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是一个获取知识和习得能力的过程,但不能简单地强调“先知后行”或者“先行后知”,必须重视知行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四步阅读法”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为例证,主张良好的学习应该是“知—行—知”的知行统一过程。“知—行—知”知行统一的学习观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习得并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知;行;学习论
关于学习论,在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中均有相关阐述,而针对“知”与“行”的关系而言,有倡导“先知后行”的,也有倡导“先行后知”的,但都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笔者根据辩证法观点,主张良好的学习应该是“知—行—知”的知行统一过程。
一、“知—行—知”知行统一观点的提出
中国古代曾提出“知行”学习论,无非就是强调先有知识积累,然后付诸实践。这种观点是有偏差的,但在孔子后的儒家后学中却有不少人持这一观点。这也正是经常被抨击的中国传统教学的弊端。它最大的不足在于只重视知识的吸纳,而忽略了能力的习得。“先知后行”的过分倡导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西方曾提出“行知”学习论,当代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持这一观点,指出“实践出真知”的重要,即要重视能力习得的过程。但从学习的本质来看,就存在一个关键问题:人类文化长河中形成的知识千千万万,信息时代更以“知识大爆炸”来形容知识量的翻新和增长速度之快。如若人们认为事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建构知识体系,那效率将会很低,怕是人到白头仍感胸中墨水浅薄,对适应社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显然过分倡导“先行后知”也是弊端重重。
综上所述,光是“知行”不行,不利于能力的习得;光是“行知”也不行,不符合人类文化飞速发展的现实。因此,笔者提出“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也就是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习得并重。
二、再回到古代中国的学习论去引证
“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并非笔者发明,也非新时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其实,只要抛弃西方教育心理学中的冒进思想,抛开儒家后学中的保守思想,追本溯源,就可从充满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应大部分为孔子本源思想)等典学中发现。
(一)“性习论”
性习论主张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后天的学习。这说明只要人参与一定形式的学习过程,他(她)就能从中(教材)逐步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品德。
(二)“学知论”
孔子强调“学而知之”。他本人也是这方面的典范。这说明品德是习得的,能力也是习得的。
(三)“知行论”
“知”是知识,“行”是实践。一些儒家后学错误地认为“知”为首,而把知识的获得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清代的私塾,只强调古代诗文的熟记积累,不求甚解,以致误人子弟。而实质,孔子更强调“行”。
(四)“阶段论”
孔子把学习阶段的思想归纳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这个论述更为科学,与“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一脉相承。
三、从教学过程实例引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传统学科教学强调“先知后行”,“填鸭式”、“灌水式”就是走向一个极端的产物。这里就不以传统学科做例证,而选用21世纪初国家新课程改革所创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印证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学习过程的课程,是能力习得的课程。该课程的活动主题设置源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及新发现的问题,通过方法指导及实践活动习得能力,从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
如学校要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已知晓雷锋精神为无私奉献和“钉子”学习精神,但不太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那么,适时根据学生诉求开发“学雷锋活动”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参与实践,最后展示收获成果。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相关的能力。
(二)“四步阅读法”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四步阅读法”的内容是:
1. 明确任务,找关键词。(先不急于看文本,而是直接看要解决什么问题,划出问题中的关键词)
2. 阅读文本,提取信息。(带着刚才所了解的问题去读文本,发现与回答问题有关联的地方划一划)
3. 思维导图,筛选信息。(把上一步划的信息概括一下,然后列在白纸上,标出关系图;再斟酌学习任务——问题,把图中关联不大的信息删去)
4. 组织语言,合理作答。(根据最后的思维导图,组织流畅合理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四步阅读法”也恰如其分地印证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知(了解学习任务)——行(阅读文本、提取信息)——知(筛选信息、建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
(三)社团活动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很多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都是定期集中培训,不断强化训练,以达到能力的提高。但假若社团成员缺乏这个集中的时间,如何保障社团的活动效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找到了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仍旧是“知—行—知”。
1. 知:定期发放一些本社团活动相关的知识点给团员们自学、感悟。为避免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一步是最为重要的。
2. 行:组织团员们参与大量的校内外相关比赛、宣传等实践活动,以参与实战代替培训。各位团员在活动期间,就算不能在校内进行集中,也会在社团干部有计划组织下通过QQ群等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进行交流,一些积极的成员还会自发开展小组式的研学探讨,互相促进。
3. 知:积极参与各项赛事的团员很自然会留意各期的获奖(或发表)公告,会看看自己有没有获奖、获得奖励的等级。得奖(入选)的学生自然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大大鼓舞其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没得奖(入选)的学生,也会看看别人的优秀作品,读读专家的评语,从而找到差距,再接再厉。同时,老师也可适时进行点撥,这也是“研学后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论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知;行;学习论
关于学习论,在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中均有相关阐述,而针对“知”与“行”的关系而言,有倡导“先知后行”的,也有倡导“先行后知”的,但都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笔者根据辩证法观点,主张良好的学习应该是“知—行—知”的知行统一过程。
一、“知—行—知”知行统一观点的提出
中国古代曾提出“知行”学习论,无非就是强调先有知识积累,然后付诸实践。这种观点是有偏差的,但在孔子后的儒家后学中却有不少人持这一观点。这也正是经常被抨击的中国传统教学的弊端。它最大的不足在于只重视知识的吸纳,而忽略了能力的习得。“先知后行”的过分倡导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西方曾提出“行知”学习论,当代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持这一观点,指出“实践出真知”的重要,即要重视能力习得的过程。但从学习的本质来看,就存在一个关键问题:人类文化长河中形成的知识千千万万,信息时代更以“知识大爆炸”来形容知识量的翻新和增长速度之快。如若人们认为事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建构知识体系,那效率将会很低,怕是人到白头仍感胸中墨水浅薄,对适应社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显然过分倡导“先行后知”也是弊端重重。
综上所述,光是“知行”不行,不利于能力的习得;光是“行知”也不行,不符合人类文化飞速发展的现实。因此,笔者提出“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也就是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习得并重。
二、再回到古代中国的学习论去引证
“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并非笔者发明,也非新时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其实,只要抛弃西方教育心理学中的冒进思想,抛开儒家后学中的保守思想,追本溯源,就可从充满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应大部分为孔子本源思想)等典学中发现。
(一)“性习论”
性习论主张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后天的学习。这说明只要人参与一定形式的学习过程,他(她)就能从中(教材)逐步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品德。
(二)“学知论”
孔子强调“学而知之”。他本人也是这方面的典范。这说明品德是习得的,能力也是习得的。
(三)“知行论”
“知”是知识,“行”是实践。一些儒家后学错误地认为“知”为首,而把知识的获得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清代的私塾,只强调古代诗文的熟记积累,不求甚解,以致误人子弟。而实质,孔子更强调“行”。
(四)“阶段论”
孔子把学习阶段的思想归纳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这个论述更为科学,与“知—行—知”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观点一脉相承。
三、从教学过程实例引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传统学科教学强调“先知后行”,“填鸭式”、“灌水式”就是走向一个极端的产物。这里就不以传统学科做例证,而选用21世纪初国家新课程改革所创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印证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学习过程的课程,是能力习得的课程。该课程的活动主题设置源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及新发现的问题,通过方法指导及实践活动习得能力,从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
如学校要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已知晓雷锋精神为无私奉献和“钉子”学习精神,但不太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那么,适时根据学生诉求开发“学雷锋活动”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参与实践,最后展示收获成果。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相关的能力。
(二)“四步阅读法”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四步阅读法”的内容是:
1. 明确任务,找关键词。(先不急于看文本,而是直接看要解决什么问题,划出问题中的关键词)
2. 阅读文本,提取信息。(带着刚才所了解的问题去读文本,发现与回答问题有关联的地方划一划)
3. 思维导图,筛选信息。(把上一步划的信息概括一下,然后列在白纸上,标出关系图;再斟酌学习任务——问题,把图中关联不大的信息删去)
4. 组织语言,合理作答。(根据最后的思维导图,组织流畅合理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四步阅读法”也恰如其分地印证的知行统一学习过程:知(了解学习任务)——行(阅读文本、提取信息)——知(筛选信息、建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
(三)社团活动体现“知—行—知”的知行统一
很多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都是定期集中培训,不断强化训练,以达到能力的提高。但假若社团成员缺乏这个集中的时间,如何保障社团的活动效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找到了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仍旧是“知—行—知”。
1. 知:定期发放一些本社团活动相关的知识点给团员们自学、感悟。为避免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一步是最为重要的。
2. 行:组织团员们参与大量的校内外相关比赛、宣传等实践活动,以参与实战代替培训。各位团员在活动期间,就算不能在校内进行集中,也会在社团干部有计划组织下通过QQ群等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进行交流,一些积极的成员还会自发开展小组式的研学探讨,互相促进。
3. 知:积极参与各项赛事的团员很自然会留意各期的获奖(或发表)公告,会看看自己有没有获奖、获得奖励的等级。得奖(入选)的学生自然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大大鼓舞其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没得奖(入选)的学生,也会看看别人的优秀作品,读读专家的评语,从而找到差距,再接再厉。同时,老师也可适时进行点撥,这也是“研学后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论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