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几乎每章都提供一个“小实验”。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不被重视。一线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实验”的潜力,从知识维度、实践维度、文化维度来巧用和善用这些“小实验”,必然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为此,笔者从以下三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小实验”具有的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分组实验能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其重要性不可代替。但分组实验有依赖于现有的实验仪器,而“小实验”的器材在日常生活的物品中比较容易找到。物理“小实验”教学有以下特点;
取材方便 “小实验”需用的实验器材,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物品,比如手表、小铃铛、纸、小玻璃瓶、橡皮筋、铁钉、自行车、玻璃片、干电池、铅笔芯、旧笔盒、导线、小灯泡等,这些器材在身边容易取得。
方法简单 “小实验”比课堂上的实验更简单些,也容易做。比如,用自制的卷尺测身高、自制量筒等这些“小实验”,比较容易操作,极为方便。
趣味性强 “小实验”大多是用日常物品做的实验,所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更强。例如,做“蜡烛跷跷板”的实验时,跷跷板的两端不断地轮番翘起、落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做“研究物体的颜色”的实验,使学生从中体会到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对色光的作用;做“纸锅烧水”的实验,水烧开了而纸锅却不着火,学生在惊讶之余了解到“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升高,低于纸的着火点”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效果明顯 如做“自制潜水艇模型”实验时,能看到潜水艇浮上水面以及沉下水底的过程,从而明白物体上浮、悬浮、下沉的条件;做“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的亮度”实验时,能看到灯泡变亮、变暗,通过分析引起学暗变亮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小实验”起到的作用
通过“小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下列能力:
应用能力 学习物理,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做了“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的实验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应用到家庭电路之中去。
设计能力 “小实验”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地利用仪器和设计实验程序。例如,做“测定电冰箱每天消耗的电能”的实验,就要求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去测定。这既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探索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小实验”的研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做了“用电流使铁钉磁化”的实验后,有位学生拿了一小块柔软的蜡制物品给笔者,说这个物体能吸引铁钉;笔者一试,果然能吸引铁钉;这蜡块引起几位老师的好奇,将蜡块分开后发现蜡内有很多小钢粒,原来这位同学是利用钢磁化后有保持磁性的性质制成这奇特的磁体。指导学生对“小实验”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以创新的思维来设计实验,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物理学科教学质量这一目的。
“小实验”日常的教学
按教学要求,“小实验”应该是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的。学生该怎样完成这些“小实验”呢?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适时引导 在备课时,应将“小实验”的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认识到“小实验”与课堂上的实验同样重要。
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将“小实验”穿插入当堂内容之中。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小实验”原理的理解,而且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实验”的兴趣。
合理组织 按学生的家庭住址,合理组织课外实验小组,并设立小组长,鼓励学生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有计划地进行“小实验”。同时,教师要积极帮助,使“小实验”能顺利进行。
定期验收 布置学生进行“小实验”,按时间收取作品,教师与学生一齐来评选出设计新颖、实验合理性强、方法灵活“小实验”,并及时给予表扬。
比赛能力 每个学期,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搞两次“小实验”比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实验”,然后评出等次,进行奖励。
作品展览 利用每次比赛的作品搞一次“小发明、小创作”展览,这会对学生起到鼓舞作用。
阅读和反思“小实验” 要求学生必须抽时间对“小实验”进行阅读和反思,并注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适可而止。通过阅读和反思,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反思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小实验”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分组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提高实验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合理使用“小实验”的内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就会对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出物理教科书“小实验”的使用价值。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课本中的“小实验”。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教育局)
“小实验”具有的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分组实验能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其重要性不可代替。但分组实验有依赖于现有的实验仪器,而“小实验”的器材在日常生活的物品中比较容易找到。物理“小实验”教学有以下特点;
取材方便 “小实验”需用的实验器材,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物品,比如手表、小铃铛、纸、小玻璃瓶、橡皮筋、铁钉、自行车、玻璃片、干电池、铅笔芯、旧笔盒、导线、小灯泡等,这些器材在身边容易取得。
方法简单 “小实验”比课堂上的实验更简单些,也容易做。比如,用自制的卷尺测身高、自制量筒等这些“小实验”,比较容易操作,极为方便。
趣味性强 “小实验”大多是用日常物品做的实验,所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更强。例如,做“蜡烛跷跷板”的实验时,跷跷板的两端不断地轮番翘起、落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做“研究物体的颜色”的实验,使学生从中体会到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对色光的作用;做“纸锅烧水”的实验,水烧开了而纸锅却不着火,学生在惊讶之余了解到“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升高,低于纸的着火点”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效果明顯 如做“自制潜水艇模型”实验时,能看到潜水艇浮上水面以及沉下水底的过程,从而明白物体上浮、悬浮、下沉的条件;做“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的亮度”实验时,能看到灯泡变亮、变暗,通过分析引起学暗变亮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小实验”起到的作用
通过“小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下列能力:
应用能力 学习物理,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做了“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的实验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应用到家庭电路之中去。
设计能力 “小实验”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地利用仪器和设计实验程序。例如,做“测定电冰箱每天消耗的电能”的实验,就要求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去测定。这既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探索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小实验”的研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做了“用电流使铁钉磁化”的实验后,有位学生拿了一小块柔软的蜡制物品给笔者,说这个物体能吸引铁钉;笔者一试,果然能吸引铁钉;这蜡块引起几位老师的好奇,将蜡块分开后发现蜡内有很多小钢粒,原来这位同学是利用钢磁化后有保持磁性的性质制成这奇特的磁体。指导学生对“小实验”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以创新的思维来设计实验,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物理学科教学质量这一目的。
“小实验”日常的教学
按教学要求,“小实验”应该是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的。学生该怎样完成这些“小实验”呢?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适时引导 在备课时,应将“小实验”的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认识到“小实验”与课堂上的实验同样重要。
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将“小实验”穿插入当堂内容之中。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小实验”原理的理解,而且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实验”的兴趣。
合理组织 按学生的家庭住址,合理组织课外实验小组,并设立小组长,鼓励学生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有计划地进行“小实验”。同时,教师要积极帮助,使“小实验”能顺利进行。
定期验收 布置学生进行“小实验”,按时间收取作品,教师与学生一齐来评选出设计新颖、实验合理性强、方法灵活“小实验”,并及时给予表扬。
比赛能力 每个学期,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搞两次“小实验”比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实验”,然后评出等次,进行奖励。
作品展览 利用每次比赛的作品搞一次“小发明、小创作”展览,这会对学生起到鼓舞作用。
阅读和反思“小实验” 要求学生必须抽时间对“小实验”进行阅读和反思,并注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适可而止。通过阅读和反思,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反思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小实验”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分组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提高实验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合理使用“小实验”的内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就会对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出物理教科书“小实验”的使用价值。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课本中的“小实验”。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