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RA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入选50例既往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RA患者及121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指标,比较RA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IMT及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并探索出现IMT增厚或斑块(IMT异常)的危险因素。进而将RA患者根据是否存在IMT异常进行亚组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

RA组高脂血症发生率及BMI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平均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8)mm与(0.62±0.14)mm,t=5.853,P=0.000],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6.0%(28/50)与36.4%(44/121),χ2=5.596,P=0.018],尤其在<50岁及50~60岁年龄组中。Logistic回归显示,RA[OR=7.34,95%CI(2.53,21.25)]、男性[OR=2.0,95%CI(1.25,3.17)]以及年龄[OR=1.1,95%CI(1.04,1.15)]是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RA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IMT异常患者较IMT正常患者RA病程更长、年龄更大、女性已绝经者更多、血胆固醇更高、应用甲氨蝶呤>3个月者更少(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3,95%CI(1.03,1.23)]是RA患者出现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甲氨蝶呤>3个月[OR=0.12,95%CI(0.02,0.71)]是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RA患者具有早发、高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患RA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增强对这类并发症的关注,进行早期预防,尤其对于老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可能对于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男性AP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男性APS患者33例,选择同时期住院女性APS患者114例作为对照进行分析。并且在女性患者中,选择以血栓为主要表现的68例患者再次与男性APS患者进行比较,探讨男性APS患者的血栓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3例男性患者中,原发性APS
目的评价依那西普较柳氮磺吡啶治疗AS前后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影像学及血清骨保护素/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PG/RANKL)的变化。方法平均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依那西普治疗组30例和柳氮磺吡啶治疗组27例(脱落3例),疗程均为24周。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患者BASDAI和急性期反应物水平;血清骨钙素、β-胶原降解产物(CTX)、RANKL及骨保护素的水平;采用双能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SS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及与纤维化病变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S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CD127、T细胞毒性相关抗原(CTLA)-4、CD69所占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IL-10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调节性T细胞与患者胸部高分辨CT(HRCT)评分、修订的Rodnan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RA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变化,探讨其与RA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50例RA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有斑块组33例和无斑块组17例,同时分别测定其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F、抗CCP抗体、内脂素等指标水平,以5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分析RA患者内脂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
目的探讨RA患者吸烟与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及相关自身抗体、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收集632例RA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记录RA患者每日吸烟量、吸烟年限;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的抗MCV抗体、抗CCP抗体,乳胶凝集法检测RF;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SNK-q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MCV抗体滴度与DAS28评分、ESR、CRP、关节压痛数呈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