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随着如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课改”的探讨和争论,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文的删选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例如鲁迅先生一些文章的删除,余华等新时期作家的加入,都反映了对语文课文的关注与重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篇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好作品,一本课本就是我们教学的最好蓝本,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极尽所能地把课文中的精华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以掌握小课文中的大乾坤呢?掌握好几个关键步骤,是带领学生们探寻大乾坤的问路石,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一套“投石问路”的方法,即“走、说、评、想”四个步骤,是帮助学生更好把握课文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课文 关键步骤 课本 投石问路 小学
如今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队伍总体质量的提升,照本宣科已经不是语文教学中的最主要弊病,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探索中,我们也遇到过不少瓶颈困难,一篇课文怎样才能以最合理、最生动、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摆脱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理解课文要义而理解的现状,“投石问路”的课文剖析方法便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一、你走与不走,路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课文中索要表达的要义有学生自己去初步感知,得到最直观印象。让他们自己去“走”,自己去探索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以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接近二十年的经验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最富创造性的思维,他们还未受到太多的模式化知识的束缚,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时期。课前的自我感知,是一篇课文能否获取最大的知识价值与能力价值的关键所在。所谓“投石问路”的第一步,便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探寻未知的路,获得一种全新的初步感受,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一种不受其他人灌输影响的“纯粹自我”思想状态。
我们就课文《幸福是什么》来谈谈其中要义:
课文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出现,这种课文形式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一篇培养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好文章。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我就让学生对全文通读,了解主人公的特征以及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等,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们准备好课堂的发言,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只要学生们充满了课堂的主人翁意识,想要在课堂上发言跃跃欲试,那么“投石问路”第一步就大功告成了。
二、你说与不说,义就在那里,不显不露
在课堂上,老师们都希望学生能积极配合共同探讨得出文章要义,而这种互动正是需要有“投石问路”第一步做铺垫的,学生们独立的去探索了那条“路”便会有话可说,便会有自己的感受,我们的第二步也就水到渠成——畅所欲言。
三、你评与不评,理就在那里,深入人心
通过学生们的畅所欲言,对课文的認知理解都已具备了粗线条轮廓,只要再经过老师的“精加工”,这篇课文也便基本靠近尾声。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从其本身挖掘所要表达的要义,也要透过课文,结合现实,剖析出它的当今时代意义,与此同时,一篇课文也是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怎样排列结构,怎样叙述,怎样的文体才能使文章更加丝丝入扣,这些都是通过一篇好的课文应该得以淋漓尽致体现的。通过《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我们需要学生们理解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可以通过这篇课文,启发学生学会用寓言的形式习作,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加加深对寓言故事这种学做方式的理解与掌握。
四、你想与不想、情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投石问路”在“评”之后便已见分晓,但路是否已成康庄大道,为时尚早。就如一段旅程,通过一系列探索,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但这并不是我们旅行的初衷,我们是要感受旅行的魅力,获得一份心灵的满足。阅读也是一样,在书海中探索旅行是一个不断感悟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在课堂讲解结束后进行自我反馈,例如写关于“幸福是什么”的感受,“你想要的幸福是什么”的主题班会或者以神话寓言的文体写一篇文章,内容不限,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后反馈方式,让学生们得到最大的锻炼,这便是“物”尽其用。小课本中的大乾坤便自然而然显露出来。
通过这套投石问路的课文剖析方法,通过“走、说、评、想”四步骤,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课堂学习。走,即独立阅读;获取初步感知。说,即为畅所欲言,树立认识;评,便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们所言,升华文中要义;想,即思考反馈,通过课后的读后感等方式得以完成。总之,小课文,演绎出大乾坤,有一套适合教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式尤为关键。
[关键词]语文课文 关键步骤 课本 投石问路 小学
如今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队伍总体质量的提升,照本宣科已经不是语文教学中的最主要弊病,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探索中,我们也遇到过不少瓶颈困难,一篇课文怎样才能以最合理、最生动、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摆脱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理解课文要义而理解的现状,“投石问路”的课文剖析方法便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一、你走与不走,路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课文中索要表达的要义有学生自己去初步感知,得到最直观印象。让他们自己去“走”,自己去探索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以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接近二十年的经验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最富创造性的思维,他们还未受到太多的模式化知识的束缚,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时期。课前的自我感知,是一篇课文能否获取最大的知识价值与能力价值的关键所在。所谓“投石问路”的第一步,便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探寻未知的路,获得一种全新的初步感受,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一种不受其他人灌输影响的“纯粹自我”思想状态。
我们就课文《幸福是什么》来谈谈其中要义:
课文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出现,这种课文形式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一篇培养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好文章。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我就让学生对全文通读,了解主人公的特征以及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等,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们准备好课堂的发言,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只要学生们充满了课堂的主人翁意识,想要在课堂上发言跃跃欲试,那么“投石问路”第一步就大功告成了。
二、你说与不说,义就在那里,不显不露
在课堂上,老师们都希望学生能积极配合共同探讨得出文章要义,而这种互动正是需要有“投石问路”第一步做铺垫的,学生们独立的去探索了那条“路”便会有话可说,便会有自己的感受,我们的第二步也就水到渠成——畅所欲言。
三、你评与不评,理就在那里,深入人心
通过学生们的畅所欲言,对课文的認知理解都已具备了粗线条轮廓,只要再经过老师的“精加工”,这篇课文也便基本靠近尾声。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从其本身挖掘所要表达的要义,也要透过课文,结合现实,剖析出它的当今时代意义,与此同时,一篇课文也是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怎样排列结构,怎样叙述,怎样的文体才能使文章更加丝丝入扣,这些都是通过一篇好的课文应该得以淋漓尽致体现的。通过《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我们需要学生们理解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可以通过这篇课文,启发学生学会用寓言的形式习作,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加加深对寓言故事这种学做方式的理解与掌握。
四、你想与不想、情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投石问路”在“评”之后便已见分晓,但路是否已成康庄大道,为时尚早。就如一段旅程,通过一系列探索,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但这并不是我们旅行的初衷,我们是要感受旅行的魅力,获得一份心灵的满足。阅读也是一样,在书海中探索旅行是一个不断感悟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在课堂讲解结束后进行自我反馈,例如写关于“幸福是什么”的感受,“你想要的幸福是什么”的主题班会或者以神话寓言的文体写一篇文章,内容不限,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后反馈方式,让学生们得到最大的锻炼,这便是“物”尽其用。小课本中的大乾坤便自然而然显露出来。
通过这套投石问路的课文剖析方法,通过“走、说、评、想”四步骤,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课堂学习。走,即独立阅读;获取初步感知。说,即为畅所欲言,树立认识;评,便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们所言,升华文中要义;想,即思考反馈,通过课后的读后感等方式得以完成。总之,小课文,演绎出大乾坤,有一套适合教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式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