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名句的深度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v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中的名句是在后人的反复引用中得名,名句的活力也是在运用中产生并增强的。学生学好古诗不应仅仅以背诵量多为标志,更以感悟深入、运用自如为追求。因此,古诗教学尤其是古诗名句的教学应该站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高度,突出学生的感悟和意义建构分量。从这一意义上看,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名句教学需要完整走过三个层次。
  一、注重表达,还原意义
  相对而言,那些被广泛传诵的千古名句从字面上看往往更显直白和浅显,诗句意思似乎一望而知,让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必要,因而失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如《游园不值》一诗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远比“应怜屐齿印苍苔”明白易解,《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没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那么费解,而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逢佳节倍思亲”“霜叶红于二月花”“粒粒皆辛苦”等诸多名句都是学
  生在学整首诗时感觉易学的
  诗句。
  如何避免学生因诗句意思浅显而对其初感知的无趣和忽视呢?设置适当的言语活动要求,促使学生把心里感觉似乎已理解的诗意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生动还原诗句中所隐含的细节和情态,能够让学生获得深思的过程和挑战的乐趣。具体要求可归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在表达的连贯性上提出要求。古诗有留白、跳跃的表达特点,因此,学生在将诗句译成白话时会表现出语句不够连贯的问题。对此,教师提出补充词句说连贯的要求,学生会感受到挑战的趣味,形成凝思的过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学生说出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质疑:为何“举头望明月”之后就会“低头思故乡”呢?能不能加上理由说一说?配合板书“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提示学生把这句诗的意思说得更连贯,更易懂。面对这样的要求,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对诗句的感受也会变得深入、持久。二是在表达的具体性上明确要求。古诗常用省略、紧缩的表达方式使诗句呈现出简练却具有丰富联想空间的特点。此时,教师要给出路径方法让学生在说具体、说明确的轨道上行走。如学生觉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虽然很好懂却没法变成自己的话,教师就指导学生试着运用这样两种方法说具体:①把古诗省略的地方补上——春色满园(用什么)关不住 ,一枝红杏(怎么样)出墙来;②把紧缩简略的词语铺展开,如“红杏”就是“红艳艳的杏花”,那“春色满园”又可以怎么展开来说呢?这样要求,学生具体的个性化表达就被激发出来了。三是在表达的诗性上适度要求。对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诗性要求,可以在句式整齐、用词相当、关注押韵等方面作一些指导,以教师的启发、修改为学生的表达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和
  习惯。
  二、情思交融,感悟意蕴
  诗句字面上的意思是有限的,但背后隐藏的意蕴是丰富的,有可言说和难以言说的多层次意义,有或飘忽或涌动的情意。
  深度解读诗句就是要让诗句蕴含的情境意蕴生动可感,使师生情思与诗人的诗心融合。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积极介入、巧妙引导,从而唤醒学生的感受和经验;也需要教师及时筛选重要信息,理清思路,让学生在情感被激发的同时具有思考的理性。如师生互动学习《游园不值》一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的过程。第一层次,围绕“春色满园”让学生调动记忆联想一幅具体的画面。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筛选不重复的信息有条理地按照繁花、树木、鸟虫等分类板书,这样既可以将学生的杂乱发言得以整理,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思考的路径。同时,要以“满”为表现点,让学生组织语言将春色的繁华、热闹描述具体。第二层次,用“关不住”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东西怎么会关不住的,难道它们会跑动?”提示学生想象花香、枝条、虫鸟越出围墙和柴门的动态,感受满园春色涌动着的按捺不住的生命力,感受春天的蓬勃活力。“春色满园关不住”就在师生联想、想象、整理、描绘、讨论等情思交融的活动中化成了一幅活的景象。
  师生情与思交融的活动既是营造情境——把诗句隐含的丰富意蕴释放、激活的情境,又是教师带领学生多角度触摸和感悟诗句意蕴的经历。
  三、学以致用,建立意象
  古诗名句因其意象被后人运用拓展而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这是名句深邃的文化意义所在。有深度的教学显然应當关注这一意义。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调动一切学生熟知的生活资源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对多种感性材料的感知中体悟而得理性的认识,从而建立起符合其主观认知背景和名句自身内在意义的名句意象。这个过程包含寓象于“象”(即将诸多现象与诗句之“象”匹配关联)、由“象”得意和寓意于“象”三个认知阶段。
  下面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例来说明三个认知阶段的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在学生想象山坡枫林红艳胜过二月春花的醉人风姿之后,在感受到诗人被美景震撼的惊叹之后,教师告知学生这句诗不仅可以用来赞美枫叶,还可以指更多的对象。由此教师引出拓展阅读,将搜集整理的一组材料出示给学生。
  读一读,想一想:两个材料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分别指什么?
  材料一:
  看吧,在传递火炬的队伍里,在喜迎奥运的活动中,活跃着许许多多银发如霜的长者。年龄问题,不仅仅是生理现象,更是一种心理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人生态度,它需要一种境界!
  材料二:
  种子冲破土层的禁锢,走向光明;雄鹰穿过风暴的阻碍,飞向云霄;海燕摆脱鸟巢的羁绊,翱翔蓝天……你知道黄河为什么能成为宏伟力量的象征吗?是因为它从寒冷的青藏高原上飞流而出,经历无数石块的撞击,经历巨大落差的考验,从而形成那万里如虎的气势和雷霆万钧的力量。“霜叶红于二月花”,磨难,是自然界塑造强者的手。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交流阅读所得,就把两个材料描写的不同对象都与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所描绘的形象对应了起来,即众象寓于一“象”。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尝试整理、概括诗句所指的宽泛意义,即由特指转化为泛指,由具象上升为抽象,把聚合了众象的诗句意义提炼出来,既得之于心又宣之于口。教师应带领学生逐步领会并说出:诗句中的“霜叶”不仅指大自然中的霜叶,还可指一切原本没有“二月花”那般夺目迷人却因为经历过岁月、辛劳、磨难等而变得美好的人与物;“红”,也不再仅指颜色,还可指一切美好的状态。
  第三阶段则是让学生来寓意于“象”,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题写一段话。学生围绕题目选材和撰文的过程就是独立地寓意于“象”的思考过程,是学以致用。由最终的文章呈现,教师可以判断名句意象是否在学生心中建立,并跟进后续的教学指导。
  类似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所寓之意极为丰富的名句都应该经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流程,以能够让学生在建立意象的层面达成深刻理解。
  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古诗学习都会接触到不少名句。教师可以归类处理,设计成语文微课程展开教学活动,让名句教学因经历“还原意义、感悟意蕴、建立意象”如此层次递进的过程而意境深远、生动活泼。从而使古诗名句更加深刻地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教学实录】  一、调动感官小游戏  师:先来聊聊天啊。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哪些感觉器官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世界?  (生说)  师:是的,我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感觉,脑海里能有念头,世界就这样映照在我们的心里。好,下面我们来使用一下自己的感觉器官,说出你的感觉。伸出你的手指,摸一摸贴着你脸庞的耳朵外侧的这个东西,有什么感觉?  (生说)  师:摸耳屏跟摸耳垂带给我
一、热潮:互联网时代中的大势所趋  习作是学生的“痛”,也是语文教师的“痛”。面对教师布置的习作,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写完之后的修改、誊抄也令人不快。学生交上来的一本本习作,教师也将面临写批语评语、督促修改的繁重工作。为了攻克这些难点,许多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大胆改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随着科
【教学实录】  一  师:(指课题)课前读过这个故事的小朋友举手?(生齐举)既然都读过,愿不愿意帮帮我?  生:(齐)愿意!  师:(指课题上的空缺)“路”,我忘了怎么写,谁来教教我?  生:左边足字旁,右边是“各”。  师:好奇怪,“路”为什么是足字旁呢?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啊。  师:这样啊,难怪有人说:千里之行——(生:始于足下。)难怪有首歌这样唱:敢问路在何方——(生:路在脚下。)  【
在追求数量、追求效率的当下,整合更多的文本用作教学的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其中有不少课例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探究意识,然而也有不少课例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在整合的数量上,一味做加法,似乎数量越多越有文化含量,内容越丰富越能体现驾驭水平;又如,在整合的策略上,经常让学生进行价值取舍,其结果还是走向教师或者文本的价值期待;等等。  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  【课例回放】  1.播放乡下风光视
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场所与途径,信息技术与教学要实现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最根本的立足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 互联网’发展。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而创造性地融入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  “动”之有备——融合的准备
摘 要: 云服务数字化学习背景下的网络直播课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调查了高校教师网络直播课程教学效果,总结和分析了。网络直播课程教学过程存在问题,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 网络直播课程 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一、引言  2018年4月13日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整合,利用无线网
【内容介绍】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集,里面收录了近20篇脍炙人口的小说。这些作品生活画面感强,人物形象鲜明,从内容上说,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之处;从语言表达上说,运用了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耐人寻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小说《百万英镑》,还被拍成了电影,曾获第77届奥斯卡的四个奖项,可谓经典中的佳作。但是,由于作品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作品表达的中心有
一、缘起——现实和理想有  落差  统编本教材对课外阅读很重视,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每册都编排了“快樂读书吧”专栏,如表1。  纵观统计表,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编排用心——关注学情,有序提升阅读要求。  1.阅读主题在有序提升。一年级上册学拼音时,没有设置主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年级下册读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二年级上册读童话故事;二年级下册读儿童故事;三年级上册读童话故事,三年级下册读寓言故事,
读《珍珠鸟》(人教版五上),心中总有一种感动在流淌。文字虽是简简单单的,但其中的情感却是浓浓的,渐渐地,如花香丝丝浸润心脾。再读文章,我的注意力一次次驻足在“渐渐”上。珍珠鸟是渐渐壮大胆子的,“我”对它慢慢增加呵护,它对“我”渐渐产生信任。这一切变化,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渐渐进行的。于是,围绕“渐渐”,我构想展开以下几个板块的教学。  板块一:知整体,着眼 “渐渐”  本单元训练重点之一是掌握课
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脑袋,从而发现了地球引力的奇妙;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开辟了电脑新时代,令万人瞩目。我,与他们远不能相提并论,但,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苹果”……  接下来就是一个关于苹果的故事。  课本中有一篇关于“发现”的命题作文。据课前了解,孩子们不太会写,题材无从选择,有畏惧心理。于是,我带着两只苹果,走进了课堂。  一进教室,我就说:“今天心情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