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如何颠覆传统农业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农业正在遭遇着互联网的冲击,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不但颠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手工劳作方式,也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可是对普通农民来说,大数据这个火爆的名词,像雾像雨又像风,实在看不懂。就让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来看看大数据究竟能够为农业做什么,如何颠覆了传统农业。
  大数据实现以销定产
  在农业大数据没有兴起之前,传统农业的最大弊端就是难以和市场及时对接,“供不应求”或者“菜贱伤农”的现象经常发生,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所以农民的种植只能根据经验。就算是种植技术不断升级,也只能提高生产效率,无法从宏观上改善脱节问题,难以调节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许多农民都感叹:不知道该种什么,一切都是凭感觉,每年种完小麦就只能种玉米,尽管知道这些粮食作物效益低,可是不种这个还能种啥呢?农民口中的不知道种什么,其实是更加需要政府和企业帮助农民去做决策,帮助引导“什么样的年份、在什么样的土质下,按照市场的需求、气候的变化,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才能获取收益的最大化”这一系列事情。
  而通过农业市场销量大数据的反馈,会更为清晰地了解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情况,及时调整农业布局,指导农民种植,避免传统农业的资源浪费,实现以销定产,保证生产和市场紧密相扣。
  以淘宝的农产品大数据平台为例,好的产品想卖出去,没有渠道,没有定价权,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搜集到大量消费者消费行为信息,用来指导农产品的销售。一方面,互联网是个海量数据平台,并能以最低代价组织大量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通过预售方法实现订单农业。另一方面,农场主把产品信息用最简单的方法传到分销库里,现有的80万农产品卖家根据信息确定进货,然后用统一的配送渠道进行产品配送。过去,农场主有产品却没有定价权,可是通过淘宝海量数据可以来指导他进行合理定价。规模化运作成功的话,未来也会改变流通模式,原先是种多少卖多少,以后市场倒过来指导生产,以销定产,卖多少种多少成为可能。
  大数据实现精准生产管理
  一是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手机服务系统”是基于近十年大范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形成的“大数据”,利用“大数据”与相关化肥生产企业合作推广配方肥。同时还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和新型经营主体科学施肥示范试点,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按配方生产化肥,让农民能够买到适合自己农田的“私人定制”化肥。通过全国各个省市土壤数据的收集,利用高科技设计出多个定制式肥料专利配方,让测土配肥真正进入到私田定制的阶段。农民在自己农田通过拨打手机测土配方施肥平台号码,系统就能通过自动完成手机定位、自动回复短信的方式,实现对农民的施肥指导。通过这一精准施肥系统,全国农场一年减少了几百万吨化肥的使用,避免了浪费和造成更大的污染。
  内蒙古利用大数据构建了“精准灌溉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保证农场不过度抽取地下水,防止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且通过病虫害预警系统,农场可以在局部爆发病虫害时及时反应,进行精准施药决策。在过去没有精准施药时,“农用飞机飞过去,哗哗哗,一路上几万亩农田就被施药了”。现在的精准施药可以区分田块来施药,避免过度施药、污染和浪费,也提高了食品安全。
  二是精准优化生产过程。日本宫崎县西南部的“都城”市已经开始利用云和大数据进行农业生产管理。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各种终端和应用收集和采集农产品的各项指标,将数据汇聚到云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富士通和新福青果合作进行卷心菜的生产改革。两家公司在农田里安装了内置摄像头的传感器。把每天的气温、湿度、雨量、农田的图像储存到云端。还向农民发放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让大家随时记录工作成果和现场注意到的问题,也都保存到云端。
  孟山都的精准农业技术公司提供监测工具,农民驾驶播种机在不同区域、不同土壤条件进行不同作物品种不同间距、深度播种,并实现差异化灌溉。气候公司分析气象、天气、降雨、地质、土壤数据等,预测未来的各种可能,农民根据预测选择相应措施,降低环境等影响。
  三是全程可追溯管理。利用大数据实现的全程可追溯系统从选育、种植开始,到采摘、筛选、品控再到物流、终端等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运营和管控。以国产佳沃蓝莓为例,只要掏出手机,打开一个扫描软件,对准一盒蓝莓包装盒上的二维码,佳沃全程可追溯系统的界面马上出现。这个界面包含五个模块:生产基地、加工工厂、监测信息、物流运输及销售信息。消费者可以看到这盒蓝莓生产流通环节的信息,信息细致到了土壤和水的检测、农残指标,还有加工工厂具体的地址、生产人员等。所有这些信息由强大的后台系统支撑,涵盖了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包括灌溉、修建、授粉、降雨量等。除了消费端,佳沃的全程可追溯系统还包括企业内部系统,想知道一个子基地施了什么肥料,直接从后台点击该基地,系统马上就会显示肥料类型、每株的施肥量及施肥负责人的信息等。
  牧民也可以利用同理的软件功能,记录和跟踪自己饲养畜牧的情况(饲料库存、消耗和花费,畜牧的出生、死亡、产奶等信息,还有农场的收支信息)。大数据系统将支离破碎的农业生产记录整理到一起,用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报告有针对性地监测分析农场及生产状况,有利于农场主或农民科学地制定农业生产计划。
  四是生产智能管理。在英国,大部分农场已告别了手工挤奶,自动挤奶设备普及率达90%以上。机器人的作用不仅仅是挤奶,还要在挤奶过程中对奶质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蛋白质、脂肪、含糖量、温度、颜色、电解质等,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牛奶,自动传输到废奶存储器;对合格的牛奶,机器人也要把每次最初挤出的一小部分奶弃掉,以确保品质和卫生。目前,英国大多数养牛和养猪、养鱼场都实现了从饲料配制、分发、饲喂到粪便清理、圈舍等不同程度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在美国,挤奶同样变得简单。来自明尼苏达州Astronaut A4挤奶机,不仅可帮农场主喂牛,还会使用无线电或红外线来扫描牛的项圈,辨识牛的身份,在挤奶时对牛的几项数据进行跟踪:牛的重量和产奶量,以及挤奶所需的时间、需要喂多少饲料,甚至牛反刍需要多长时间。机器也会从牛产的奶中收集数据。每一个乳头里挤出的奶都需要查验颜色、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温度、传导率(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指标),以及体细胞读数。每头牛身上收集到的数据汇总后得出一份报告;一旦A4检测到问题,奶农的手机上会得到通知。
  总而言之,大数据把农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遇到的问题都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土地资源更加合理的整合,使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有效。增强了涉农企业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议价能力,降低了种植成本。而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可视化监控和追溯,能够从源头保证食品的安全性。目前我国网络宽带覆盖了93.5%的行政村,但农村网民有1.95亿,普及率仅为28.4%,比城市低4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9个百分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业气象、农业资源环境、农作物育种、农业生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农机作业等方面都要每天产生海量数据。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潜力巨大。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农业大数据本身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将会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他说,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大数据也能通过实现产需两端的精准对接,通过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倒逼生产端,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建在农村最基层的阅读阵地,农家书屋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阅读服务的主要载体,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基本、全覆盖的坚实基础。江苏2010年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全省现有农家书屋16501个,平均面积40平方米,平均拥有图书2200册,80%以上配置了电脑,近30%装备了空调。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总局部署,适应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促进全民阅读的新要求,联合16个部门在全省组织实施农家
期刊
围绕解决农民群众读书看报难问题,这些年,湖北省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发展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有效地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湖北省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开展试点示范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9.33亿元,建成农家书屋29148个,不仅建成26203个行政村及农村社区农家书屋,而且还建成2479个农场、林场、原种场、生产大队等农村村级区划单位农家书屋及466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书屋”工程建设于2008年全面启动,现已建设汉文书屋9123家、蒙古文书屋2152家,实现了“草原书屋”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1127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五年间,“草原书屋”工程建设国家财政相应拨付专项资金1.804亿元、自治区配套专项资金4510万元。  草原书屋工程建设作为原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一号工程,要保证广大农牧民喜欢看,用得上、要保证出版物选配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接
期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近日通过向甲虫肌肉中植入电极,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甲虫的行走。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半机械昆虫可以用于帮助人类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如间谍侦察、灾难搜救等。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够从昆虫身上获得灵感来设计机器人,借鉴昆虫数百万年的进化经验用于机器人身上。毕竟昆虫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试验昆虫种类占人类已知的动物物种总数的75%。在过去二十年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放弃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不少农户把目光转向互联网,有农户利用电子商务购买一些新型化肥、新品种种子,有农户在网上学习科学化种植栽培技术,还有人通过参考网上的市场行情,计划着今年要种什么品种、接哪家客商的订单。“网络备耕”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渐成为一股新潮流、新时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对农户来说,合理地评估市场行情,提早了解市场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庄户人种地主要依靠经验积累
期刊
只需1000美元就可以将一颗属于自己的小卫星发射到太空,美国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让太空爱好者探索宇宙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和太空探索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研制出一款轻巧的迷你卫星“FemtoSats”,易于组装且成本低廉。这种卫星外观是一个立方体,边长仅有3厘米,重约35克,还不到一部智能手机重量的三分之一。  这款卫星体格虽小,却具备了推进装置、成像、通信系统和数据采集设备,
期刊
在电影《火星救援》中,主角马克·沃特尼用火星土壤成功种出了土豆。而这种太空菜园或许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遥不可及。  作为一种可能在太空中种植的作物,土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粮食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人类就有了种植土豆的记录。当时,美洲土著艾马拉印第安人在今天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地区种植了土豆。  秘鲁的研究人员正在首都利马尝试模拟火星上的环境,并试图在其中种植土豆。NASA将与利马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
期刊
北京城里,那些或庞大庄严或小巧亲切,或富丽堂皇或简约温馨的百余家博物馆——五彩缤纷的艺术博物馆、源远流长的历史博物馆、引人入胜的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各种妙趣横生的专项博物馆,集合了各式各样瑰丽神奇的物件和令人拍案称奇的故事,让人惊异于大千世界的奇妙。春日烂漫,正是出门多走动的好时候,小编带您来逛逛一些藏在市井之中的低调、鲜为人知,却特别有意思的酷酷的专业博物馆吧。  中国电影博物馆:一场流光溢
期刊
张伯苓,名寿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北洋水师学堂毕业。著名教育家,南开中学、大学创始人,被称作“南开先生”,与教育家、学者严修同为天津最早提倡民办教育者。  张伯苓在抗战胜利后曾一度返回天津,先后住在南开区南门外大街272号(现为天津市无线电六厂)及和平区南海路5号(现为1号)。1948年6月,被迫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1950年春,张伯苓希望北归。5月,从
期刊
在上一期《农家书屋》文章中,初步介绍了“肠道菌群健康,人就健康”的内容,这期我们将继续进行深入分析。  此前我们已经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饥饿源于菌群”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在现实操作中是可行的,同时也已经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指标和循证医学数据证明,正常人每天一日三餐在使用益生元“喂饱”肠道菌群的前提下,只喝水不吃饭,可以正常生活工作7-14天,不仅不影响正常的生活规律,而且能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