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沉锚效应”,如何正确运用情境之锚、案例之锚、范例之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从而达到知识点深入浅出,层层突破,最终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沉锚效应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沉锚效应”是心理学领域专有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自己的主观判断时,其思维活动、决策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好比沉入水底的铁锚一样将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进而对其决策、判断、思维等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沉锚效应”,抛“锚”的主体是教师,什么时机抛“锚”,抛出哪种“锚”,并让它如何沉到正确恰当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良好效果的达成。
一、抛问题情境之“锚”,促进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营造和创设形象、直观,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带领学生形成一定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真实的背景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并带动实现相互成员间的共同合作学习。也就是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切身体会从目标的确立、识别到提出并最终实现目标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一课时,笔者认为这是一节概念课,其内容相对抽象,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明确线段的内涵和外延,在新课的伊始,就创设了“一拉没”“百变花绳”等生动有趣的小魔术,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想不想看?
出示一根毛线(这是什么)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仔细了。
师用绳子变“一拉没”魔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
教师继续用手中的毛线完成翻花绳游戏,并要求学生一起参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參与感)
师:神奇吧,别小看这小小的毛线,它能变出很多的花样来。
师:今天我们就要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师手拿毛线)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上述所设的问题情境之“锚”,使数学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转为通过激活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对新知的认知需要,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之“锚”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思考和探索,制造思维冲突,产生一种愉悦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责任感,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能力。
二、抛典型案例之“锚”,提升数学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新型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某一特定案例作为基础进行组织的教学法,组织学生根据案例开展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形成积极开放的互动交流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引导、设计、激励的综合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区别于传统的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式。而案例教学课堂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靠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从而掌握构建新知识。
例如,有这样一个生活案例:小明到一家文具店买排球,买了7个,每个70元,应付490元。
小明:我带的都是50元的纸币,给你500元,你再找我10元。
营业员:不好意思,我这里只有20元面值的纸币,没有其他面值的,没办法找你10元。
现在请同学们帮帮忙,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案例作为教学之锚引导学生思考:小明带的都是50元面值的纸币,说明他付给营业员的钱只能是50的倍数;而营业员手中都是20元面值的纸币,说明营业员找给小明的只能是20的倍数。小明所付出的钱与营业员找回小明的钱的差应该正好是490元,因此可以列式为“50×( )-20×( )=490”。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举例法很快能找到答案11、3。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预设这样的案例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抛范例之“锚”,寻找教学对策
案例是范例产生的基础和前提,范例是案例的优化和升华。例如讲到《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通过范例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交易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下面笔者用“认识人民币”的模拟购物活动,说明如何使用范例之“锚”诠释范例教学:
实践活动:
同学们了解了人民币之间的一些简单的互换。这些知识在你买东西的时候就能用得上了。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小商场。
课件出示商场。1. 小商场里有什么商品?它们分别是多少钱?
生:回形针1角钱,作业本1元钱,铅笔5角钱,橡皮2角钱。
2. 假如给你1元钱,让你买你喜欢的商品,你最多买几个?
生:买回形针可以买10个,因为1元里有10个1角。
生:铅笔可以买2枝,因为1元里有2个5角。
生:橡皮可以买5块,因为1元里有5个2角。
生:可以买1个笔记本。
3. 假如让你花1元钱,把它都花光,买不同的商品,你怎么买?
生:3块橡皮,4枚回形针……
在课堂范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范例,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愉快的去探索问题、寻求快乐,最终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当今倡导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形下,探究课堂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关注情境与案例教学,追求数学核心素养构建的课堂教学,恰恰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只要我们扬长避短,趋利避弊,为我所用,主动出击,才不会让自己掉入“沉锚效应”的泥沼,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长足发展。才能使自己成为赢家!
参考文献
[1] 雷清兰.审慎对待数学教学中的“沉锚效应”[J].辽宁教育,2013(23):80-81.
[2] 吴国根.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读写算:教师版,2014(6):102-102.
【关键词】 沉锚效应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沉锚效应”是心理学领域专有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自己的主观判断时,其思维活动、决策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好比沉入水底的铁锚一样将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进而对其决策、判断、思维等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沉锚效应”,抛“锚”的主体是教师,什么时机抛“锚”,抛出哪种“锚”,并让它如何沉到正确恰当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良好效果的达成。
一、抛问题情境之“锚”,促进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营造和创设形象、直观,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带领学生形成一定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真实的背景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并带动实现相互成员间的共同合作学习。也就是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切身体会从目标的确立、识别到提出并最终实现目标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一课时,笔者认为这是一节概念课,其内容相对抽象,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明确线段的内涵和外延,在新课的伊始,就创设了“一拉没”“百变花绳”等生动有趣的小魔术,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想不想看?
出示一根毛线(这是什么)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仔细了。
师用绳子变“一拉没”魔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
教师继续用手中的毛线完成翻花绳游戏,并要求学生一起参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參与感)
师:神奇吧,别小看这小小的毛线,它能变出很多的花样来。
师:今天我们就要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师手拿毛线)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上述所设的问题情境之“锚”,使数学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转为通过激活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对新知的认知需要,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之“锚”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思考和探索,制造思维冲突,产生一种愉悦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责任感,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能力。
二、抛典型案例之“锚”,提升数学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新型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某一特定案例作为基础进行组织的教学法,组织学生根据案例开展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形成积极开放的互动交流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引导、设计、激励的综合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区别于传统的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式。而案例教学课堂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靠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从而掌握构建新知识。
例如,有这样一个生活案例:小明到一家文具店买排球,买了7个,每个70元,应付490元。
小明:我带的都是50元的纸币,给你500元,你再找我10元。
营业员:不好意思,我这里只有20元面值的纸币,没有其他面值的,没办法找你10元。
现在请同学们帮帮忙,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案例作为教学之锚引导学生思考:小明带的都是50元面值的纸币,说明他付给营业员的钱只能是50的倍数;而营业员手中都是20元面值的纸币,说明营业员找给小明的只能是20的倍数。小明所付出的钱与营业员找回小明的钱的差应该正好是490元,因此可以列式为“50×( )-20×( )=490”。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举例法很快能找到答案11、3。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预设这样的案例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抛范例之“锚”,寻找教学对策
案例是范例产生的基础和前提,范例是案例的优化和升华。例如讲到《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通过范例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交易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下面笔者用“认识人民币”的模拟购物活动,说明如何使用范例之“锚”诠释范例教学:
实践活动:
同学们了解了人民币之间的一些简单的互换。这些知识在你买东西的时候就能用得上了。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小商场。
课件出示商场。1. 小商场里有什么商品?它们分别是多少钱?
生:回形针1角钱,作业本1元钱,铅笔5角钱,橡皮2角钱。
2. 假如给你1元钱,让你买你喜欢的商品,你最多买几个?
生:买回形针可以买10个,因为1元里有10个1角。
生:铅笔可以买2枝,因为1元里有2个5角。
生:橡皮可以买5块,因为1元里有5个2角。
生:可以买1个笔记本。
3. 假如让你花1元钱,把它都花光,买不同的商品,你怎么买?
生:3块橡皮,4枚回形针……
在课堂范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范例,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愉快的去探索问题、寻求快乐,最终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当今倡导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形下,探究课堂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关注情境与案例教学,追求数学核心素养构建的课堂教学,恰恰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只要我们扬长避短,趋利避弊,为我所用,主动出击,才不会让自己掉入“沉锚效应”的泥沼,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长足发展。才能使自己成为赢家!
参考文献
[1] 雷清兰.审慎对待数学教学中的“沉锚效应”[J].辽宁教育,2013(23):80-81.
[2] 吴国根.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读写算:教师版,2014(6):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