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术后患者不同体位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86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一组接受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一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针对性的体位干预设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机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的体位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妇产科手术治疗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有助于术后的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妇产科 不同体位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00-01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妇产科手术治疗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可形成多部位栓塞,其中肺栓塞对生命造成了较大威胁。现针对妇产科应用全麻术、硬膜外麻醉术患者术后不同体位干预,加强妇产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获得了显著疗效,安全性高,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86例患者,年龄均在22-57岁之间,平均年龄(41.25±7.31)岁。手术类型:剖宫产术者68例,子宫切除术者10例,卵巢肿瘤切除术者8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妇产科围术期治疗、护理。全麻术或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内,去除枕头平卧,头偏向一侧,然后翻身活动、下床扶着床沿运动、离床运动以及离病房运动等。
观察组:硬膜外麻醉状态下,患者手术治疗后回到病房,常规垫枕平卧。通过心电监护2小时内,患者接受被动肢体活动,垫好患者的脚后跟,让患者小腿悬空,以便降低对腓肠肌产生的压迫,结合护理人员、患者家属的按摩操作。通过护理人员、其家属按摩患者的双下肢,操作人员应单手掌顺着小腿从下至上环形按摩,同时轻捏患者小腿肌肉,协助患者活动双下肢、关节,1个小时后放下患者脚后跟平放,活动踝关节、膝关节。2个小时后,翻身活动,患者保持自由卧位,一般选择侧卧位。全麻状态下,患者手术治疗后回到病房,去除枕头平卧,对其心电监护2小时后,再保持自由卧位。护理人员或其家属为患者按摩双下肢,垫好患者脚后跟,让患者小腿悬空,以便降低对腓肠肌造成的压迫,方便护理人员或其家属的按摩操作。操作人员利用单手掌顺着小腿从上至下环形按摩,同时轻捏患者小腿肌肉,持续时间为10分钟,间歇10分钟。操作人员双手从患者跟腱部位向上挤压小腿、大腿的肌肉[2],加强下肢静脉回流。1个小时后脚后跟平放,开始活动患者踝关节、膝关节。活动下肢关节的数次,每次10分钟,间歇10分钟,反复不断的进行。2小时后,协助患者进行大幅度的双下肢、髋关节运动,同时协助患者主动参与足背屈、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运动,反复不断进行。待麻醉效果彻底消失后,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做第一次翻身运动。患者保持自由卧位,通常选择侧卧位或半坐卧位。第二天,督促患者行主动锻炼,每天3-4次,每次活动上肢、下肢次数约为20-30次,逐日增加活动量,直到可以下床行走。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机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一两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情况对比分析表[n(%)]
3 讨论
血栓形成的主要受到血管壁、血液成分、血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妇产科手术后应用垫枕平卧,被动肢体运动,2小时翻身活动,患者保持侧卧位,渐进性运动肢体活动等一系列体位干预,利用床上翻身使患者体位发生改变,增强静脉血液回流,使腔静脉内心近产生脉压,最终让突然加快回流的静脉血栓集中输送至肺静脉。所以,在术后患者翻身以前,必须充分做好患者下肢、肢体的运动[3],以防血栓的形成,尤其是对高危患者十分必要。与此同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以利于母乳喂养,有助于乳汁分泌,减轻妇产科患者术后的腰、背酸痛,提高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性。本次研究中,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常规去枕平卧,采取心电监护2小时,患者接受被动肢体运动。全麻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去枕平卧,同样给予心电监护2小时,再选择自由卧位,患者接受被动肢体运动。进而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卧位时间,起到了下肢泵功能,避免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治疗后长期卧床,受到制动,患者肢限制活动,或是无法自主活动,又或是肢体活动量减少,失去了肌肉按摩动作,降低了静脉血流驱动能力,血流轴向运动变得缓慢,致使血流停滞,卧床7天,血流速度将减慢至最低点。手术治疗后6小时处于绝对平卧,潜在着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所以,硬膜外麻醉手术后,患者不必去枕平卧6笑死,减少了患者术后平卧时间,观察组患者常规垫枕平卧,并心电监护2小时,帮助患者进行被动、主动的下肢或关节运动,逐渐活动肢体,结合按摩、翻身等床上活动。增强下肢关节的运动,让患者腿部肌肉收缩,促进泵功能,对外周血管壁增加压力,以利于血液循环,避免形成栓子。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机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性较为显著。由此进一步证实,针对性的体位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妇产科手术治疗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有助于术后的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赵作华,张学辉.妇产科术后不同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9(12):125-126.
[2]丛玉华.基层医院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8):2298-2299.
[3]潘晓玉,卞美璐.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5(7):490-492.
【关键词】妇产科 不同体位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00-01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妇产科手术治疗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可形成多部位栓塞,其中肺栓塞对生命造成了较大威胁。现针对妇产科应用全麻术、硬膜外麻醉术患者术后不同体位干预,加强妇产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获得了显著疗效,安全性高,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86例患者,年龄均在22-57岁之间,平均年龄(41.25±7.31)岁。手术类型:剖宫产术者68例,子宫切除术者10例,卵巢肿瘤切除术者8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妇产科围术期治疗、护理。全麻术或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内,去除枕头平卧,头偏向一侧,然后翻身活动、下床扶着床沿运动、离床运动以及离病房运动等。
观察组:硬膜外麻醉状态下,患者手术治疗后回到病房,常规垫枕平卧。通过心电监护2小时内,患者接受被动肢体活动,垫好患者的脚后跟,让患者小腿悬空,以便降低对腓肠肌产生的压迫,结合护理人员、患者家属的按摩操作。通过护理人员、其家属按摩患者的双下肢,操作人员应单手掌顺着小腿从下至上环形按摩,同时轻捏患者小腿肌肉,协助患者活动双下肢、关节,1个小时后放下患者脚后跟平放,活动踝关节、膝关节。2个小时后,翻身活动,患者保持自由卧位,一般选择侧卧位。全麻状态下,患者手术治疗后回到病房,去除枕头平卧,对其心电监护2小时后,再保持自由卧位。护理人员或其家属为患者按摩双下肢,垫好患者脚后跟,让患者小腿悬空,以便降低对腓肠肌造成的压迫,方便护理人员或其家属的按摩操作。操作人员利用单手掌顺着小腿从上至下环形按摩,同时轻捏患者小腿肌肉,持续时间为10分钟,间歇10分钟。操作人员双手从患者跟腱部位向上挤压小腿、大腿的肌肉[2],加强下肢静脉回流。1个小时后脚后跟平放,开始活动患者踝关节、膝关节。活动下肢关节的数次,每次10分钟,间歇10分钟,反复不断的进行。2小时后,协助患者进行大幅度的双下肢、髋关节运动,同时协助患者主动参与足背屈、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运动,反复不断进行。待麻醉效果彻底消失后,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做第一次翻身运动。患者保持自由卧位,通常选择侧卧位或半坐卧位。第二天,督促患者行主动锻炼,每天3-4次,每次活动上肢、下肢次数约为20-30次,逐日增加活动量,直到可以下床行走。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机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一两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情况对比分析表[n(%)]
3 讨论
血栓形成的主要受到血管壁、血液成分、血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妇产科手术后应用垫枕平卧,被动肢体运动,2小时翻身活动,患者保持侧卧位,渐进性运动肢体活动等一系列体位干预,利用床上翻身使患者体位发生改变,增强静脉血液回流,使腔静脉内心近产生脉压,最终让突然加快回流的静脉血栓集中输送至肺静脉。所以,在术后患者翻身以前,必须充分做好患者下肢、肢体的运动[3],以防血栓的形成,尤其是对高危患者十分必要。与此同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以利于母乳喂养,有助于乳汁分泌,减轻妇产科患者术后的腰、背酸痛,提高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性。本次研究中,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常规去枕平卧,采取心电监护2小时,患者接受被动肢体运动。全麻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去枕平卧,同样给予心电监护2小时,再选择自由卧位,患者接受被动肢体运动。进而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卧位时间,起到了下肢泵功能,避免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治疗后长期卧床,受到制动,患者肢限制活动,或是无法自主活动,又或是肢体活动量减少,失去了肌肉按摩动作,降低了静脉血流驱动能力,血流轴向运动变得缓慢,致使血流停滞,卧床7天,血流速度将减慢至最低点。手术治疗后6小时处于绝对平卧,潜在着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所以,硬膜外麻醉手术后,患者不必去枕平卧6笑死,减少了患者术后平卧时间,观察组患者常规垫枕平卧,并心电监护2小时,帮助患者进行被动、主动的下肢或关节运动,逐渐活动肢体,结合按摩、翻身等床上活动。增强下肢关节的运动,让患者腿部肌肉收缩,促进泵功能,对外周血管壁增加压力,以利于血液循环,避免形成栓子。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机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性较为显著。由此进一步证实,针对性的体位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妇产科手术治疗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有助于术后的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赵作华,张学辉.妇产科术后不同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9(12):125-126.
[2]丛玉华.基层医院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8):2298-2299.
[3]潘晓玉,卞美璐.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5(7):4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