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 龙滩水库位于成都平原东南边缘,龙泉山脉二峨山麓。始建于1970年,历时15年竣工。它的建设是以引蓄都江堰水源为主,采用国家补助、群众投劳、民办公助方式建成,总库容3.6亿立方米,是川西最大的人工湖,被誉为“西蜀第一海”,灌溉仁寿、井研、简阳3地121万亩耕地。黑龙滩水库的建设是仁寿百万人民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贯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方针,以“重新安排仁寿山河”的雄心壮志,统一规划、团结治水的结果;是以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实干苦干,敢打敢拼,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善战的结果;是科技人员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结果。它的建成,把“十年九旱”的仁寿变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仁寿,农业、商业、文化教育、旅游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仁寿县先后获得“全国十大粮仓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100个水利技术推广示范县”“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清见之乡”等荣誉。如今,黑龙滩水库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四川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50年过去,回顾黑龙滩水库建设的奋战历程,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要有为民造福的初心
仁寿地区地势起伏,层峦叠嶂,高低悬殊较大,致使境内热量条件差,小气候变化频繁,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涝、间有伏旱的特点,加之境内河流既小又少,是全省重点干旱县。其自然条件造成当地水资源枯竭不足,“下雨水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长期以来,频繁的水旱灾害给仁寿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低标准,瓜菜代,红苕半年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仁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生存,仁寿人民自唐代起,就开始修塘筑堰,抗御干旱。特别是1952—1970年间,虽然仁寿县陆续修建了部分小水库、山平塘、山湾塘等,但由于工程规模小、蓄水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一直低而不稳。仁寿县人民在长期和干旱的斗争中认识到:在仁寿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要彻底解决缺水问题,只能走大、中、小、蓄、引、提结合之路。东风渠四期工程的竣工,启迪了仁寿干部和群众的智慧,为新修黑龙滩水库创造了条件。仁寿县在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原规划基础上,经过多种方案比较,充分认识到修建黑龙滩水库是解决仁寿水旱问题的最佳方案。1970年5月,省革委批复同意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
1970年10月1日,一场轰轰烈烈、战天斗地修建黑龙滩水库的奋战在仁寿大地上奋力展开。
二、要有改天换地的雄心
为迅速改变仁寿干旱面貌,上级党委发出水库要“一年建成,两年受益”的战斗号令。修建如此庞大的工程,在当时物资紧缺、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对一无钱、二无粮的仁寿县而言是个巨大挑战,需要有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1970年6月起,县革委在全县上下开展“修建黑龙滩,重新安排仁寿山河,造福子孙后代”为主题的大动员、大讨论活动,统一全县人民思想,喊出“要人出人,要物出物,口粮自己带,誓死修建黑龙滩,重新安排仁寿山河,造福子孙后代”“活着干,死了算,一年建成黑龙滩”的豪言壮语,成为仁寿人民积极支持修建黑龙滩的精神动力。按照“统一规划,实行常年施工与冬春大突击相结合,做到修水库与生产两不误”的思路,调集以基干民兵为主的强壮青年(号称“水利战士”)共27000人,按团、营、连的军事化组织进行施工。围绕“一年建成,两年受益,重新安排仁寿山河,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宏大目标,在数九寒天的大坝清基中,“水利战士”抗严寒、顶狂风,水下作业一个多月,手冻裂了,脚磨破了,坚持不下火线,提前完成任务;在抢筑大坝、拦住洪水的大决战中,“水利战士”顶烈日、抗风雨,日夜奋战,大坝团把任务分配到营、落实到连,连完成当天任务后,立即向指挥部送捷报,指挥部立即向该连送表扬信。每天送捷报、送表扬信的工作人员人来人往,整个工地红旗招展,锣鼓喧天。“10里之外,都能听到黑龙滩人声鼎沸”“抬运石料的民工都需要每50米安排一个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实行来回单向行驶”“大坝建设最高峰时,有1万多人在工地施工”……到处都在大干,处处都在实干。
这就是当时黑龙滩水库工地的盛况,充分显示了仁寿人重整仁寿山河的雄心壮志。据统计,在修建黑龙滩水库中,全县共出工13688.32万人次,平均每人出工100余天,常年驻工地的施工人员多达4万人,冬春大突击时有10万人。共用水泥80772吨,木材20276方,钢材4748吨,炸药3531吨。
三、要有艰苦奋斗的恒心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那个年代的时代追求。在党委政府的号召动员和组织下,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和团结治水的精神,由各社队出劳力,出现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兄弟争上工地等感人事迹。工程指挥部下设大坝团、隧洞团、东干团、南干团、突击团、支渠指挥组。各区为施工营、公社为施工连、大队为施工排,按军事化编制组织施工。
“水利战士”需要报酬和口粮,主动给。“水利战士”的报酬,由国家按工日进行生活补助;“水利战士”的口粮,由生产队按工地统一标准发放;国家按出勤工日,每天补助半斤粮食。
需要生活物资,自己筹。开工之初,工地条件差,没有工棚居住,“水利战士”自己修;没有筑墙工具,就开石料砌墙;没有盖房草料,就上山割茅草;全县人民想黑龙滩之所想、急黑龙滩之所急,组织慰问团上工地慰问,送去竹子、春草10多万公斤,竹笆4000多件,生猪84头,猪肉2500多公斤,蔬菜30多万公斤,粮食2万多公斤。
需要大突击,主动干。为实现“当年蓄水,次年受益”的目标,从1971年起,每年冬春大突击有10万人修建渠道,公分粮食由生产队自己解决。
需要机具设备,自己造。施工中需要的铁锤、钢钎等自己带,红炉房、修理车间、各类闸门、手推车、炸药、拱架和模板,自己造;索道运输线,自己设计、安装,节省工日5万多个;自己造船,改人工抬运条石为船运,节省工日25万个;自己造梯形活动升降机,提高拱卷石安砌功效近20倍。 需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各类技工,主动学。修建工程需要测量人员、施工人员,便抽调有文化基础的“水利战士”边学边干。没有石工,“水利战士”就自己学,大坝团从团部施工员到营、连干部都带头学石工。没有车子运石料,就用人抬,大坝20多万立方米条石,全部由人抬上去。抬工号子是修建工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讲团结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修建黑龙滩时得以具体集中体现,并发挥出它惊天动地的效益。6万多名抬工组成7500多个抬工号子队,参加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砌筑大坝的8万方条石,都由抬工们一肩一肩、一杵一杵抬上大坝。
出现伤亡事故,主动管。伤残人员医疗结束后,按哪里来哪里去原则,回本社队进行妥善安置,并按伤残程度给予一次性补助。
在黑龙滩建设过程中,面对诸多困难,仁寿人民用实际行动自信而响亮地给出了回答:“上”“给”“筹”“干”“造”“学”“管”这7个字,它们是仁寿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气魄的真实写照。
四、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以“重新安排仁寿山河、为子孙后代造福”为重,这是能战胜水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关键。修建水库、建设渠道,都要涉及占地、搬迁、移民安置等问题,处理难度非常大。为此,全县举办学习班,统一组织涉及人员及干部学政策,统一认识。面对遗留问题,工程指挥部组成工作组,配合公社和干部,用两年时间,逐户登门拜访、征求意见,处理具体问题。整个搬迁安置历时8年,共4662户;至今,各搬迁户都在迁入地安居乐业。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面对区乡争论最多、最激烈的水毁病害工程任务的分摊、水费征收面积的确定、水价要不要上调、灌溉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等问题,县委、政府、区乡干部和群众顾全大局,勇于直面困难,黑龙滩水库灌区管理处尽责工作,一一予以解决。
团结协作、八方支援,这是黑龙滩水库及灌区工程面对诸多困难却能顺利建设的又一关键。作为仁寿有史以来的第一件大工程、全县人民的头等大事,全县统一行动、团结协作、相互支援、共同治水。非灌区支援灌区,先受益灌区支援后受益灌区,换工、帮工,共同搞水利建设。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以及各行各业都关心水库建设。水电部门组织实施黑龙滩水库的斗渠、农渠、毛渠建设,给农业生产提供水利保证;工业部门抽调机器、工人,战斗在水库施工第一线;商贸部门抽调干部到水库设点,送货到工地;医疗部门抽调最好的医生,在工地治疗伤病员;农业水利部门更是抽调大批干部和技术员,上工地担负勘测设计工作。修水库需要大量物资,省和地区有关部门均进行大力支援。峨眉水泥厂对水库所需水泥优先安排,保证供应;大坝安砌期间,水泥用量大、运输紧,乐山地区汽车13队派出大量汽车,突击抢运,几天时间运回水泥780吨,满足了大坝用水泥的需要;解放军某部从紧张的战备中,抽调一个汽车连,帮助运送水库物资,还留下5辆汽车长驻水库工地支援;四川省水电厅灌浆队带着机器和技术人员,完成水库的设计灌浆任务。
全县干部和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同治水,工地戰士团结协作、齐心奋战,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大力支援,大家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为黑龙滩水库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五、要有不怕牺牲的决心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全县人民争着为黑龙滩水库作贡献,涌现出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激励着全县人民、全体指战员一定要把水库修好的决心。青年石工王衡松是工地一名突击手,在清理石料斗被山上滑下巨石击倒牺牲后,双手还紧握住钻子和手锤,他的弟弟王衡相立即接替哥哥没有完成的任务。丈夫牺牲了,妻子黄慧君继承丈夫遗志,做钢筋工,勤学苦练,练就一身本领;儿子牺牲了,父亲代其上阵继续修水库;一人牺牲了,兄妹一齐上工地……在隧道修建过程中,建设者冒着浓烟,不顾缺氧危险冲进工作场所。一人昏倒了,两人冲上去,最终导致19人昏倒;当抢救苏醒过来后,他们不顾劝阻又冲进去,只因党给的任务还未完成,还需继续干下去。河口公社民工彦和书,不幸身负重伤,在抢救途中,他还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不能离开工地。”并多次要求早日出院。
修建黑龙滩水库,共牺牲133人、伤残1205人,他们为修建黑龙滩水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无悔的青春。
六、要有无私奉献的公心
“水利战士”,是当年人们对修建黑龙滩水库及灌区工程的人的称呼。正是这批人组成的水利大军,离开家,全身心投入“重新安排仁寿山河”的战斗。建水库,修渠道,转战南北,常驻工地,风餐露宿,夏顶烈日,冬冒严寒,默默地用热血谱写了仁寿人气壮山河的凯歌,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水利大军中有一批骨干,那就是各级干部。修建水库,全县抽调县级干部8人,部局级干部13人,区级干部27人,乡级干部417人,区级单位职工259人,共724人;他们离开单位、离开家庭,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年坚守在工地,日夜战斗在工作岗位,与“水利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走在前面,始终是水利大军的排头兵。
在库区测量中,省水利电力学校的老师们为赶时间、抢进度,满足设计需要,3个队开展竞赛,不顾酷暑,克服山高林密、通行条件差等困难,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许多老师带病坚持工作,连续工作57天,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黑龙滩库区55.25平方公里的1:5000地形图。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共设计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和东南总干渠大小项目1434个。有一批为数不多的小车驾驶员,在人多、事多、车少、车况路况差的情况下,不管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不讲条件,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为黑龙滩水库建设作贡献。
除奋战在水库建设一线的人们,所有的仁寿人都争着为黑龙滩水库建设作贡献。珠嘉公社国河二组双目失明的吴兴国把自己仅有的0.5公斤干海椒送来慰问“水利战士”;古佛公社敬老院的老人将自己喂了好几年的一头大肥猪送来工地慰问;龙正小学的学生,步行10多公里,用书包背来鹅卵石1250多公斤,要为黑龙滩水库建设出一份力。为修建水库,4662户共2.1万多村民搬出家园;大坝26个连队白天完成任务后,晚上又上工地进行义务劳动,不留姓名,不要报酬,为加快大坝修建进度作出贡献……
在建设黑龙滩水库中,仁寿的干部和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愚公移山,重新安排仁寿山河”的雄心壮志;“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统一规划,团结治水”的高尚风格。正是这些,鼓舞着仁寿人民修建起黑龙滩水库。广大群众赞誉:“天干不见干,有了黑龙滩,昔日望天田,今天米两川。”半个世纪以来,镌刻在黑龙滩大坝上“高峡出平湖,当今世界殊”的诗句,是对勤劳勇敢的仁寿人民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要推动眉山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再创眉山建设发展辉煌,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黑龙滩水库建设的伟大精神。
一、要有为民造福的初心
仁寿地区地势起伏,层峦叠嶂,高低悬殊较大,致使境内热量条件差,小气候变化频繁,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涝、间有伏旱的特点,加之境内河流既小又少,是全省重点干旱县。其自然条件造成当地水资源枯竭不足,“下雨水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长期以来,频繁的水旱灾害给仁寿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低标准,瓜菜代,红苕半年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仁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生存,仁寿人民自唐代起,就开始修塘筑堰,抗御干旱。特别是1952—1970年间,虽然仁寿县陆续修建了部分小水库、山平塘、山湾塘等,但由于工程规模小、蓄水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一直低而不稳。仁寿县人民在长期和干旱的斗争中认识到:在仁寿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要彻底解决缺水问题,只能走大、中、小、蓄、引、提结合之路。东风渠四期工程的竣工,启迪了仁寿干部和群众的智慧,为新修黑龙滩水库创造了条件。仁寿县在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原规划基础上,经过多种方案比较,充分认识到修建黑龙滩水库是解决仁寿水旱问题的最佳方案。1970年5月,省革委批复同意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
1970年10月1日,一场轰轰烈烈、战天斗地修建黑龙滩水库的奋战在仁寿大地上奋力展开。
二、要有改天换地的雄心
为迅速改变仁寿干旱面貌,上级党委发出水库要“一年建成,两年受益”的战斗号令。修建如此庞大的工程,在当时物资紧缺、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对一无钱、二无粮的仁寿县而言是个巨大挑战,需要有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1970年6月起,县革委在全县上下开展“修建黑龙滩,重新安排仁寿山河,造福子孙后代”为主题的大动员、大讨论活动,统一全县人民思想,喊出“要人出人,要物出物,口粮自己带,誓死修建黑龙滩,重新安排仁寿山河,造福子孙后代”“活着干,死了算,一年建成黑龙滩”的豪言壮语,成为仁寿人民积极支持修建黑龙滩的精神动力。按照“统一规划,实行常年施工与冬春大突击相结合,做到修水库与生产两不误”的思路,调集以基干民兵为主的强壮青年(号称“水利战士”)共27000人,按团、营、连的军事化组织进行施工。围绕“一年建成,两年受益,重新安排仁寿山河,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宏大目标,在数九寒天的大坝清基中,“水利战士”抗严寒、顶狂风,水下作业一个多月,手冻裂了,脚磨破了,坚持不下火线,提前完成任务;在抢筑大坝、拦住洪水的大决战中,“水利战士”顶烈日、抗风雨,日夜奋战,大坝团把任务分配到营、落实到连,连完成当天任务后,立即向指挥部送捷报,指挥部立即向该连送表扬信。每天送捷报、送表扬信的工作人员人来人往,整个工地红旗招展,锣鼓喧天。“10里之外,都能听到黑龙滩人声鼎沸”“抬运石料的民工都需要每50米安排一个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实行来回单向行驶”“大坝建设最高峰时,有1万多人在工地施工”……到处都在大干,处处都在实干。
这就是当时黑龙滩水库工地的盛况,充分显示了仁寿人重整仁寿山河的雄心壮志。据统计,在修建黑龙滩水库中,全县共出工13688.32万人次,平均每人出工100余天,常年驻工地的施工人员多达4万人,冬春大突击时有10万人。共用水泥80772吨,木材20276方,钢材4748吨,炸药3531吨。
三、要有艰苦奋斗的恒心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那个年代的时代追求。在党委政府的号召动员和组织下,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和团结治水的精神,由各社队出劳力,出现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兄弟争上工地等感人事迹。工程指挥部下设大坝团、隧洞团、东干团、南干团、突击团、支渠指挥组。各区为施工营、公社为施工连、大队为施工排,按军事化编制组织施工。
“水利战士”需要报酬和口粮,主动给。“水利战士”的报酬,由国家按工日进行生活补助;“水利战士”的口粮,由生产队按工地统一标准发放;国家按出勤工日,每天补助半斤粮食。
需要生活物资,自己筹。开工之初,工地条件差,没有工棚居住,“水利战士”自己修;没有筑墙工具,就开石料砌墙;没有盖房草料,就上山割茅草;全县人民想黑龙滩之所想、急黑龙滩之所急,组织慰问团上工地慰问,送去竹子、春草10多万公斤,竹笆4000多件,生猪84头,猪肉2500多公斤,蔬菜30多万公斤,粮食2万多公斤。
需要大突击,主动干。为实现“当年蓄水,次年受益”的目标,从1971年起,每年冬春大突击有10万人修建渠道,公分粮食由生产队自己解决。
需要机具设备,自己造。施工中需要的铁锤、钢钎等自己带,红炉房、修理车间、各类闸门、手推车、炸药、拱架和模板,自己造;索道运输线,自己设计、安装,节省工日5万多个;自己造船,改人工抬运条石为船运,节省工日25万个;自己造梯形活动升降机,提高拱卷石安砌功效近20倍。 需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各类技工,主动学。修建工程需要测量人员、施工人员,便抽调有文化基础的“水利战士”边学边干。没有石工,“水利战士”就自己学,大坝团从团部施工员到营、连干部都带头学石工。没有车子运石料,就用人抬,大坝20多万立方米条石,全部由人抬上去。抬工号子是修建工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讲团结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修建黑龙滩时得以具体集中体现,并发挥出它惊天动地的效益。6万多名抬工组成7500多个抬工号子队,参加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砌筑大坝的8万方条石,都由抬工们一肩一肩、一杵一杵抬上大坝。
出现伤亡事故,主动管。伤残人员医疗结束后,按哪里来哪里去原则,回本社队进行妥善安置,并按伤残程度给予一次性补助。
在黑龙滩建设过程中,面对诸多困难,仁寿人民用实际行动自信而响亮地给出了回答:“上”“给”“筹”“干”“造”“学”“管”这7个字,它们是仁寿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气魄的真实写照。
四、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以“重新安排仁寿山河、为子孙后代造福”为重,这是能战胜水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关键。修建水库、建设渠道,都要涉及占地、搬迁、移民安置等问题,处理难度非常大。为此,全县举办学习班,统一组织涉及人员及干部学政策,统一认识。面对遗留问题,工程指挥部组成工作组,配合公社和干部,用两年时间,逐户登门拜访、征求意见,处理具体问题。整个搬迁安置历时8年,共4662户;至今,各搬迁户都在迁入地安居乐业。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面对区乡争论最多、最激烈的水毁病害工程任务的分摊、水费征收面积的确定、水价要不要上调、灌溉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等问题,县委、政府、区乡干部和群众顾全大局,勇于直面困难,黑龙滩水库灌区管理处尽责工作,一一予以解决。
团结协作、八方支援,这是黑龙滩水库及灌区工程面对诸多困难却能顺利建设的又一关键。作为仁寿有史以来的第一件大工程、全县人民的头等大事,全县统一行动、团结协作、相互支援、共同治水。非灌区支援灌区,先受益灌区支援后受益灌区,换工、帮工,共同搞水利建设。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以及各行各业都关心水库建设。水电部门组织实施黑龙滩水库的斗渠、农渠、毛渠建设,给农业生产提供水利保证;工业部门抽调机器、工人,战斗在水库施工第一线;商贸部门抽调干部到水库设点,送货到工地;医疗部门抽调最好的医生,在工地治疗伤病员;农业水利部门更是抽调大批干部和技术员,上工地担负勘测设计工作。修水库需要大量物资,省和地区有关部门均进行大力支援。峨眉水泥厂对水库所需水泥优先安排,保证供应;大坝安砌期间,水泥用量大、运输紧,乐山地区汽车13队派出大量汽车,突击抢运,几天时间运回水泥780吨,满足了大坝用水泥的需要;解放军某部从紧张的战备中,抽调一个汽车连,帮助运送水库物资,还留下5辆汽车长驻水库工地支援;四川省水电厅灌浆队带着机器和技术人员,完成水库的设计灌浆任务。
全县干部和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同治水,工地戰士团结协作、齐心奋战,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大力支援,大家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为黑龙滩水库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五、要有不怕牺牲的决心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全县人民争着为黑龙滩水库作贡献,涌现出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激励着全县人民、全体指战员一定要把水库修好的决心。青年石工王衡松是工地一名突击手,在清理石料斗被山上滑下巨石击倒牺牲后,双手还紧握住钻子和手锤,他的弟弟王衡相立即接替哥哥没有完成的任务。丈夫牺牲了,妻子黄慧君继承丈夫遗志,做钢筋工,勤学苦练,练就一身本领;儿子牺牲了,父亲代其上阵继续修水库;一人牺牲了,兄妹一齐上工地……在隧道修建过程中,建设者冒着浓烟,不顾缺氧危险冲进工作场所。一人昏倒了,两人冲上去,最终导致19人昏倒;当抢救苏醒过来后,他们不顾劝阻又冲进去,只因党给的任务还未完成,还需继续干下去。河口公社民工彦和书,不幸身负重伤,在抢救途中,他还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不能离开工地。”并多次要求早日出院。
修建黑龙滩水库,共牺牲133人、伤残1205人,他们为修建黑龙滩水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无悔的青春。
六、要有无私奉献的公心
“水利战士”,是当年人们对修建黑龙滩水库及灌区工程的人的称呼。正是这批人组成的水利大军,离开家,全身心投入“重新安排仁寿山河”的战斗。建水库,修渠道,转战南北,常驻工地,风餐露宿,夏顶烈日,冬冒严寒,默默地用热血谱写了仁寿人气壮山河的凯歌,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水利大军中有一批骨干,那就是各级干部。修建水库,全县抽调县级干部8人,部局级干部13人,区级干部27人,乡级干部417人,区级单位职工259人,共724人;他们离开单位、离开家庭,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年坚守在工地,日夜战斗在工作岗位,与“水利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走在前面,始终是水利大军的排头兵。
在库区测量中,省水利电力学校的老师们为赶时间、抢进度,满足设计需要,3个队开展竞赛,不顾酷暑,克服山高林密、通行条件差等困难,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许多老师带病坚持工作,连续工作57天,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黑龙滩库区55.25平方公里的1:5000地形图。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共设计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和东南总干渠大小项目1434个。有一批为数不多的小车驾驶员,在人多、事多、车少、车况路况差的情况下,不管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不讲条件,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为黑龙滩水库建设作贡献。
除奋战在水库建设一线的人们,所有的仁寿人都争着为黑龙滩水库建设作贡献。珠嘉公社国河二组双目失明的吴兴国把自己仅有的0.5公斤干海椒送来慰问“水利战士”;古佛公社敬老院的老人将自己喂了好几年的一头大肥猪送来工地慰问;龙正小学的学生,步行10多公里,用书包背来鹅卵石1250多公斤,要为黑龙滩水库建设出一份力。为修建水库,4662户共2.1万多村民搬出家园;大坝26个连队白天完成任务后,晚上又上工地进行义务劳动,不留姓名,不要报酬,为加快大坝修建进度作出贡献……
在建设黑龙滩水库中,仁寿的干部和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愚公移山,重新安排仁寿山河”的雄心壮志;“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统一规划,团结治水”的高尚风格。正是这些,鼓舞着仁寿人民修建起黑龙滩水库。广大群众赞誉:“天干不见干,有了黑龙滩,昔日望天田,今天米两川。”半个世纪以来,镌刻在黑龙滩大坝上“高峡出平湖,当今世界殊”的诗句,是对勤劳勇敢的仁寿人民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要推动眉山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再创眉山建设发展辉煌,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黑龙滩水库建设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