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新课改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发展,教育也一样,没有创新便谈不上发展。那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使之为语文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呢?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 激发创新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动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去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究的心理过程,体验教学美;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过程。
  1.营造宽松的学习空间
  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广阔的自由天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他们的主体意识,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规,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应十分注重营造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氛围,确立“大语文”观。在教室的布置中,我将文学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板报、专栏相映成趣;课间,让学生读读书、看看报,点评佳作妙句;课外,激励学生留意广告、宣传条幅等,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炼。总之,要力求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语文、感悟语文,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2.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表扬,让学生始终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从而更加热爱语文,乐于创新。在教学中,一次绝妙的问题解答,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等,教师都要善用慧眼去捕捉,都应把它们当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的契机,使学生不断进步、走向成功。例如,在评讲学生作文时,对于较差的作文,我也努力找出其中的优点,即使是一个词用得较精当。这种赏识法打消了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3.挖掘非语文因素
  美国传播学家雷蒙德·罗斯曾说:“当你面对面地同某个人说话时,他可以从你的言语之外的其他形式中接受65%的信息。”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调、情绪、手势、表情等对学生听课产生的影响,尽量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得体的衣着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融洽课堂气氛,从而高效快捷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 改革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教育
  1.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薄薄的教材,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参为准,课堂上教师成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教师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思维,总拘泥于条条框框中,那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让“一言堂”成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
  2.创设语文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理性而呈现文字的静态,以致学生学习时常感枯燥乏味。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情思,学生常会感到新奇有趣,活力倍增。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讲授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同学们,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这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精神,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的主人公,他在身处逆境,濒临死亡时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斗,终于战胜了饥饿、伤病、寒冷以及野兽的威胁而起死回生。让我们用心品味这篇文章,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来热爱生命吧。”这个导语感染了学生,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感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没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好似注射器,注重满堂灌,学生好似收容器,只能雾里看花,临考大搞题海战,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两千年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结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捅穿”的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注意启发式教学,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日臻完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干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一堂课,虽然有时多花几分钟或让学生多“缠”几分钟,但会让学生获益匪浅,既提高了听说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在课堂中,可把握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并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有定论进行逆向思维,提出颠覆性的新见解,启发学生寻找新奇角度,提出问题,打破思维定势。
  三、 开拓多种渠道,培养创新能力
  1.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落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现代阅读观念: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有创造性的指导:(1)明确任务。精读25万字,每学期3~4本书。(2)讨论书目,制定课外阅读计划。(3)准备书籍。为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最大限度发挥阅读功效,可就近组合,四人为一组,配备一套读本,进行小组内交流,也可在班上建立图书角或到图书室借阅。(4)实施阅读。指导学生获得阅读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等,以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由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5)阅读后写出心得体会,及时交流。(6)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进行统计测试。通过以上措施进行创新阅读,达到取得良好效果的目的。
  2.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还培养了学生交往、倾听、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多挤出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活动。
  3.创造性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的过程,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创造思维的训练点。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例如仿写训练,学生的模仿性强,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平时结合课文内容的仿写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创新训练方法。 模仿可以多方面进行,或模仿词语的精确运用,或模仿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或进行段落、片段模仿,或模仿内容,或模仿写法等。又如续写训练,让学生给《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写续篇。再如可结合所学内容适时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给学生开辟了一块自由发散的思维阵地,使学生的创造才能与知识、智力、体力、品德等方面相互联系,和谐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承载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需要创新精神为它添活力、显生机,让它正确、健康、文明地向前发展。同时,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巧妙地融合,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其他文献
传统作文教学指导课,教师偏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去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这样的作文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学生生活贫乏,缺乏发现生活美点的慧眼。即使审题准确了,立意深刻了,又能怎样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陈旧单一,语言平淡拗口。作文教学,“路”在何方?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不是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方法,而是指导学生去解决内在知识情感的储备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四月,有幸参加了一场演绎本色语文的课堂之旅。在这里,语文教师褪去了浮华炫目眼花缭乱的外衣,还原了语言文字真情实意的本色,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次返璞归真的蜕变。在经历了红尘俗世的历练、高端科技的迷幻后,语文再次回归了原点,恢复了自己的本色。  在名师肖培东的深情引领下,我感受到了朴实文字背后隐伏的难以言说的悲痛;在名师熊芳芳的犀利解剖下,我体会到了不同译本背后潜伏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孙秀东老师对大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了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实践课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线上教学使实践类课程面临极大的挑战,学生如何通过线上教学达到实践的效果值得深思。本文以教师技能二课程为例,给大学生学习实践类的课程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疫情;线上教学;实践课;教师技能二]  疫情改变了大学生在教室里听课的模式,第一次出现全部课程线上教学的局面。2020年春季学期全国各类学校开展“停
  中学语文教学革新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就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而言,留在教坛上的依然是几十年前的那个“旧我”,距离时代发展对培养自主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是缺乏对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的建构。新《课标》的提出,为语文教程的再一次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多准备一些可供探讨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态形式下不断思索、不断实践,为创造性思维的闪现创造条件。具体而言,培养
[摘 要:初中英语语音教学要求学生多练,多说,多听。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提高英语的使用频次和英语实际使用能力。本文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在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使用合作学习的具体措施,以及对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英语;语音教学]  通过合作可以让学生增强语音知识,提高口语能力。当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量和提高自身素质有着密切联系。但纵观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况可看出,还在运用传统灌输教学模式为主,不仅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英语知识学习,还致使教学效果出现下降趋势。而翻转课堂教学作为新兴教学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内,把翻转课堂运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衔接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协调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该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内课外衔接教学的重要价值,通过协调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内;课外;衔接]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内课外衔接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
“物不枉然,必有其理。”这句话出自: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这句话的原意是:事物的产生不是随意性的,一定有它其中的道理。最近,这句话又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因为,这是公务员考试国考的一道题目。题目是通过“物不枉然,必有其理。”这句话来引申出治“慧”这个概念。所谓“治”慧,即是治理的智慧。其意在指出,任何事物的强大,必然是拥有合理、有效的治理之法。那么,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简明扼要的话表明,“对话”将成为我们改革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显着创造和生成。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启迪,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创新、共同进步。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渠道。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愉快地学语文,而且要使语文教师愉快地教语文。要做到“决胜于语文课堂之上”,就必须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和谐融洽,充满生机。  九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