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77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培养语言探究意识
  
  语言探究意识包括字、词、句、段以及语感能力的探究意识。
  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揣摩凝练生动的语言,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探究。
  教学《守财奴》一文,引导学生抓住葛朗台的动作描写,探究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探究品味“纵”、“扑”两字写尽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看见金子后的癫狂态,结合文尾他临死见金十字架时“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中的“抓”,指导学生探究这几个词的作用,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葛朗台极其吝啬的性格特征,更体会了这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药》一文中,杀夏瑜时人们“潮一般向前赶”,在华老栓的茶馆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年等大骂夏瑜是“疯子”……夏瑜为了穷苦民众的利益,被夏三爷出卖并被杀害,可为什么人们对他没有同情和帮助,反而去围观并在茶馆里哄笑取乐?这样写有何作用?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了解了封建统治下民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的病态社会,领略了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情感。
  探究优秀作品中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听其言度其心,把握人物的个性,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推敲古典诗歌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体味诗歌的意蕴……
  培养学生的语言探究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这是培养其他探究意识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追问意识
  
  “学贵有疑”,培养“质疑追问”的意识常常要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触发点,如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提出疑问,展开联想,追本溯源。
  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围绕“项链”追问:为什么玛蒂尔德要去借项链?为什么花重金还?“借”与“还”之间作者旨在说明什么?通过步步追问,玛蒂尔德极爱虚荣和诚实勇毅的性格特征就渐渐明晰了。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后,追问“谁是杀害刘兰芝的真正凶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涉及的历史大背景及现代家庭悲剧去探究,就会发现焦母的专制、刘兄的逼迫、仲卿的软弱、兰芝的执拗均是她自杀的凶手,因而兰芝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
  
  三、培养比较探究意识
  
  比较阅读是将同类或不同类作品具有可比性的部分进行比较,从而思考作品结构、手法、主旨等。
  如比较《药》、《祝福》、《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可以发现这些文本展示的是革命者和农民这两类人的生存状态,可以从中探寻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正原因;比较莫泊桑的《项链》与契诃夫的《小职员之死》,探究“不同社会里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比较《孔雀东南飞》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探究“不同时代女性对爱情的追求”;比较同为“人文主义交响绝唱”的戏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思想内涵、戏剧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诗歌教学时,比较探究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及诗歌特色。如教学刘禹锡的《石头城》,可以补充《乌衣巷》,比较探究两诗的意象、借古讽今的手法;学习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后,补充白居易与元稹的互赠唱和诗,了解元白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两人诗歌的艺术特点。
  
  四、培养想象探究意识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是想象。”我们基于文本的探究性学习也是一个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思维自由驰骋,对探究性学习中迸发的各种观点给予鼓励和引导。如《项链》结尾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知道实情之后她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根据之前对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想象结局;鲁迅的《祝福》中,有很多省略号,等待我们运用想象和联想将鲁四老爷的心理活动完整地呈现出来并据此理解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有大片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探究空间。
  想象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路得到极大扩张、探究意识得到充分诱发的过程,这有利于思维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五、培养社会探究意识
  
  “社会大舞台,舞台小社会”,教材展示的正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探究文本,要回归社会,将作品回归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反思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去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如教学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我引导学生体会了孟子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仁政”思想后,思考文中提倡的“注重大自然的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中,看爱情问题、女性问题、人权问题和婆媳关系等社会问题;在《狂人日记》中探究先行者的社会悲剧问题……
  鲁迅的篇篇杂文是狠刺社会的“匕首”,如《灯下漫笔》总结归纳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共性;《拿来主义》对当时中国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理性观点。
  一篇文章展现的就是一个社会,种种的社会问题会在文中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需要引导学生揭开罩在作品外表的神秘面纱,探究其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六、培养思辨与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很多问题,似乎早已有定论。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要被眼前的“定论”吓倒,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够自圆其说,所以,培养批判思辨和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在教学《五人墓碑记》时,我尝试结合古文内容进行创新探究学习,效果极佳。创新设计:1.本文记叙的是明末苏州市民的一次反抗阉党的暴动,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如何向观众报道这件事情?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预习,仔细准备报道稿。(准备中,文章的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差不多都自主解决了)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比老师纯粹讲解效果好多了。2.为文中记叙的五义士写一幅挽联,力求表现五人的精神及其牺牲具有的意义。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查阅资料,自觉讨论、交流,写出不少好对联。如“自作孽必死,一独夫臭名留千载;激于义而发,五壮士浩气荡九霄”,“一夫谋于私而缢,死轻于鸿毛;五贤激于义而动,亡重于泰山”,“万群众激昂除奸邪,人民功绩千秋颂;五壮士慷慨赴刑场,英雄名声万古流”,“五豪杰驱恶殁身明正义;千秋事永铭人心显世间”,“周公守节忤阉党,荣于身后美谥显;缙绅易志结宦官,投缳道路臭名扬”,“五义士赴刑,桥头扬意气;众豪杰扼腕,墓道寄哀思”……
  思辨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让学生在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理解过程中,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从而对作品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批判质疑的能力。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抓住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和个体性,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进行以上探究性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就能得到保护,探究性阅读就会柳暗花明,语文教学就会真正体现出人文魅力。
  参考文献
  1.《探究性阅读的“探”与“究”》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年第10期
  2.《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方法举隅》 《中学语文》 2006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这是带有审美意味的人生旨趣,意味着人在立足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
在“食品安全与行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专家认为,将国外先进理念引进我国法律体系,常常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在国际法律制度中,日本的食品安全法算是非常严厉的,其中的“一
尽管节味淡了,但传统节日从未离开过我们,它还在日历上标着,在人们心底流淌.过节的美好像血液一样默默流过我们的身体心灵。
初中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启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现在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新课程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应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理念——用人文精神点亮学生的心灵,创设新颖的导入方式。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如果放一段音乐,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词,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
研究发现,7厘米的鞋跟,即脚部与地面呈15度角,可以使骨盆肌肉的电流活动减少15%左右。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在回顾过去十三年的工作时,十六大报告从十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