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比较单一,仅依靠教辅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教学缺乏艺术性,教育实践缺乏专业支持。高校影视艺术具有普及化、碎片化、直觉化、趣味化等特点,将影视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思政教育和更“真实”的影视艺术教育。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1 高校思政课堂背景及现状
高等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培养前仆后继的社会主义杰出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很大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存在混乱的特点,学生阅读后容易产生困惑。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情感缺失,使得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导向也很单一,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空间不足,且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不强。高校思政课程是公共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在教育过程中,价值取向太单一,对过去的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只有好或坏。结合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过滤能力分析,这种个性化的本质是进一步封闭。
1.1 艺术性不强
由于教育的便利性和碎片化,学生在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政治中的“思”,对于价值观还未成型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从现在大学的思政教育课来看,“思”就是单向且单一的“思”,是不假思索的“思”,“思”的对象是前人概括出来的客观内容,并不是学生们需要的内容。
许多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并没有注重课程的艺术性,有些时候只是简单地播放几个视频,让学生读几篇文章,一节课就结束了,并没有关注思政教育的艺术性。
1.2 情感的缺失
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在如今的思政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死板和教条化的。对于事物,人不仅需要理性认识,还需要感性认识,而我国高校学生缺乏对思政教育的感性认识。感性知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课程不足,且大多过于保守,这也激起了中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制。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我们有时候太需要一个“安全空间”尝试接纳一个我们认可的观点,也许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是由于这个错误,目前还处于这一“安全空间”里的学生所受到的代价就是我们需要去总结的教训。
2 影视艺术教育的优势
影视主要是图像艺术的表现对象,包括电影、电视、影视等,它使用影印、磁带等方式存储内容,以反映观赏为目的,实现视觉和听觉的融合,成为“现代艺术”的新型综合形态[1]。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比较普及的形式,是一种以相关技术为手段,通过图像、声音和媒体等,在特定的放映时间创造影像、再现生活、表达思想的整体艺术活动。
2.1 在碎片中获取艺术信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化模式。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短视频的传播,影视的定义和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短视频热潮的到来,短视频也成了各个研究者的研究课题。如今,短视频在抖音和微视等平台上蓬勃发展,影视逐渐走向大众,影视用户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逐渐发展成为意见主体。
如今,随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今天的影视行业是“业余”与“专业”的较量,是自由主义与学术的较量,影视也从众声喧哗走向了大众狂欢。全媒体时代到来后,原来的“内容”变成了“流量”。在全媒体时代,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内容更加细化,碎片化的短视频似乎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由此看来,将影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似乎是应对媒体时代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绝佳选择。
2.2 在艺术融合中突破壁垒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目前,美育在各高校的地位不明确,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影视艺术作为影视艺术教育载体,定位明确、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多样。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我国大学美育的不足,将影视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将职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进一步加强美学教育,这与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密切相关。将影视艺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填补审美教育的空白。
3 將影视艺术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政教育缺乏专业支持,影视艺术教育缺乏素质教育,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影视艺术的趣味性可以消除传统思政教育的古板、枯燥[2],思政教育可以为影视艺术方面的大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3.1 多维度的新教学
在多媒体认知理论中,双通道假设是指人们接收信息有两个通道,一是基于感觉记忆视角的感觉通道方向,更注重感觉记忆中听觉和视觉表征的差异,二是基于工作记忆视角的呈现模式取向,更侧重于工作记忆中言语和非言语表征的差异,主动加工假设。简而言之,学习者的记忆更容易受到主动学习内容的影响,将影视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为学生适应高校思政教育开辟双通道,还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高校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更具趣味性,变得易懂、易接受。
相比死板的口头说教,借助艺术影视作品开展思政教育能帮助思政教师显著增强课堂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如《集结号》《八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高质量的带有浓郁爱国主义情怀的影视剧作品的片段,同时对影视剧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进行分析,剖析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结合思政教育,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唱红歌、排演红色小品剧等,使学生通过参与艺术活动,提高自身的品德和修养。此外,一些革命美术作品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引子,比如《开国大典》《革命理想高于天》等,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可以加深学生的爱国之情。要摒弃以往那种单纯的说教,要重视艺术作品本身的宣传教育作用。单纯的说教除了让学生昏昏欲睡外,并不能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而艺术作品拥有极高的魅力,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能够帮助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和感动学生的方式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思政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带有宣传教育功能的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传统的主旋律作品,也可以是当代人创作的新的爱国歌曲,比如《华夏》《烈火战马》等新潮的爱国说唱歌曲。同时,可以在线解决学生的思想与道德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2 情感的补充
艺术有其发展规律,影视艺术教育要遵循艺术规律。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对美育和德育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影视作品中探索和发现教育理念,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方向一致,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3]。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感性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理性教育的辩证结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创新性。大学枯燥的思政教育需要加入感性教育,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让其发现知识的美。《金陵十三钗》《亮剑》等优秀影视作品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影视艺术融入大学思政教育,让影视艺术更具人文性,但这也要求教师掌握影视艺术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审美教育和影视艺术教育水平。影视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应该是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新教学方式,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进而使大学美育和人文教育达到新的高度。
3.3 与艺术的融合
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深挖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政元素,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出来,鼓励青年学生思考和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课程由两个主要部分和三个理论部分组成,每个理论部分都包含与主题高度融合的影视作品。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倡导的在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大规模实行的一种涵盖政治、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的体系,也是对马列主义科学的继承。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们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最终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国家经济体系[4]。深刻理解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赢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单单靠理论的讲解,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可以借助《大决战》等优秀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毛泽东思想能带领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解放全中国。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含义,有许多电影和电视作品可以选择。一些影视作品反映了农村地区的家庭问题、生育问题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我国自1990年以来的历史。还有一些影视作品讲述了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人民的精神面貌、开创性的历史壮举。比如《历史转型中的邓小平》就讲述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领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各种现代艺术作品发展状况,为学生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众多电视节目全面展示了新时代的新成果,构成了思政教育的新素材。因此,教师可以结合2020—2021年两年时间我国抗疫的一些影片,比如《中国医生》《在一起》等优秀影视作品,通过展现医疗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在抗疫过程中的共同努力,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理论如果不结合实际生活,就很容易变成教条,而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塑造,能够展现平凡生活背后的精神与思想。因此,借助艺术作品能让理论不再枯燥,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思政课程中的各种思政理论。
二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开拓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让思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还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各种艺术活动,在学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选取政治正确、内容科学合理的艺术作品,集中开展各种艺术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在纪念日、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电影交流会、音乐交流会、绘画作品交流会等,以充分发挥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范围。
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让有影响力的影视人物走进校园。还可以在抖音、微信、QQ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第三网络课堂,扩大思政教育传播范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4 结语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教材呈现形式上存在混乱的特点,容易让学生在阅读后产生困惑。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情感缺失,使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导向也很单一,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空间不足,且教学过程的艺术性也不强。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本质,不断更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都是值得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将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有效解决思政教育思维不足、教育不实等诸多问题。影视艺术教育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自我面对面交流的私人空间,让受教育者将生活与世界的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为他们创造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本文对当下大学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与影视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思政课堂,旨在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冯杨.艺术教育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學,2016.
[2] 李花,傅议萱,陈红.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美丽价值观渗透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62-63.
[3] 万勇华.“思政课”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探索,2016(1):144-149.
[4] 程卫国.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119-121.
作者简介:李琳(1992—),女,河南武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1 高校思政课堂背景及现状
高等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培养前仆后继的社会主义杰出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很大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存在混乱的特点,学生阅读后容易产生困惑。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情感缺失,使得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导向也很单一,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空间不足,且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不强。高校思政课程是公共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在教育过程中,价值取向太单一,对过去的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只有好或坏。结合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过滤能力分析,这种个性化的本质是进一步封闭。
1.1 艺术性不强
由于教育的便利性和碎片化,学生在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政治中的“思”,对于价值观还未成型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从现在大学的思政教育课来看,“思”就是单向且单一的“思”,是不假思索的“思”,“思”的对象是前人概括出来的客观内容,并不是学生们需要的内容。
许多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并没有注重课程的艺术性,有些时候只是简单地播放几个视频,让学生读几篇文章,一节课就结束了,并没有关注思政教育的艺术性。
1.2 情感的缺失
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在如今的思政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死板和教条化的。对于事物,人不仅需要理性认识,还需要感性认识,而我国高校学生缺乏对思政教育的感性认识。感性知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课程不足,且大多过于保守,这也激起了中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制。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我们有时候太需要一个“安全空间”尝试接纳一个我们认可的观点,也许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是由于这个错误,目前还处于这一“安全空间”里的学生所受到的代价就是我们需要去总结的教训。
2 影视艺术教育的优势
影视主要是图像艺术的表现对象,包括电影、电视、影视等,它使用影印、磁带等方式存储内容,以反映观赏为目的,实现视觉和听觉的融合,成为“现代艺术”的新型综合形态[1]。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比较普及的形式,是一种以相关技术为手段,通过图像、声音和媒体等,在特定的放映时间创造影像、再现生活、表达思想的整体艺术活动。
2.1 在碎片中获取艺术信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化模式。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短视频的传播,影视的定义和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短视频热潮的到来,短视频也成了各个研究者的研究课题。如今,短视频在抖音和微视等平台上蓬勃发展,影视逐渐走向大众,影视用户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逐渐发展成为意见主体。
如今,随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今天的影视行业是“业余”与“专业”的较量,是自由主义与学术的较量,影视也从众声喧哗走向了大众狂欢。全媒体时代到来后,原来的“内容”变成了“流量”。在全媒体时代,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内容更加细化,碎片化的短视频似乎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由此看来,将影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似乎是应对媒体时代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绝佳选择。
2.2 在艺术融合中突破壁垒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目前,美育在各高校的地位不明确,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影视艺术作为影视艺术教育载体,定位明确、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多样。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我国大学美育的不足,将影视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将职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进一步加强美学教育,这与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密切相关。将影视艺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填补审美教育的空白。
3 將影视艺术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政教育缺乏专业支持,影视艺术教育缺乏素质教育,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影视艺术的趣味性可以消除传统思政教育的古板、枯燥[2],思政教育可以为影视艺术方面的大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3.1 多维度的新教学
在多媒体认知理论中,双通道假设是指人们接收信息有两个通道,一是基于感觉记忆视角的感觉通道方向,更注重感觉记忆中听觉和视觉表征的差异,二是基于工作记忆视角的呈现模式取向,更侧重于工作记忆中言语和非言语表征的差异,主动加工假设。简而言之,学习者的记忆更容易受到主动学习内容的影响,将影视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为学生适应高校思政教育开辟双通道,还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高校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更具趣味性,变得易懂、易接受。
相比死板的口头说教,借助艺术影视作品开展思政教育能帮助思政教师显著增强课堂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如《集结号》《八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高质量的带有浓郁爱国主义情怀的影视剧作品的片段,同时对影视剧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进行分析,剖析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结合思政教育,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唱红歌、排演红色小品剧等,使学生通过参与艺术活动,提高自身的品德和修养。此外,一些革命美术作品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引子,比如《开国大典》《革命理想高于天》等,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可以加深学生的爱国之情。要摒弃以往那种单纯的说教,要重视艺术作品本身的宣传教育作用。单纯的说教除了让学生昏昏欲睡外,并不能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而艺术作品拥有极高的魅力,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能够帮助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和感动学生的方式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思政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带有宣传教育功能的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传统的主旋律作品,也可以是当代人创作的新的爱国歌曲,比如《华夏》《烈火战马》等新潮的爱国说唱歌曲。同时,可以在线解决学生的思想与道德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2 情感的补充
艺术有其发展规律,影视艺术教育要遵循艺术规律。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对美育和德育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影视作品中探索和发现教育理念,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方向一致,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3]。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感性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理性教育的辩证结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创新性。大学枯燥的思政教育需要加入感性教育,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让其发现知识的美。《金陵十三钗》《亮剑》等优秀影视作品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影视艺术融入大学思政教育,让影视艺术更具人文性,但这也要求教师掌握影视艺术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审美教育和影视艺术教育水平。影视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应该是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新教学方式,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进而使大学美育和人文教育达到新的高度。
3.3 与艺术的融合
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深挖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政元素,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出来,鼓励青年学生思考和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课程由两个主要部分和三个理论部分组成,每个理论部分都包含与主题高度融合的影视作品。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倡导的在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大规模实行的一种涵盖政治、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的体系,也是对马列主义科学的继承。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们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最终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国家经济体系[4]。深刻理解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赢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单单靠理论的讲解,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可以借助《大决战》等优秀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毛泽东思想能带领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解放全中国。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含义,有许多电影和电视作品可以选择。一些影视作品反映了农村地区的家庭问题、生育问题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我国自1990年以来的历史。还有一些影视作品讲述了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人民的精神面貌、开创性的历史壮举。比如《历史转型中的邓小平》就讲述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领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各种现代艺术作品发展状况,为学生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众多电视节目全面展示了新时代的新成果,构成了思政教育的新素材。因此,教师可以结合2020—2021年两年时间我国抗疫的一些影片,比如《中国医生》《在一起》等优秀影视作品,通过展现医疗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在抗疫过程中的共同努力,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理论如果不结合实际生活,就很容易变成教条,而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塑造,能够展现平凡生活背后的精神与思想。因此,借助艺术作品能让理论不再枯燥,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思政课程中的各种思政理论。
二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开拓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让思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还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各种艺术活动,在学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选取政治正确、内容科学合理的艺术作品,集中开展各种艺术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在纪念日、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电影交流会、音乐交流会、绘画作品交流会等,以充分发挥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范围。
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让有影响力的影视人物走进校园。还可以在抖音、微信、QQ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第三网络课堂,扩大思政教育传播范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4 结语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教材呈现形式上存在混乱的特点,容易让学生在阅读后产生困惑。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情感缺失,使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导向也很单一,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空间不足,且教学过程的艺术性也不强。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本质,不断更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都是值得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将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有效解决思政教育思维不足、教育不实等诸多问题。影视艺术教育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自我面对面交流的私人空间,让受教育者将生活与世界的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为他们创造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本文对当下大学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与影视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思政课堂,旨在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冯杨.艺术教育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學,2016.
[2] 李花,傅议萱,陈红.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美丽价值观渗透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62-63.
[3] 万勇华.“思政课”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探索,2016(1):144-149.
[4] 程卫国.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119-121.
作者简介:李琳(1992—),女,河南武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