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知—行—知”知行统一的学习观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cl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是一个获取知识和习得能力的过程,但不能简单地强调“先知后行”或者“先行后知”,必须重视知行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四步阅读法”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为例证,主张良好的学习应该是“知—行—知”的知行统一过程。“知—行—知”知行统一的学习观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习得并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知;行;学习论
  关于学习论,在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中均有相关阐述,而针对“知”与“行”的关系而言,有倡导“先知后行”的,也有倡导“先行后知”的,但都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笔者根据辩证法观点,主张良好的学习应该是“知—行—知”的知行统一过程。
  一、“知—行—知”知行统一观点的提出
  中国古代曾提出“知行”学习论,无非就是强调先有知识积累,然后付诸实践。这种观点是有偏差的,但在孔子后的儒家后学中却有不少人持这一观点。这也正是经常被抨击的中国传统教学的弊端。它最大的不足在于只重视知识的吸纳,而忽略了能力的习得。“先知后行”的过分倡导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西方曾提出“行知”学习论,当代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持这一观点,指出“实践出真知”的重要,即要重视能力习得的过程。但从学习的本质来看,就存在一个关键问题:人类文化长河中形成的知识千千万万,信息时代更以“知识大爆炸”来形容知识量的翻新和增长速度之快。如若人们认为事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建构知识体系,那效率将会很低,怕是人到白头仍感胸中墨水浅薄,对适应社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显然过分倡导“先行后知”也是弊端重重。
  综上所述,光是“知行”不行,不利于能力的习得;光是“行知”也不行,不符合人类文化飞速发展的现实。因此,笔者提出“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也就是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习得并重。
  二、再回到古代中国的学习论去引证
  “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并非笔者发明,也非新时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其实,只要抛弃西方教育心理学中的冒进思想,抛开儒家后学中的保守思想,追本溯源,就可从充满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应大部分为孔子本源思想)等典学中发现。
  (一)“性习论”
  性习论主张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后天的学习。这说明只要人参与一定形式的学习过程,他(她)就能从中(教材)逐步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品德。
  (二)“学知论”
  孔子强调“学而知之”。他本人也是这方面的典范。这说明品德是习得的,能力也是习得的。
  (三)“知行论”
  “知”是知识,“行”是实践。一些儒家后学错误地认为“知”为首,而把知识的获得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清代的私塾,只强调古代诗文的熟记积累,不求甚解,以致误人子弟。而实质,孔子更强调“行”。
  (四)“阶段论”
  孔子把学习阶段的思想归纳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这个论述更为科学,与“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一脉相承。
  三、从教学过程实例引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传统学科教学强调“先知后行”,“填鸭式”、“灌水式”就是走向一个极端的产物。这里就不以传统学科做例证,而选用21世纪初国家新课程改革所创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印证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学习过程的课程,是能力习得的课程。该课程的活动主题设置源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及新发现的问题,通过方法指导及实践活动习得能力,从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
  如学校要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已知晓雷锋精神为无私奉献和“钉子”学习精神,但不太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那么,适时根据学生诉求开发“学雷锋活动”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参与实践,最后展示收获成果。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相关的能力。
  (二)“四步阅读法”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四步阅读法”的内容是:
  1. 明确任务,找关键词。(先不急于看文本,而是直接看要解决什么问题,划出问题中的关键词)
  2. 阅读文本,提取信息。(带着刚才所了解的问题去读文本,发现与回答问题有关联的地方划一划)
  3. 思维导图,筛选信息。(把上一步划的信息概括一下,然后列在白纸上,标出关系图;再斟酌学习任务——问题,把图中关联不大的信息删去)
  4. 组织语言,合理作答。(根据最后的思维导图,组织流畅合理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四步阅读法”也恰如其分地印证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知(了解学习任务)——行(阅读文本、提取信息)——知(筛选信息、建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
  (三)社团活动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很多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都是定期集中培训,不断强化训练,以达到能力的提高。但假若社团成员缺乏这个集中的时间,如何保障社团的活动效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找到了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仍旧是“知—行—知”。
  1. 知:定期发放一些本社团活动相关的知识点给团员们自学、感悟。为避免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一步是最为重要的。
  2. 行:组织团员们参与大量的校内外相关比赛、宣传等实践活动,以参与实战代替培训。各位团员在活动期间,就算不能在校内进行集中,也会在社团干部有计划组织下通过QQ群等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进行交流,一些积极的成员还会自发开展小组式的研学探讨,互相促进。
  3. 知:积极参与各项赛事的团员很自然会留意各期的获奖(或发表)公告,会看看自己有没有获奖、获得奖励的等级。得奖(入选)的学生自然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大大鼓舞其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没得奖(入选)的学生,也会看看别人的优秀作品,读读专家的评语,从而找到差距,再接再厉。同时,老师也可适时进行点撥,这也是“研学后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论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进行理想信念德育教育的渗透。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文章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拓展语文素材、借助多媒体四个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使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和支撑学生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理想信念;德
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心中有梦”。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做到“心中有梦”,是因为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实的人生,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快乐的人生。  幸福的阅读者,应该是水边,读水。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但最柔弱的水滴常常能穿透最坚硬的顽石。读懂了水,你还有什么不能穿透呢?  幸福的阅读者,应该是风中,读风。风是山的呼吸,海的呼吸,田野的呼吸,城市的呼吸,大自然的呼吸,地球的呼吸。读懂了风,你就触摸到了大地的
摘要:当前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各学校实施“停课不停学”的学习方案,教学方式也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微课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主题鲜明、指向性強的独特优势,让广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对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实施进行了相关探讨,以期实现学生线上学习质量的最大化,为以后教师进行线上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疫情 ”;微课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不断地弘扬优秀精神、助力学生树立理想、健全学生人格,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优质的教学环境、语文教材内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立德树人教育,还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以强化家庭指导地位,以及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教育大会中明确指出:“需要将立德树人教育贯穿在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一直为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习作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学生害怕写作。文章主要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学策略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
【摘 要】园林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典型化的工作项目为载体,根据学生能力与需求,模拟企业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从做中学,掌握专业技能,解决工作需求。这种特色有效教学的开发,主要为教学项目的探究设计,令典型工作领域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同时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和工作项目,使之充分参与到学习训练中。本文主要提出了针对园林设计课
【摘 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必将对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也概莫能外。面对新时代,如何把握学校学生德育现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极为迫切和需要了。提升德育实效,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重视学科德育;建立发展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正确的价值观;学科
摘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实施德育渗透,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同时也要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德育渗透;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指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
摘要:情感会直接影响做事的效果及结果。良好的情绪可以让人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做事;反之,消极的情绪会使原本可以顺利完成的事情“反胜为败”。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得以保持愉悦的心境进行学习,学习起来更加投入、主动,教师也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氛围;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通过
摘要:新课标把劳动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师应该牢牢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采用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将劳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文章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四方面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利用劳动素材,渗透“以劳树德”教育;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渗透“以劳促能”教育;运用教材资源,渗透“以劳促思”教育;挖掘数学文化,渗透“以劳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