨,白塔托云,鼓楼迎霞,山川灵秀,美如画卷。
  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境内乌马河流域有了人类定居。考古发现有白燕遗址、大白园遗址、岗上遗址、郭里遗址、沙子地遗址等多处文化遗存。唐虞时代,太谷县称奥壤。商代后期称箕国。境内有箕城(今太谷县城东30里白燕村、王村一带),为商纣王时太师箕子的封地,故太谷旧有“箕子故里”之称。春秋时期,属晋国领地。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食邑,始有阳邑之称。西汉时,始称阳邑县。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年),改为繁穰县。晋时,复称阳邑。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县治由阳邑迁至白塔村。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阳邑县改名太谷县。五代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宋代后,隶属太原府、晋州、太原路、冀宁路。明清两代均隶属太原府。民国后,直属山西省管辖。
  太谷历史上是个典型的农业区,因此,太谷古尚节义、俗尚勤俭、力田务本,咸善谋生。后来,太谷商人驰骋大江南北贸易,使得太谷县成为“商贾辐辏、甲于晋阳”、“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的第一富庶之区,创造了“旱码头”、“中国的华尔街”的奇迹。近代,太谷文人荟萃,武星云集。
  以商定邦的太谷县
  太谷地处太行山脉的谷口,山西省会太原的正南。同蒲铁路未通之前,是晋南和晋东南北上太原和北京的合道之地、必经之所。从太行山的子洪口一出,第一座县城便是太谷。当然也是在翻越太行山后,继续北上的第一个县级驿站。处在这样一个南来北往,通京赴陕的通衢要径,因此历史上太谷县的经济都比较发达。
  前636年,重耳复国后,在晋国推行了“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隶属晋国的阳地经济也得到了发展。7年后,晋襄公封阳地为处父食邑,太谷有了最早的行政管辖记载。此后阳邑又隶祁奚的食邑祁地,从出土的“祁布”看,当时的“祁”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前514年,祁在“大夫座大,分割自强”中,被分为七地,阳邑与榆次一起封给了知涂吾。
  王莽篡汉后的天凤元年,王莽下令“更名阳邑县曰“繁穰”。“繁”有“多”、“盛”之意。“穰”有“丰收”、“繁盛”之意,两词叠加显然是寓意农业大丰收,这也就是说当时太谷的农业经济比较繁荣。
  五代时期,太谷的商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这时期出了个著名的女商人——杨氏。民国本《太谷县志》五卷外编记载:“李嗣昭妻杨氏善蓄财,平生居积、行贩至百万。”
  宋代重归一统后,中国迎来了经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以汴京为中心的中原文明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处于中原核心区域的太谷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北宋后期,太谷所在的北方地区成为金的国土,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元代,从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中描写的情况:“离开了大因府(今太原),向西走七日,那里有许多城市和要塞,制造业和商业十分发达,是一个美丽的区域,这里的商人从全国各地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穿过这个区域后,到达了一个很重要的大城市,名叫平阳府(今临汾、运城一带)。”可以得知,太谷是晋中盆地的繁荣之地,亦是商人获利的地方。
  经过了元末大乱后,到明初,明政府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休养民生,消除北部边患的困扰,实施“开中法”,极大地调动起了紧临边境的山西各地商人的积极性。太谷县的经济开始逐渐复苏,邑人经商活动相当普遍。明景泰初年,太谷人房氏,往北京贩运煤炭10大船,值银2.8万两。由于煤炭运去时,正值蒙古也先部围困京师撤离不久,煤炭奇缺,十分抢手,因此房氏净获利白银10万余两,利润超过成本的两倍还多。嘉靖、隆庆年间,受北方蒙古俺达汗侵扰,太谷的商业贸易多以大江南北为主。“封贡通市”开始后,太谷商人抓住机遇,纷纷外出贸易。例如,天启年间,仅阳邑一个村,就有百余村民在保安州做生意。万历年间,范村人氏范朝尹往河南、安徽贩运棉花获取厚利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量地方史料和民间家谱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太谷县出现了沟子村贠家、北洸村曹家、城内白家、孙家等著名的商业大户,初步形成了山西商业繁盛之区,太谷商帮已经悄然崛起,加入了晋商的行列。
  进入清代后,太谷县商业贸易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太谷商人纵横捭阖,经营范围“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盈利之巨“起家至数十万者,尤为谷人之特色”;兴盛之状“百货所极,列为市廛,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太谷标”使得太谷县成为山西乃至于全国的金融和货运中心,谷帮票号与平帮、祁帮票号共同撑起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广帮药商垄断北部中国的中药进出口贸易,太谷县成为享誉全国的旱码头。直到民国初年,太谷商帮都在晋商中独领风骚,一度执全国商业、金融业之牛耳,充当着全国商品经济的领头人,在中国商业史、金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形意拳文化
  古志称太谷民风强悍,实则是地近边关,历史上常遭受北部少数民族抢掠,民间习武气氛深厚所致,如长拳、洪拳、二郎拳、八卦掌等在太谷多有流传。
  形意拳则是清代中期由于商业而发展兴盛起来的,由心意拳衍化而来。心意拳,古谱又称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关于心意拳的创立有多种说法,当代研究者多采信姬际可创立说。姬际可,明末清初蒲东诸冯里(今山西省永济市张营乡尊村)人,传拳于秋浦人曹继武,曹又传拳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下令禁武后,戴氏奉师命返回故里,潜心研习,但密不外传。嘉庆、道光时期,其子戴文雄(小字二闾)已成为蜚声武林的心意拳大师。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隶深州人李老农变卖家产,慕名到祁县求艺,种菜、送菜三年,风雨无阻,不取分文,终于感动戴二闾,如愿学得心意拳,成为闻名遐迩的心意名师。
  出师后,李老农被太谷富商孟綍如聘为护院拳师。出身富商之家的孟綍如酷爱拳术,介绍他的马车夫车毅斋(车二)拜李老农为师学习心意拳。此后,李老农带着车毅斋先后在曹家、孟家、武家保镖护院,师徒二人辗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兼收并蓄间,车毅斋也成长为一代拳师。闲暇时,痴迷于拳术的师徒二人就结合实战经验,借鉴长拳、洪拳、太极拳、二郎拳、八卦掌、少林拳等拳理,取形于龙、虎、猴、马、熊、鼍、鸡、鹞、燕、蛇、鲐、鹰等十二种动物攻击时的姿势形态,对心意拳进行了彻底改革,加强了技击功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拳种——形意拳。取其形,练其意,达到了“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和内意相统一。之后,形意拳又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拳理拳法、拳械内涵、技击方法等理论技术体系。“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出拳似掌,着人成拳,拳不空回”成为形意拳的一大特色。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日本剑道七段高手坂山太郎在天津设下擂台打擂,口出狂言,大肆侮辱中国人。 55岁的车毅斋挺身而出,剑败坂山太郎,名震天下,清政府特授予其“花翎五品军功”。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直隶大兴人宋世荣、宋世德兄弟与车毅斋、贺永恒、榆次人李广亨“五星聚太谷”,切磋拳理,取长补短,形意拳的拳法功理更趋完善。李老农回归直隶深州后传授的弟子郭云深先后两次到太谷与同门交流拳艺,使晋冀两地形意拳得到同时发展完善。清末,形意拳门名人辈出,形意拳术在太谷广为传播并延及周边地区。
  民国年间,形意拳成为太谷县学校体育课的规定课程,许多形意拳宗师出任学校国术教师,有力地推动了形意拳发展壮大。解放后,太谷民间成立太谷形意拳研究会,举办全国形意拳邀请赛,搜集整理和研究形意拳拳谱、拳理,培养新人,传承传统拳法、弘扬中华武术精神。2011年,形意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中,太谷县形成车氏形意拳、宋氏形意拳、布氏形意拳三个流派,拳法各有千秋,不相伯仲。后来成立了车氏形意拳学校、侯城形意拳文武学校两个专门武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的形意拳弟子达2万余人。
  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看秧歌》从1990年成功登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后,便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走进全国观众心里。
  太谷秧歌又称祁太秧歌、晋中秧歌,发源于太谷县民间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秧歌小调。
  经过宋元时期的几次民族大融合,太谷民歌小调融化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胡茄十八排,形成了且歌且舞的“闹秧歌”。
  明朝后,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南方的竹马、花鼓戏,北方的旱船、踢球等民间小戏相继传入太谷,与“闹秧歌”结合,形成了以舞蹈为主的过街秧歌和以说唱为主加进了简单故事情节的“地秧歌”。
  清代中叶,“地秧歌”登上了舞台,成为演唱生活小戏的秧歌剧。
  道光年间,太谷出现专业的秧歌班社——德胜社。
  光绪后,太谷秧歌班社以风搅雪班、双梨园、荣盛园(即著名的“七月班”)、象乐社最为有名。同时,太谷秧歌农余班社——“窝儿班”蓬勃兴起。每年正月,各村的窝儿班在本村“大闹三官”之后,就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交社社”活动,范围波及祁县、榆次、文水、交城、清源(1952年,清源县和徐沟县合并为清徐县)、寿阳等地。其间,以晋剧武生表演为主的太谷秧歌的姐妹花——武秧歌产生了,并迅速在太谷县南山一带村庄兴起。
  民国后,传播活动更趋活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太谷秧歌曲调被改编成多部脍炙人口的歌剧和歌曲唱响全国。
  1952年11月,榆次专署文教局成立秧歌研改社,对太谷秧歌进行研改,祁太秧歌之名出现。
  改革开放后,太谷秧歌进入繁荣发展期,太谷秧歌业余剧团遍布太谷县,演出活动频繁。全县300余个自然村,有200个组织起秧歌班社和票社,可谓村村唱秧歌,成了老百姓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1990年,太谷秧歌走进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2010年12月,作曲家王西麟创作的太谷秧歌交响乐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进行了演出。至此,太谷秧歌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融合、升华,最终登上中国最高雅的舞台,完成了从俚俗到高雅的华丽转身。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太谷秧歌剧名多达388个,曲调多达400余种,唱词以太谷方言押韵。太谷秧歌是以唱为主,集音乐、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一剧一曲,或一剧多曲,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唱词多为排比句式,生动诙谐;动作活泼多样,表演质朴、简约、粗犷,剧情简单,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多反映太谷及周边各县农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及商人家庭生活和小商小贩的行商活动,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是研究晋商和地方民俗不可缺少的历史素材。
  建筑文化
  五个世纪的商业经营,造就了“金太谷”之名,虽历经战乱,钱财散尽,但还是为后代留下了布满城乡的高楼深宅和店铺林立的太谷古城。
  太谷古城平面为正方形,城外有护城河,城门筑瓮城,城内整体布局为四街、八井、七十二巷,店铺、民居、县衙、鼓楼、庙宇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主街以鼓楼为中心呈丁字形,西向的是西大街,南向的是南大街,东向的是东大街,其它街巷呈丰字形、丁字形、十字形纵横交错。 店铺建筑不仅开阔、适用,而且不失华丽、雄伟,院套院、院连院,大都占据二条街,正门开在大街,后门则开在后街或旁街,前院为店铺,中院为库房、客厅、宿舍、厨房,后院为作坊,后门多用于运进原料,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店铺门脸式样有“出堂式大门店面”、“重楼式店面”、“棚栏式店面”等多种形式,门脸均有出檐建筑,一排排店铺出檐前的红色廊柱分外壮观。
  民居建筑多为封闭式四合院形制,集中了南北民居建筑特点,雄浑中带着细腻、纤巧,精工细雕中带着粗犷、大气,集传统伦理、地方民俗于一体。其中建筑装饰艺术更是璨如星辰,精美异常。诚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每一处都是中国古典建筑学中叹为观止的一流构建”。
  民居建筑以北洸村的曹氏三多堂宅院保存最为完整。三多堂宅院整体分为花园和住宅区两部分。住宅区由一条横贯住宅东西的甬道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为外宅,北为内宅。外宅为东西排列的五座各自独立的封闭型一进院,依次为戏台院、西门院、东门院、帐房院、厨房院。东门院、西门院为三多堂的正门,东西排列为人行门、进车门。内宅为并列的三座内五外五隔过厅式的穿堂大院,均由南倒座楼、里外院、过厅、北主楼组成。庭院十分宽敞。厅堂采用五间九架、五间八架的结构形式,卷棚顶,斗拱飞檐,檐下施以彩绘,堂下斜砖漫地,呈龟脊花纹。主楼均为五开间,三座大院的主楼连在一起,长66米,宽8米,高17米。主楼建在高台之上,楼体墙壁有1.5米高的石条缠腰,呈宝塔式结构,底层墙厚达1.6米,二层墙厚1.4米,三层墙厚1.2米,既有效地减缓了墙体的自身重量,又具有很强的抗震保暖功效。   此外,民居建筑还特别讲究休闲风格,大户人家的大院常附设花园,小户人家就在院中或墙角做假山、鱼池造型以怡情。如孔祥熙宅院的陶然亭、砖舫;太谷中学(原孙家大院)的假山造型、回廊等,颇具园林特色。
  历史名人
  中国文化第一子——箕子。箕子(约前1173—前1080),名胥余,商朝贵族,商纣王远房族叔。商王武丁时,封阳地(大部分在太谷县境内)给儿子子箕做封地,箕城即建在今太谷县白燕、王村一带。纣王即位后,官居太师之位。与比干、微子同受朝野敬重,史称“三贤元良”。
  箕子对商纣王的昏庸无道十分不满,曾苦心规劝,不被采纳,反遭监禁。直到周武王伐纣成功,商纣王自焚后才获释,周文王很尊重他,曾向他请教治国方略,箕子以洪范五行的思想回答。周王想重用他,他以商臣婉言拒绝,后被周王封到高丽(今朝鲜半岛)为王。箕子治理朝鲜半岛很有政绩,受到人民尊敬,被视为立国始祖。
  箕子是个哲学家,在国内学术界有“中国文化第一子”的美誉。他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尚书》、《周易》这类文化经典中。
  “华北第一”的书法家——赵昌燮。赵昌燮(1877—1945),民国藏书家、书画家。字铁山,又字惕山、铁珊,号汉痴,别号絅斋。40岁后更名諐,字省斋,又署旧铁、错铁,晚年号柴翁、孑然、汉持道人、心隐庵主人。出生于太谷县田家后一户隐儒从商的书香世家。
  赵昌燮自幼受名师传授,通经史子集,酷爱金石书画。清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清廷最后一次生员考试,选拔贡。供职吏部,一年后辞归故里,致力精研书画,临习诸家兼教子侄辈课读,与兄弟师友辩论经史疑义,考究金石文字。初期致力碑学,晚年又深研帖学。书法由唐上溯汉魏六朝,凡名家碑版,无不求索临池,篆隶行楷,四体皆精,成为继山西省傅青主、张石舟、杨秋湄之后独树一帜的书法名家,有华北第一笔、山西一支笔之称。著有《冧斋诗文集》《读书杂钞》《心隐庵录字学》等。1926年书写的挽孙中山先生长联,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书法展览会上展出,被评为“华北第一”。康有为称赞:“大江以北,无出其右。”
  赵昌燮人品高尚,刚毅内敛,尤重民族气节。日军攻陷太谷县时,炸毁赵家静丰德棉布庄,他诈死以避开日伪要其任商会会长之职。消息传到西安,社会各界召开了“赵铁山、张鹤峰、陈芷庄三先生殉国纪念会”,蒋介石、冯玉祥等敬送花圈。此后,先生一直隐居静丰德后院一间破屋中,每日写书作画,足不出户。日军投降前夕病卒。病重嘱家人:不厚葬,不立碑石,不留坟丘。日军投降后,赵家才卜告亲友,安葬先生。好友武尧卿一副挽联概括了先生的一生:
  显身易,隐身难;就死易,全名难。
  当年之不死而死,正今日之死而不死。岂仅仅以书法传哉!
  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程家庄村人。祖为官宦,父辈时家道中落。孔祥熙幼年家贫如洗,因父母加入教会而得到基督教公理会资助进入义学,后又进入通州潞河书院学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因协助文阿德办理太谷教案有功,被华北公理会保送到美国留学,获欧柏林大学和耶鲁大学硕士学位。
  在欧柏林大学中国同学会资助下,孔祥熙于1907年在太谷创办起铭贤学堂,自任校长,经管校务达10年之久。孔提倡“学以事人”的办学宗旨,推崇孔孟之道和基督教义,重视西方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
  孔祥熙虽有半生从事政治、经济(执掌民国时期财政大权10年之久,期间改革财政制度,力主推行法币政策,奠定了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基础)。但他对教育的重视却是终身的。他重视中学教育,认为中学教育是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改革中国教育落后现状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大胆突破中国几千年来“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樊篱,实行男女合校;完全摒弃了以四书五经、子史作文为主的单一的教育内容,广泛开展自然学科的研究与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社会实践;使沿袭了几千年的关门教育回归现实,回归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革命运动等超越了阶级局限、思想局限,确立了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方式。
  另外,孔祥熙还开创性地发展了基督教义,借鉴其精华丰富其教育思想,变服务上帝为服务国家。所有这些在现在看来耳熟能详的思想,在当时的确象一道闪电一样,划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教育的帷幕,承前启后,开创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
  地方名产
  太谷饼。“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咯莹莹……”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第一句夸的便有太谷饼。
  在晋商鼎盛时期的清代,太谷富商大户们对吃非常讲究,仅面饼就有60多种,分成烙饼、蒸饼、烤饼、扣饼四大系,另外还有20多种月饼。吃法上也颇为讲究,各家店铺的饼又各有特色,而能从那么多的饼中脱颖而出,被以一县之名命名的也只有太谷饼一种。
  太谷饼,原名油甘饼,通俗地讲就是甜饼子,本为百姓的寻常之食,它的出名与晋商大有关系。
  清代的太谷正是晋商鼎盛时期,富商巨贾遍及城乡。在县城西不远的沟子村,有位巨商之家贠家,贠家的老太太喜欢吃饼子,村里天和居掌柜吴某就专门给老太太做饼子。为满足贠家老太太的需求,吴某常常在饼子上开动脑筋,今天做点脆饼子送过去,明天再做点软饼子送过去,老太太牙口不好,所以喜欢酥软、不腻不粘、香甜可口的饼子。于是,吴某就反复琢磨,从添加的佐料到制作的工艺,多次改进试做,终于制作出了色泽金红,酥软香甜,不腻不粘,久存不坏的饼子,并取名油甘饼。从此,油甘饼就在太谷流传开来。此后太谷商人把它带到了全国各地,因此得名太谷饼。
  随着时代的发展,太谷饼也迎来了新的生命,在恪守传统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加进了现代化的各种检测工艺和包装工艺。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龟龄集。龟龄集是滋补强壮复方中成药,采用珍贵药材和特有的传统升炼工艺炼制而成,具有增进新陈代谢,调整各部机能,加强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功效。特别对年老虚弱的人疗效更好。   龟龄集产生于460余年前的明嘉靖年间的宫廷,道士邵元节将宋代道士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中的老君益寿散增删后,改名为龟龄延寿丹献给嘉靖皇帝,因颇具疗效,而被钦定为御用圣药。
  关于龟龄集怎么到的太谷,民间有多种传说,均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龟龄集确实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龟龄集由人参、鹿茸、杜仲、锁阳、雀脑、蚕蛾、蜻蜓、生地、砂仁、丁香、地骨皮等28味名贵中药组成,选料严格,炮制方法独特。药材配制方法均需按三才、五行、九宫、八卦、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进行;九十九道制作工序以类似于炼丹的炉鼎技术为主,颇为讲究;制作的日期需合天干、地支以及周天度数。制作时需要“得天地之灵气”,“感日月之精华”。由于药材配伍精妙,药材地道,综合炮制后,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补益阳阴、补脑益髓的疗效,对延长寿命有一定的作用,被捧为“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在清末就走出国门,行销海外。1915年“远”字牌龟龄集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优质奖。1916年后又陆续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三等奖、山西实业展览会头等奖、西湖展览会二等奖,成为太谷县当之无愧的名优特产,并在太谷县天女散花般发展开来,以至于在山西官场留下了“太谷缺,肥又肥,十家买卖九家龟”的民谚。
  解放后,龟龄集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一级保密处方。如今,龟龄集的制作进入了现代化的制作流程,被相继开发成保健酒、中成药胶囊等系列产品。2008年,龟龄集的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定坤丹。定坤丹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乾隆皇帝集中全国名医为皇宫嫔妃们研制的中医妇科良药。后由营缮司郎中孙廷夔为医治母病秘密带回太谷。从此,定坤丹花落太谷,成为太谷县著名名优特产。
  定坤丹用人参、鹿茸、红花、熟地黄、当归、三七、鹿角霜、阿胶、五灵脂、砂仁等20多味中药材组成,以蜜、酒、醋、奶、童便等辅料泡制后炼为蜜丸。定坤丹药材配伍精妙,作用独特,其中人参和五灵脂两药药效相克,为中医所忌,俗语说“人参最怕五灵脂”。而把五灵脂用陈醋炮制后,再与人参相配,巧妙地使其从相克转为相互促进,增进了疗效。定坤丹具有补阴虚,益元气,补益气血,调整经期作用,对妇女气血两亏引起的衰弱和血崩、血漏等症具有显著疗效。
  史料记载,洪秀全攻克南京后,曾命令部将孙某(佚名)在占领山西后,保护制造龟龄集、定坤丹的药店,并将其成员和设备,全部迁移南京,以成立太平天国太医院。200多年来,定坤丹畅销全国,行销海外。2011年,定坤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他文献
三国时期,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打下的基业,据有江东,建立吴国,史称“东吴”,孙权就是吴国的开国皇帝。这样一来,孙权就成了当时吴国最高层的领导人。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孙权这个人的性格中有着好几个重大的缺点,这些缺点对于吴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首先,孙权是一个遇到事情犹豫不决的人。当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彻底打败袁绍之后,曹操派遣使臣前往江东去见孙权,命令孙权送自己的儿
期刊
1901年9月7日,英、美、法、德、日、俄、奥、意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中国国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从此中国背负起4.5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赔款分39年付清,按年息4厘,共本息9.8亿两。美国作为当时的受益国,获得赔款3293.9万余两(折合美金约2444.1万),但当时美国的实际“损失”只有1365.5万美元。对此美国进行了两次退款。  究竟美国的退款善举是一种自
期刊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情人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在公元270年的古罗马,暴君克劳多斯(Claudius)当政时,连年征战,大量征兵,丈夫离开了妻子,青年离开了恋人,整个罗马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克劳多斯对這种相思的情绪大为恼火,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导致民怨沸腾。  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瓦沦丁(Valent
期刊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员修学进爵途径之必经之地,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唐玄宗开元六年(728年)设“丽正修书院”,乃我国书院之起点。到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宋代有庐山“白鹿洞”、尤盛(嵩阳)“石鼓”、湖南“岳麓”等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有书院,明、清书院盛行。  从北宋王安石时代开始设“庙学”,即在“孔庙”中设的学校。一般县城皆有庙学,但大都在“庙学”中祭祀有孔子。  一、从“望
期刊
唐朝规定,官员70岁致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这个条件可以说是很宽松的。按照孔子的说法,70岁已经进入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在唐朝的时候,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估计不是很多,否则杜甫也不至于要说:“人生70古来稀。”  但不是所有的官员到了年龄都愿意退休。既然不愿退,自然会和组织上讲条件。为公,继续革命给咱们大唐这座宏伟的建筑添砖加瓦;为私,切身利益得以保存,还可以为子孙后代谋取一些福利。  武则天时
期刊
一、沦陷区和阎管区的恶劣环境  十二月事变之后,在山西大体形成了五种地区:一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是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二是日军占领的沦陷区,主要是同蒲铁路、正太铁路、白晋铁路及主要公路等交通要道和这些交通要道上的若干大中城市;三是根据地和沦陷区之间敌我双方势力都可以深入的游击区,主要是同蒲铁路北段以及大同、太原与晋东北、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接壤的地区,同蒲铁路南段以及榆次、平遥
期刊
春节将至,随着手机短信、网上拜年与电话贺年成为时尚,新年贺卡这一遥表祝愿、传递思念的传统拜年方式似乎已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正因它逐年减少,小小贺年卡渐成藏家新宠。  一、小名片化解拜年重负  贺年,按古义解释,就是庆丰收。我国古时是农业社会,一进腊八,就是进入年节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拜年了。  朝岁之礼,到了明清,已形成一套繁文缛节。从皇帝到大臣,为参加新年大典,从半夜起一直忙到
期刊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如孔子所言,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对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领导者如何执政,不仅直接影响到执政效果,也引导着社会整体风气,关乎立国安民大局。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官德,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在历朝历代的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中,保留着大量相关论述。古人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对今天亦有参考价值,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有益启示。
期刊
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近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结果,“左右不知所对”。  其实,赵匡胤的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  五代十国,兵祸連绵,当皇帝是个高危职业。藩镇节度使在外拥有重兵,一些宿将在中央典领禁军,对于手掌兵权的这些人来讲,过把皇帝瘾是潮流所向。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检使这一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当然越发明白兵权的重要性。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
期刊
迨至七七事变,日军占据华北,把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山西雁北13县,划为“蒙疆地区”。各地成立伪自治政府,并在张家口成立伪蒙疆政府统辖这一地区,利用汉奸德王为主席,汉奸蒙人李守信为副主席。它的组织机构一应俱全,简直和一个国家一样,如大同商人马永魁任伪蒙疆政府财政部部长即其一例。当时他们在大同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由汉奸夏恭(大同人,清举人)任委员长,由日本最高顾问前岛主持政权。内设各厅,设日人顾问若干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