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个策略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101—01
  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差,问题解决就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
  一年级主要以情境图为主,二年级则以半文半图为主,这些图和新奇的内容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数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供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二、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收集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呈现情境图之后,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图画的顺序,让学生逐渐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数学信息,并抽象成数学问题。如,一年级上册教材24页和25页中学生初步接触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时,以生动形象的“气球图”和“小松鼠图”的方式呈现出信息。这些富有生活化的图画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数学信息。如,题目告诉你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能得出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用这些提示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题目里的本质信息。学生理解了题意,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在审题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以及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将图画转化成数学信息的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记号法”,“①②”是条件,“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先标出“①②③”。
  三、加强数量关系之间的分析和训练
  小学低年级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用已知的信息求问题的过程。而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总分问题和分总问题。这两类题是与加、减、乘、除法意义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教师用实物操作或打手势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的结构,明确图画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乘、除法意义来确定算法。
  2. 相差问题。相差问题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意义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數量关系。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摆出14个红圆片,再摆出8个蓝圆片。有的学生将红圆片和蓝圆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圆片多,多多少个”,使学生弄明白什么是一一对应法。这样直观的操作,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 四则混合运算问题。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编排在二年级新教材中,把“数量关系”隐含在情境中,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如,二年级数学下册48页“跷跷板乐园”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后,让学生说出先算跷跷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在分步列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混合运算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审题,用图式法来分析并标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再读读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看看题目里告诉了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进而得出所求关系式。
  编辑:谢颖丽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家长;孩子;心灵成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37—01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就会孤军奋战,学校教育呼唤先进的家庭教育,需要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孩子才能更加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因为在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学科中,数学是难度比较大的一门学科,以往独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难有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所以构建一个互助式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构建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
【摘要】数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在中学生的基础教育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以后的知识教育有着基础性的奠基.中学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对中学生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进,也对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问题导学教学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极大程度地弥补中学教学模式中的纰漏.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进行教材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更多的是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对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并且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形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它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得到了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初中数学的教育更要利用这个教育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创
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艺术性,要善于抓住时机,通过创设情景去引起学生的惊喜、疑惑、新鲜感等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笔者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创设教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因此,合作学习中活动内容的设计必须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小组合作活动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合作,内容设计,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
【摘要】学科文化渗透,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它具有多样性、科学性以及阶段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着重对课堂授课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策略进行剖析,以达到把握学科教学要点,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数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分支,它能够辅助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期间,形成逻辑推理、逆向思维.研究表明:教师课堂教学时,有机进行数学文化知识的融
【关键词】 学困生;闪光点;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035—01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成绩落后的、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困生,而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能否用心帮扶学困生,能否使其进步,对整个班级能否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转化学困生
【关键词】 国学经典;校园文化;人格;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30—01  近年来,随着国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国学精髓的深入思考,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小学校掀起热潮,成为学校校本教育的特色内容。有自编国学教材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在诵读演绎经典中把国学化为行动的;有采用晨诵暮读的方式,在学校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我国对小学生的教育启蒙也日益重视,对数学这一学科,教师及家长都十分重视,而对小学数学,其主要的学习范围就是运算,因此,要想让小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为此,社会、学校及教师就要认识到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解决这类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创新培养  我国现有的小学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