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社区的叙事化公共空间改造探讨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p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人口异质增强所引发的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缺失成为中国多数城市社区共有的问题。为将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为真正被认知、有意义的情感家园,从空间布局和居民依附力两方面分析影响社区公共空间叙事性的主要因素,进而用理论观照现实场景,结合对样本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提出异质社区在建筑风格、特色景观数量、居民聚集点方面的改造方向,探索通过空间构境塑造场所精神的可行性改造策略。
  关键词:异质社区;公共空间;叙事化;场所精神
  从一群人学着在大自然中寻找或搭建遮风挡雨的庇护所并就地定居开始,社区就作为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存在着,但如舒尔兹所说:“人类得以栖居,是因为人类可以在世界中找到意义,找到存在意义上的落脚点。”而人要栖居,就必须要在环境中辨认方向,并产生对环境的认同。当人在空间设计和改造中运用叙事策略,借助空间内的要素与载体呈现出历史记忆、社会文化等文脉信息时,他们的方向感和认同感逐渐被唤醒,从而真正诞生了“家”的概念。“家”使社区空间成为实际场所,而正是叙事使社区从生活空间延伸为情感家园。
  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改造的模式形形色色、不胜枚举,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解体,人口异质性增强,传统乡土社会中以地缘、血缘、业缘结构为主的社区逐渐走向消亡,中国多数异质社区共有的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缺失的问题越来越被学界、业界和政府关注。建构可信的、有故事的特色场所要把主题与结构等叙事性设计原则与规划设计整合起来。为规避由人口结构复杂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風险、推动包容和谐的新型社区建设,亟须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叙事化改造,使其满足居民在功能与情感上的双重需求,真正成为可被认知、有意义的场所。
  一、社区公共空间的叙事功能
  作为社区中景观形态、基础设施的基础构成,公共空间的基本叙事功能是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而当我们将公共空间看作行动者,它能将不同的情景元素融合成有机整体的社区空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凝固居民对社区的集体记忆,塑造场所精神。
  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炼出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同时也是构成所有情景的五个主要要素,比如说道路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骨架”能将情景元素串联起来,在居民的脑海中编织成完整的故事。这些具有“线索”的情景会成为居民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从而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
  二、影响社区公共空间叙事性的主要因素
  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叙事功能指向空间布局因素,空间设计学中的空间布局因素包括空间结构、空间尺度、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而实现其作为行动者的“通过空间构境,凝固集体记忆”叙事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居民对好用的东西经常使用、日渐熟悉,直至产生感情。其中定义了四个词:“好用的东西”“经常使用”“日渐熟悉”“产生感情”。
  “好用的东西”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等同于拥有丰富空间功能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较齐全的社区公共空间可以满足居民更多的生活需求,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创造记忆的动机。在公共空间中会出于习惯不由自主靠近人和人多的地方,这种靠近既是地理位置的靠近,也是对交往行为心灵上的靠近。“经常使用”讲的是频率,社区公共空间中捕捉、吸引居民情感的关键是提供标志性的符号、可识别的空间特征等易被熟知的形式或内容,故能被居民“经常使用”的公共空间要么是风格突出、特征明显的景观型空间,要么是因位置或功能特点能让居民常常聚集起来举办公共活动的活动型空间。“到达”的积累促使居民不断深化对单个地点甚至整个空间的认识和感知,并随着深化逐渐从主人翁的角度建构出意义,这就是“日渐熟悉”和“产生感情”。
  综上所述,可以从空间布局和居民依附力两个方面梳理出影响社区公共空间叙事性的因素及其对应的叙事功能。空间布局方面:空间结构、空间尺度、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影响着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景观形态、基础设施提供活动场所的叙事功能。居民依附力方面:配套设施、特色景观数量、居民聚集点数量、聚集点举办交往活动的频率等,影响着社区公共空间作为行动者通过空间构境凝固集体记忆、塑造场所精神的叙事功能。
  三、上海澳丽映象嘉园社区的异质特点和改造可行性
  上海澳丽映象嘉园位于安亭老镇和尚浜以北,土地面积82944平方米,户型面积为95—138平方米。调查显示,小区982户居民中租客约226户,另有约140户正出售住房。从人群特征来看,仅1/3的居民为本地人,中青年数量较多且以上汽大众集团的职工、安亭小学等公立学校的教职员工和附近建设用地的工人为主;从流出倾向来看,已居住3—7年的人达半数,计划近期搬出的居民占1/5。总体上,该小区具有异质社区的典型特点:房屋权属多元;年龄、家庭成员数量、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不同的人混居;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混居,且具有一定流动倾向的居民不在少数。
  论及空间改造的可行性,该社区在空间设计中拥有较好的基础。在空间布局上,空间尺度与人的知觉舒适度有直接影响,其中容积率和绿化率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自由度和舒适度。相较于“小高层住宅容积率为1.5—2.0、绿化率不低于30%”的标准,容积率1.35、绿化率近50%的澳丽映象嘉园给居民提供了宽敞而不过于空旷的活动空间,使居民能基本保持1.2—4米这一最佳社交、互动距离。而规则的空间排布和四通八达的道路设计则保证了社区内各个场所的可及性;在建筑材料方面,采用了隔音材料保护私人空间。
  在居民依附力方面,该社区的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在23号楼附近设有中央绿化区,还有公共健身点、儿童活动乐园、公共网球场、温水泳池、烧烤区等公共活动场所,给居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这样的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和设施条件可以在带来自由感、安全感的同时尽可能促进居民的聚合。
  此外,虽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小区居民本身大多缺乏将社区当作精神家园、主动改变现状的意识,但结合居民所从事职业中显示出的规划基础和近半数稳定居民强化归属感的需求考虑,在上海澳丽映象嘉园社区进行公共空间改造的可行性较强。   四、上海澳丽映象嘉园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方向
  首先,在空间布局的建筑风格方面,上海澳丽映象嘉园用不同的主色调搭配五彩的外立面打造澳洲风情。考虑到竣工年代为2007年,曾被西式风格吸引的居民大多随建筑审美潮流的变化转为追求地域特色,而现有建筑风格也会使一部分居民基于本地传统减少对家园的情感。
  其次,在塑造具有居民吸附力的特色景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内仅有的几座铭文太湖石,不但无特色可言,还被安置在不起眼的草丛中或在停车场附近被车辆所遮挡,故不少居民断言没有标志性特色景观。最值得关注的是,连社区入口都没有标志物。
  最后,在直接影响集体记忆生成的居民聚集点方面,公共健身点、儿童活动乐园等室外公共活动场对居民的吸附能力受到季节天气的限制,温水泳池和烧烤区作为社区特色按理应是非常适合举办活动的聚集点,但由于收费偏高导致居民有心无力。
  通过走访其他同年代的异质社区,可发现它们的公共空间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上海澳丽映象嘉园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改造方向同样适用于多数受到文化冲击的社区公共空间。
  五、异质社区公共空间的叙事化改造策略
  建筑风格影响居民的适应度,特色景观数量和聚集点的有效性影响居民的休闲活动。拼贴串联的设计方法吸取构境、漂移、异轨三个基本的空间构境方法之特点,用类似电影剪辑中的蒙太奇手法,以具体的时空给道路、边界(如社区入口)、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进行赋值、变化,赋予其新的意义。并通过闪现、插叙、并置等复合拼贴的手法,结合社区特点以空间线索的结构构成景观小品,诠释故事文本。
  拉普卜特认为相比较于固定的特征,空间环境中的半固定特点更能暗示空间的文化意义。拼贴串联、空间构境的优化方向应用到上海澳丽映象嘉园的现实场景设计中呈现出另一种思路:以问卷或其他公开形式,向居民征集符合社区特色的文化主题、故事、标志、符号、造型、色彩等半固定素材。更重要的是,聘请专业的空间设计师,用蒙太奇的手法,以主题与结构等叙事性设计原则,将这些居民生产的素材加以变形、组合,塑造出既能代表社区特色、居民审美,又独特美观的景观小品,从而在提升社区空间的可识别性、凝聚集体记忆的同时,创造新的居民交往聚集点。
  六、结语
  经由叙事化改造的社区公共空间会讲述多种社区专属故事,成为居民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在提升社区空间可识别性的同时,塑造出熟悉感、温暖感和庇护感。在实际的改造设计中,为加强空间叙事文本对情感符号的建构,还可在公共空间中嵌入具备展示展览、团体活动、社区教育等多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的建造,并与社区附近的活动场所建立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源有效流入社区,从而为居民创造更多故事场所。
  参考文献:
  [1]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蒋粤闽.基于空间叙事的人文主义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12):134-136.
  [3]LUCCHESI P,SANTANGELO G.The interstitial ciliate microcommunity of a Mediterranean sandy shore under differing hydrodynamic disturbances[J].Italian Journal of Zoology,1997(3):79-92.
  [4]邱德华,董志国,胡莹.建筑艺术赏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5]王敏,李广全.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中等尺度空间意象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28-134.
  [6]陆邵明.场所叙事: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建构的新模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8-76.
  [7]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黄兰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景观色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阆中古城的实地调研,在分析阆中古城景观色彩现状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条件、人工景观意象、历史人文民俗入手,对这三类影响当地景观色彩的要素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科学优化古城镇景观的色彩设计策略。  关键词:景观色彩;阆中古城;城市特色;历史形态  色彩研究对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来说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设计类别研究,景
期刊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外延和载体。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催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淮滨彩塑泥叫吹传统传承模式的转化、淮滨泥叫吹艺术本体的创新性转化,有利于对河南传统民间泥塑文化的创新性传承,能够提高当地文旅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文化附加值。  关键词:文旅融合;淮滨泥叫吹;创造性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豫南民间艺术传承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解决老年人的安居环境,逐渐成为践行“健康中国”重大国策的内在要求。结合2019年2月《关于印发〈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实地走访宜兴部分试点项目与非试点项目,对养老户外环境设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促进后续养老环境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室外环境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赣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文化的梳理,分析“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视角下的赣南客家文化元素价值问题,从视觉和内涵方面对民居建筑文化、姓氏宗族文化、传统手工艺术文化等进行文化元素分析研究,以期促进赣南客家“特色小镇”景观设计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赣南客家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研究”(YS17243)
期刊
摘 要:国家提出诸多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及政策,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是机遇与动力,充分利用机遇,深入探索和发掘“四季花海,中华情园”景区的传统文化,开发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及商品,将本地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并融入旅游商品的开发中,使游客能拥有更为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同时带动本地的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化资源;旅游产品;乡村旅游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项目(HBCY1
期刊
摘 要:设计,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设计从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中一步步起源发展,再到后来的利用工具,以设计服务设计,最为广泛地体现在建筑上。从巧妙绝伦的框架结构,到鳞次栉比的布局安排、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在先人的建筑制造过程中,设计美学是如何贯彻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古建筑西安大雁塔为例,从建筑造型入手,研究其中设计,感受美学文化,取其精华,应用于今。  关键词:古建筑;造型设计;设计美学;大
期刊
摘 要: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居民的参与载体、国家-社会沟通的桥梁,是社区治理主体与中坚力量。我国社区治理环境的异质化使得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趋势,但又内含一种动态的、由低到高的层级发展路径及特征。这一特征体现着社区行为主体互动的动机、参与深度与广度的差异,而不同层级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在社区治理的不同维度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文章以山东省潍坊市金都社区为分
期刊
摘 要:潮汕传统村落是潮汕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故以汕头市程洋冈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生空间”理念,分析程洋冈村不同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分布特征,阐明街巷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程洋冈村“三生空间”的保护与优化提供基础依据。  關键词: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构成要素;分布特征;街巷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的潮汕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研究”(G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为老年人营造适合居住的空间环境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国部分城市居住区的一些景观设计不适合老年人,需要对居住空间景观设计进行优化。以武汉市的人口老龄化为研究背景,以武汉市开放社区环境设计为研究核心,基于“健康老龄”理念,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社区场地
期刊
摘 要:文章以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海岸景观带为例,对比东西两段在开发与保护方面采取的策略,将自然教育观念融入海岸景观开发与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场所,坚持自然理念和生态意识,以人性化设计与可持续性为要求,避免过度开发,治愈城区居民自然缺失感,树立海岸资源人居共享理念,关注受众使用需求和参与度,将有限的海岸资源还给公众,为更多的人提供亲海空间。  关键词:自然教育;海岸景观;自然理念;生态理念;人性化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