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一座远方的古镇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正好是我从黄姚回来的第七天。一个星期的时间不算太长,可是每一天我都是那么强烈地期盼着能够再次回到黄姚,回到那铺满光溜溜青石板的小巷,回到那个恍如另一个世界般存在的美好的地方。
  或许是因为骨子里固守着传统的因素,我总是对古拙的东西情有独钟。每一次外出旅行,我首选的目的地必是古镇。不管是声名远扬的,或是籍籍无名的,每一个古镇总是让我心驰神往。无一例外的,这些年我到过的每一个古镇,也都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一束束芬芳的回忆。可是却从来没有一个古镇能够像黄姚那样,让我归来之后有那么强烈的思恋之心。
  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心,或者是我的灵魂留在了黄姚,留在了氤氲着人间烟火的温暖,而又透着古朴的如梦如幻的小巷……
  其实很多年前我就已经听闻黄姚的美名,也曾赏读过市作协主席韦佐写的那篇美文《去往一个很慢的地方》,文中那处处洋溢着的清美而幽静的韵味深深攥住了我的心。
  这次去往黄姚,我更多的是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态,去往那个与世无争的小镇,抚平俗世的痛楚。
  落脚的地方,我选择的是一个叫“水墨”的客栈,光是名字就足以让人憧憬。漫游黄姚时,我注意到每一家民宿从外墙到庭院直至里间,主人都用心装点得格外别致。墙角一棵艳红的三角梅,或是门檐上攀爬着的几枝正在盛放的使君子,老旧的木板做成的简易招牌……看似随意的点缀,却彰显了主人不俗的品位。而且每一家民宿的名字也都起得颇有韵味,“相约”“偶然间”“花木生”……每到一家都让人忍不住驻足,流连。
  深秋时节的黄姚是旅游的淡季,街上来往的游人并不拥挤。而我觉得这样子却是恰好。人太少了,显得古镇凄清寂寥,让人不免心生感伤;人群熙攘,又让古镇弥漫着世俗的气息。
  从网上的旅游攻略得知,黄姚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古镇上明清古建筑、亭台楼阁、寺观庙祠及特色桥梁众多。而我到黄姚,却无意专门去寻访这些景观。我和朋友从客栈出来后,就随心沿着眼前的小巷漫无目的地走,看看这家,瞧瞧那家。民宿、酒吧、咖啡馆、衣饰店、礼品店……喜欢的就进店赏览体验一番,或是坐在店门口的椅子上,和开得正盛的花儿,或是古朴雅致的店面来一张美美的合影。一切随心,有缘的总会遇见,若是无缘也不必强求。
  路过一家名为“梦公馆”的客栈时,朋友拉着我,循着王贰浪低沉的歌声径直走进那禅意十足的小院。开始我还担心这样贸然闯入会被店主赶出来,而正和朋友在堂中泡茶的店主却只是抬头扫了我们一眼,然后继续他们的闲聊,任我们在客栈中随意观赏。在此后我们进入的每一家客栈也都是如此,主人不会对随便进入的游人报以任何的不快,而经营食品等货物的店家也不会对哪个进店的游客表现出过分的热情,买与不买,都给人一种舒坦的感觉。
  虽然黄姚的每条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但徜徉在光滑如镜的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却依然给人以幽清之感,而绝无过度开发般喧嚷繁闹的商业氛围。我想,这该与黄姚淡定从容的居民有着割不断的关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安享每一个如水般清静温婉的日子,居于黃姚的人都非常珍惜这简单的幸福。
  那天,我们一直在黄姚的小巷徜徉到黄昏。在路过一家专门出售各类酒品的小店时,我和朋友挑了一瓶桂花酒,老板娘用一个编织精美的小花篮给我们装好,我们一路提着,心中满是欢喜。
  在鲤鱼街,店家们早已在临河的空地上摆好了餐桌,小道旁边的矮墙上,有小篮和竹匾装着各色本地时蔬和特产,供食客和过往的游人随意挑选。已经有三五游客围坐在桌旁,边品边赏临河的美景。
  与鲤鱼街左面相连的是一座石拱桥,桥下流水潺潺,桥的那头靠右边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古榕树,有的枝叶已经伸开罩到了桥上。桥上人来人往,树下垂挂的红灯笼点燃了夜色。有店家摆好了圆桌等待游客落座。我们选了一张桌坐下来,可以望见桥那边的风景。接过一位大婶递过来的菜谱,点几个黄姚的特色菜品,豆豉蒸鱼、上汤野菜……斟上香味醇厚的桂花酒,慢慢品酌。
  白天的古镇,向人们展示的只是她的面容,而在古镇的夜晚,你循着那街边的红灯笼和明暗的灯光,循着酒吧歌手深情的吟唱才能抵达她的灵魂。和古镇的厮磨,一个晚上是绝对不够的,但至少不会让你留下太多的遗憾。
  在我们吃饭的鲤鱼街,就有一家叫作“慢时光”的酒吧,店面有些逼仄,几张高脚桌笼罩在昏暗的灯光下,情侣模样的年轻店主在吧台里忙碌着。一个纯净而略带忧伤的男声伴着吉他的弹唱,沉醉了古镇的黄昏。
  吃完饭慢慢踱步回到客栈,窝在天井的摇椅上舒缓累了一天的双脚,男歌手那深情的歌声总在耳边,在心底一遍遍盘绕。
  “我们去‘慢时光’吧!去喝一杯咖啡。”我招呼着友人。两个人相视一笑,随即推开客栈厚重的木门,走进黄姚的无边夜色。街边的店铺,灯光安静地散发着柔柔的温暖。三三两两的游人在街边语声轻柔。
  踏着朦胧的夜色,走在黄姚古朴的街巷,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熟稔。恍如穿越了千年,终于回到前世的故土。在这里,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
  沿着白天已经走过数遍的巷道,不出多久,我们便熟门熟路地来到了“慢时光”。此时,店里已经有几个客人在静静听唱,桌上的小灯散发着暗白的光。台上是一位年轻帅气的歌手,怀抱吉他忘情地演绎着忧伤的恋曲,目光幽远而沉静。
  我点了一杯蓝山咖啡,朋友要了杯卡布奇诺,我们在靠墙的一个高脚桌前坐下来。品着杯中的温暖,聆听台上那个如邻家男孩般的年轻歌手边弹边唱,《偷偷想你》《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暗恋》……歌声缓缓流淌,感伤停在他的脸上。仿佛这不是酒吧的驻唱,而是追念一场已逝的恋情。
  有人说,“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真正有味道的古镇是隐蔽的,藏匿在山水间独自流淌着故事。静静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语。”而今晚的时光是多么令人迷醉。不知何时,杯中的咖啡已凉,夜已深。
  黄姚素有“梦境家园”之称。从酒吧里出来,已是零时。伴着皎白的月光,走在黄姚光滑的石板路上,我也恍如走进了一个梦里。
  作者简介:磨金梅,广西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得者。防城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思县文联副主席,十万大山文学创作室负责人,县刊《文岭》副主编。著有散文集《爱,就在身旁》《忘情花》,与创作室成员合著诗集《我在十万大山等你》。《雨娃娃》《蝴蝶姐姐与蝴蝶妹妹》等多篇作品入选小学生教辅读物。
其他文献
我与L君在小城相识,与其说是命运的巧合,倒不如说是时代的安排。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正值知识青年必须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高潮,小城一下子涌进了一大批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我与L君便有了在小城相识的缘分。  小城深藏在桂西北的大山中,离省城三百多公里,既偏远又荒凉。商店、饭馆、旅社、邮电所、电影院,在这里均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因此,初来乍到的“老九”们,便编了个顺口溜:“小小山区县
期刊
提起昭平,人们首先想到典雅清幽、充满诗意的黄姚古镇,想到渔舟唱晚、风景如画的桂江。但在这里,我却想说一说那个安静古朴的小山村——花雷。花雷坐落于昭平县东南部,距县城不足60公里,距离藤县平福乡约30公里,它原先叫花蕾寨,由雷姓人始居,建寨至今已300多年,为彰显村落的历史文化,后来便定名为花雷。  花雷的位置得天独厚,村庄顺着地势由西向东依山而建,呈“U”形分布在花雷山脚下开阔的盆地上,整个地形犹
期刊
摘 要:随着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环境公益诉讼凭借其特殊的公益性质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由于是新兴制度,在现实应用中存在诉讼主体不明确、举证制度不完备、诉讼费用缴纳方式不科学等问题,阻碍着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对宜昌市河流污染治理具有较大可行性,但目前这一制度运用甚少,如何全面推行这一制度成为宜昌市河流污染防治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现实应用;宜昌市河流污染  中
期刊
老家那条陡峭的山路,从云端连接到山外的世界。小时候我光着小脚丫,背着书包在山路上奔走,石板被我脚底的厚茧磨得光滑油亮。参加工作后,我曾想把过去的脚印丢在身后的山村里。可在那断壁残垣中,一些歪歪斜斜的脚印,在我脑海里依然清晰可见。  后来,我来到县城工作,本以为就此与山村说“再见”了。然而,2016年5月,我被选派到都安县下坳镇加八村担任“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再次挺进崎岖的山路,千丝
期刊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三月三”前,父亲就像蜜蜂一样,风雨无阻地上山去摘茶叶,然后拿去街上卖,换取一些糯米饭回来给我们几姐妹吃,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三月三节,因为有父亲,我们都过得非常开心快乐!  我七岁那年的“三月三”前夕,父亲像个陀螺一样又开始忙碌起来了,白天他去生产队做工,晚上收工后,才急急忙忙上山去摘茶叶,每晚都是很晚才回到家。  有一天晚上,父亲从山上摘茶叶回来,母亲告诉他,你山外的老同(
期刊
儿时记忆中,母亲偏爱蓝色。常常穿着钉4颗手工缝制的花布扣斜边蓝色上衣(俗称“小边衣”),黑色的直筒长裤,用一块头巾将发髻围起来,蓝色鞋面的绣花鞋,典型的当地壮族妇女打扮。  这些服饰都是母亲开荒种植棉花,纺纱织布,浆染制作而成的,很烦琐很辛苦,但母亲乐此不疲。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还很匮乏,大家都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所有的土地都要种上能填饱肚皮的东西,像种棉花种蓝靛草之类,只能到比较边远贫瘠的
期刊
墩磊坡是位于壮乡首府南宁市最南端的邕宁区百济镇南华村的一个自然坡。“墩磊”为壮话读音,是“山脚下”的意思。这里其实并没有太大太高的山,只有一个高坡,全村40户人家所有房子均沿着它富有节律地往上建。我很少见到这么有规则的村居:统一坐北朝南,村中走道横平竖直,井然有序,条理十分清晰。它们显然传承了祖辈崇尚自然的形制法度,在古代,这样既利于居室采光,还被认为“此位最尊”。墩磊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从202
期刊
莲花小镇  在钢铁水泥的深处  我看见一朵朵莲绽放  听见一朵朵莲  花开的声音  芬芳的莲花  在钢铁水泥的现代小镇里  走了很久  在这个到处是人的世界  找不到下一站出口  我也像一朵朵行走的莲花  时常在这世上迷路  在到处都是莲花的小镇  在花开的声音里  一回回迷失自我  荷苑旭日  拱桥上挂着一颗太阳  所有的阳光  都在一个人的心上  从早晨到傍晚  照耀  万物生长  我像一个牧
期刊
暮春,看苗寨春意正浓  仿佛一只只甲虫  在预先规定好的线路  或疾或缓,爬行  路陡弯多,小心驾驶  警示牌不时善意掠过  晨曦挂满枝叶  千沟万壑盛满纯乳热情迎接或相送  苍翠托起鹅黄拥抱桃红李白  周遭有暮春近乎耳语的呢喃  走进苗寨  吊脚木楼追逐着欢声笑语  花蕊间恣意绽放糯酒甜香  我坐着温软的春风  看百鸟翩跹于芦笙广场  阿亮姆①与春泥的亲密舞蹈  苗寨的旋耕机,叫阿亮姆  初次到
期刊
摘 要:1939年,顾颉刚和费孝通之间展开了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我们能够从这一争论的始末缘由和背后蕴含着的各种因素中概括出顾颉刚的“民族”观。在顾颉刚和费孝通的讨论之中,“民族”的“一体”与“多元”并非其实质性的差异。双方的观点差异根源于对“民族”这一概念的不同界定。顾颉刚虽然没有在“民族”和“种族”、“国家”之间做出严格、清晰的区分,但却意识到了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和矛盾,并且做出了化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