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学创意手册》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能力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强调和培养的目标。教师授课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认真状”,要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意,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授课和听课效率。
  
  一、强化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倾听技巧
  
  科学研究表明,倾听是有技巧的,学生不会倾听与没有很好地掌握倾听技巧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注意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如何训练?笔者通过平时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与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认为以下几种方式还是行之有效的。
  
  1.复述与转述。复述与转述是比较常见的实用方法。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重复或者转述别人的话语意思,达到让学生集中注意、专心倾听的目的。学生要想一字不差地重复别人的简短话语,或者要能不变意思地转述别人的观点,其首要的前提就是专心倾听并开启思维,有意记忆他人所表达的观点。这样的训练也许一开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我相信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能做到在别人说话时,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专心倾听。
  
  2.猜想与补白。所谓猜想,就是在学生发言前,可以让其他学生先猜测:他可能会讲什么?会从什么角度来讲?他的观点是否和我一致?他的观点有无道理?而补白则是在发言者陈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歉意地打断他,让其他学生接着他的思路补充说,然后和先前的发言者交换意见。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能够平静而专心地去聆听别人的发言。
  
  3.分析与评价。课堂交流过程中,在发言者陈述自己观点后,要求学生对不赞同的观点进行分析,但不随便给予否定,起码要理解发言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即使自己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而对自己赞同的观点,可以作出评价,“我赞同他的观点,因为……”,即便是对他人观点的重复,只要有个人的理解,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
  
  二、丰富教学情感,让学生产生倾听欲望
  
  教学情感是指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情感状态,是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关系、情感效应和活动倾向。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习离开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缺乏了求知的原动力,学生自然不会去专心倾听。而倾听作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能力,自然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过丰富教学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
  
  1.教学语言艺术化。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有丰厚的底蕴,具有十足的驾驭、调控课堂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的叙述、讲解、朗读等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语言绘声绘色,语调抑扬顿挫。这样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积极倾听的欲望。
  
  2.课堂氛围民主化。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如把音乐引入课堂、编排课本剧等。教学艺术的魅力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3.教学设计人性化。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倾听能力的不同,倾听状态的不同,学生的“选择性失聪”产生的频率也就不同。所以对同一堂课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自然有别。当学生不会倾听时,我们应该反思,是我们的反馈要求不具体,还是指导不到位;是我们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还是学生对所研究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教学设计贴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多用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倾听魅力
  
  即使再平淡的课堂,总是会有部分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出倾听的态度。这时,老师就应抓好这一契机,真诚而热情地给予孩子肯定与赞赏——“你真会听”“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耳聪目明,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现出的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关注,以身示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的欣赏。虽然这评价简短,它却使发言者在全班学生前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当然,关于激励赞赏的评价远不止这些,老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评价。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示感情,都可以把肯定、赏识和关爱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形式之下,学生无疑会产生仔细倾听的不竭动力,变得更注意倾听了。
  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孩子们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学习、提升情趣,感悟人生!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个性、自我才能的大舞台,在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合作性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中,要实现活动的有效性,教师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合作伙伴,要努力为学生开辟一块自由争辩、大胆合作、实践创新的园地,以疑激思,以启解惑,以导促行,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精心设计问题    1.精要简明为根本  问题的设计宜精不宜多,多了就会杂,杂了就是没目标。
期刊
如果你要到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去找徐顺湘校长,若不是事先预约,一般来说,很难在办公室找到他。这并不是他“架子大”或“好摆架子”,而是因为他是“大忙人”,一位与众不同的“另类”校长。  徐校长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课堂上、师生中,整天浸沉在教学教育工作里。在学校,他不是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活动,就是走进办公室与教师交谈,了解情况,处理事务。该校规定领导班子成员每个学期必须听50节“推门课”。徐校长每学期听课
期刊
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赛课活动,我听了几节课,感触颇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教学理念有了较深的认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 是关于少数与群体的问题    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成果汇报时,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口若悬河,小报、小制作琳琅满目。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只是少数、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仿佛是一场表演秀。诚然,多数能力强的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收益呢?在实践中,我采取了一些具体方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1.课堂气氛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我自始至终地做到态度和蔼可亲,注意微笑着面对学生,保持适度的幽默,逐渐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思想逐渐得到解放,主观能动性逐渐发挥出来,逐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起来,
期刊
最近,我通过执教语文网络活动课《花·谜》,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本网络课的一些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动画游戏。快乐先行    “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则是游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情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易产生厌学情绪。那么,聪明的教育者要“寓教于乐”,利用nash等多媒体信息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活动的愿望。”实施新课程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有效情境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导入设计和创设情景的作用是不
期刊
前不久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组算式:“1+1=2”“2=?”。细细琢磨,讲的不就是标准答案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吗?  在我看来,中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大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括,即“1+1=2”。等号左边是权威,是宿命,是既定的一切,等号右边是唯一的僵死的答案。仔细想来,有时难免悲从中来——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样一道考题,即“2=?”。同样是运算,两者的开放性完全不同。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下面本人就小学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氛围很重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宜其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这既是学生学习知识
期刊
关注学生学习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引导无足轻重,反而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把准切入口,通过精心预设,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一、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导学生探究,让知识自然生长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程内容的设置严格地遵循了这一规律。新知与某些旧知扣得很紧,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结,知
期刊
《孔子游春》记叙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对弟子们实施教育的故事,实际上这就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施教场景的真实再现。孔子上的课展示的是语文教育的原生态,与今活跃在语文教改前沿的那些特级教师们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和相通之处。那么,《孔子游春》蕴含着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呢?    一、语文即生活    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