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学生的视觉学习力,提高学生对视觉图像的赏评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其中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对学生视觉学习力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微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入手,采用以下教学要略,切实提高了学生视觉学习力:精解细析,明晰微体验活动目标;广开博纳,灵动微体验活动设计;巧觅妙引,助提微体验活动实效;互通共享,升华微体验活动成果。
关键词:欣赏·评述 视觉学习力 微体验活动 设计 实施
发展学生的视觉学习力,提高学生对视觉图像的赏评能力,是当前美术教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其中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且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从“微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入手,用一些微小的但契合学情的体验活动贯穿起整个学习活动,引导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中自主感受、深度欣赏和个性表达,从而积淀丰富的视觉感知,提升了视觉学习力。
一、精解细析,明晰微体验活动目标
目标是微体验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解读。浙教版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外延广泛,内涵深厚,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全面分析艺术特点,梳理出教学目标和推进主线,为微活动设计提供依据。如《金银器》,课前,教师进行了分步解读:第一步,查阅资料。着重阅读了著名学者扬之水女士编著的《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丛书,发现了构图元素的创意,折服于制作工艺的精良,感受到金银器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是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第二步,凝练目标。在广吸博纳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凝练与调整:了解传统金银器的造型纹样、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能用简短的语言对传统金银器的造型纹样、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感受传统金银器的美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第三步,提炼主线。教师围绕目标对教学推进主线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整体感知特色——品读装饰纹样——探究制作工艺——比较风格异同——我手写我心。
(二)学生情况的多样化分析。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对话、调查和监测等多样化的方式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等多样化的信息。如《金银器》,教师通过课前谈话和问题征集活动,了解到学生对传统金银器不甚了解,但很感兴趣,主要想了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金银器值不值钱;金银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金银器美在哪里;金银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哪一件金银器最有名等等。教师在教学主线推进过程中,紧扣学生的想知、未知、疑点和难点处,选择有价值的资源,设计微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过去并实现新的跨越。
二、广开博纳,灵动微体验活动设计
教师打开思路,吸收一切有用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以此来灵动微体验活动的设计。
(一)有效挖掘资源,丰富微体验活动设计。教师在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目标,进行有效的“微体验活动”设计资源的开发,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1、内容资源的挖掘
(1)“人”资源。充分挖掘师、生及家庭和社会人员在电脑操作、绘画、制作、表演等各个方面的特长,为多样体验提供“人”的支撑。如邀请民间皮影艺人进课堂现身说法,请特长学生进行才艺展示等。
(2)“事”资源。充分挖掘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为深入体验提供“事”的支持。如《清明上河图》,课前,教师对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挖掘和提炼,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等。
(3)“物”资源。
学习资料删选。学习资料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场馆资料和影像资料等方面,多样的、有用的学习资料能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开展体验活动。如《金银器》,教师将金银饰物(仿真品)、放大镜等实物引入课堂;如《家乡灯彩》,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的灯彩陈列馆进行实地参观体验等。
学习用具研发。学习用具包括现成的学习用具和师生自主研发的学习用具。学生在利用“学具”、“平板电脑之下的学件”等进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将知识内化,并转化成能力。如《立体水墨头像》,教师为帮助学生了解立体主义创作的奥秘,开发了两份学具:“不同角度时的脸型和五官”,供学生分解和组合;“三张不同角度的头像”,请学生搞破坏,剪一剪,尝试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行动。
2、形式种类的开发
教师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巧妙地将“人”、“事”、“物”组合起来,如“接触”、“浸润”、“赏析”、“对话”、“操作”、“解构”、“游戏”、“扮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
(二)系统规划方案,统整微体验活动设计。一个完整的“微体验活动”由“导语”、“內容”、“提示”三部分组成。微体验活动的呈现方式多样,有电子呈现,有纸质呈现,也有口头呈现等。教师为提高体验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大处着眼,通过板块式组合和整体性架构的方法形成设计方案。
1、立足板块,组合设计
把握教学主线,分设教学板块,并从板块着眼设计微体验活动,使微体验活动块面化、系统化。主要采用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以《外国传世名画——解密考尔德的线描画》一课为例:
(1)“一字开花”组合法:即运用一种微体验活动,并以此为点来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优点:切入点小,易深入。注意点:进行创意微调,避免单一枯燥。如感受“韵律美感”学习板块中,教师采用图片比较体验法推进:先两幅作品比较,寻找因疏密变化所产生的节奏美感;再进行一幅作品中线条与线条、挂件与挂件之间的比较,感受横竖、长短、大小和色彩变化所产生的画面亮点;最后多幅作品比较,做选择题,并简单叙述理由。教师鼓励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看法,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基。
(2)“一线推进”组合法:即组合多种微体验学习活动,并以此为线来推进学习进程。优点:形式丰富,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注意点:体验目标明确,避免走走过场。如“动态线学习”环节中,教师设置了多样的微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动态线的奥秘:比较体验,找动态线,感受考尔德线描方式简约、概括的艺术特点;联想体验,猜动态线,看动态线联想不同的人物动态;创意体验,变动态线,对一根普通的动态线进行创意变化,夸张人物动态;尝试体验,绘动态人,借助夸张动态线画夸张人物动态。 2、着眼全局,整体架构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纵观整课的微体验活动,应体现“递进性”的特点,前一板块是后一板块学习的基础,后一板块是前一板块的深化或升华。
(三)规范检测指标,优化微体验活动设计
如何判断微体验活动设计的优劣呢?教师确定了以下质检指标:
1、针对活动本身的具体指标内容
(1)目标性指标:目标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的微体验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为达成总目标服务。
(2)适合性指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设计的微体验活动既适用于本教学内容,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助力。
(3)探究性指标:探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设计的微体验活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在探究中自主内化新知。
(4)层次性指标:教学讲究循序渐进。各个微体验活动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致力于学习总目标的达成。
2、针对学生反馈的课堂观察活动
基于教研组,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提出基于证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把握课堂事件,反思、调整教学行为,使微体验活动更有效。如《金银器》,在“整体感知特色”环节中,针对“好词点赞金银器”、“多角度欣赏金银器”和“实物感知金银器”三个体验性活动,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进行了调查,发现第三个微体验活动学生参与度最高,成效最显著。
三、巧觅妙引,助提体验活动实效
教师通过观察,把握最佳的体验活动时机,并运用评价进行适性导引,提升活动实效。
(一)把握“微时机”,有效开展微体验活动。教师通过敏锐的眼光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把握教学时机适时组织“微体验活动”,切实提升体验效能。
1、情感的搁浅处。在学生情感的淡漠处,教师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穿透情感的冰层,学生在自身炽热情感的推动下主动、好奇、愉快地卷入学习活动。如《良渚古玉》,良渚古玉距今约5000多年历史,学生对其非常陌生,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制约,对静态的古代物件研究也缺少兴趣。教师这样引导:上课伊始,先“欣赏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放大镜自主欣赏高清图片,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良渚古玉的造型和纹饰特点;再“赏析视频”,播放良渚古玉出土过程,动态呈现古玉深厚的历史底蕴,全方位展示古玉的艺术特色。
2、阅读的浅层处。学生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生理、心理特点等的制约,往往不能从表象看到内在,需要教师适时组织多样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深度阅读,发现不一样的美。如《金银器》,品读装饰纹样板块中,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着力:先课件“动态演示”同一金银器的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发现改变观察的视角就可以收获不一样的风景;再进行“学习卡探究”,发现纹样设计的灵感来源和内在含义。
3、意见的分歧处。学生在体验探究时常常会产生意见上的分歧,教师紧扣这个学习的生长点,通过体验活动引发思维风暴,并在实践中共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金银器》,比较元、清风格异同板块中,学生在依据朝代对金银器进行归类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教师适时组织了一个“百度探秘”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上网搜索资料解决问题,感受社会发展与风格变迁之间的密切联系,掌握深度赏析的方法。
4、评述的雷同处。欣赏·评述课需要学生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并大膽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如《金银器》,在我手写我心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做选择题,在选择性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喜欢、最擅长或最关注的评述点:现在你对传统金银器的认识与最初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你最喜欢哪一件传统金银器,能不能大胆地介绍一下;你认为传统金银器美在哪里;怎样欣赏一件金银器;还有别的问题要问吗;评价一下同学们的表现和老师的教学吧!等,学生各抒己见,分享收获。
(二) 组织“微评价”,切实推进微体验活动。完善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和内在激励作用,实现多维度评价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1、抽样评价,觅典型。请有典型表现的不同层次学生上台展示,进行集体评价,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衡量标准,逐步提高其自我反思、自主评价的能力。
2、分级评价,抓重点。分级评价,让我更轻松,让学生更主动,采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的评价方法,至下而上或至上而下进行管理逐级评价。
3、延时评价,寻时机。体验学习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急于发表意见,不急于引导评价,而把此环节放在下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在学生学习了新知,提高了鉴赏水平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最初的视觉图像或表现进行评价。
4、多方评价,促互动。拓宽评价的对象,建立老师、学生自我、伙伴、为一体的评价机构。用语言评价(鼓励语言、体态语言等)、星级评价、笑脸评价、拇指评价等激励性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评价,促进目标达成。
四、互通共享,升华微体验活动成果
师生、生生之间运用各种方法传递和交流阅读后心得和体会,在多向的交叉互动中形成头脑风暴,共享视觉阅读成果,提升体验活动品质。
(一)“口头交流”活化微体验活动成果。“口头交流”简便易行,实效性强。除了经常采用的师生一对一口头交流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一对多”、“多对多”、“生对生”等不同的口头交流方式。在交流中,教师积极创设和谐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畅谈所见所想,并有意识地请不太发言的学生来说一说,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及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二)“书面交流”内化微体验活动成果。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口头交流的面可能不会很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用书面交流的形式予以补充,帮助每一位孩子都能写(画)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便于教师及时落实有效地指导。书面交流可以采用“文字”和“图文结合”等形式进行。
(三)“电子交流”分享微体验活动成果。 我校是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在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魔灯平台上建立主题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将阅读理解用文字、PPT、微视频的形式进行传达与表现,或在主题互动区进行评述、交流。电子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交流方式。
屏上得来终觉浅,赏尽此图须体验。教师要进一步创新体验教学策略,持之以恒抓实学生视觉学习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并能灵活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大胆、自信地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认识。唯有这样,美术才会真正成为一门视觉学习艺术。(如图)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2]林思宁.《体验式学习:献给教育培训者的最佳礼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
关键词:欣赏·评述 视觉学习力 微体验活动 设计 实施
发展学生的视觉学习力,提高学生对视觉图像的赏评能力,是当前美术教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其中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且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从“微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入手,用一些微小的但契合学情的体验活动贯穿起整个学习活动,引导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中自主感受、深度欣赏和个性表达,从而积淀丰富的视觉感知,提升了视觉学习力。
一、精解细析,明晰微体验活动目标
目标是微体验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解读。浙教版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外延广泛,内涵深厚,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全面分析艺术特点,梳理出教学目标和推进主线,为微活动设计提供依据。如《金银器》,课前,教师进行了分步解读:第一步,查阅资料。着重阅读了著名学者扬之水女士编著的《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丛书,发现了构图元素的创意,折服于制作工艺的精良,感受到金银器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是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第二步,凝练目标。在广吸博纳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凝练与调整:了解传统金银器的造型纹样、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能用简短的语言对传统金银器的造型纹样、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感受传统金银器的美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第三步,提炼主线。教师围绕目标对教学推进主线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整体感知特色——品读装饰纹样——探究制作工艺——比较风格异同——我手写我心。
(二)学生情况的多样化分析。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对话、调查和监测等多样化的方式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等多样化的信息。如《金银器》,教师通过课前谈话和问题征集活动,了解到学生对传统金银器不甚了解,但很感兴趣,主要想了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金银器值不值钱;金银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金银器美在哪里;金银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哪一件金银器最有名等等。教师在教学主线推进过程中,紧扣学生的想知、未知、疑点和难点处,选择有价值的资源,设计微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过去并实现新的跨越。
二、广开博纳,灵动微体验活动设计
教师打开思路,吸收一切有用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以此来灵动微体验活动的设计。
(一)有效挖掘资源,丰富微体验活动设计。教师在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目标,进行有效的“微体验活动”设计资源的开发,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1、内容资源的挖掘
(1)“人”资源。充分挖掘师、生及家庭和社会人员在电脑操作、绘画、制作、表演等各个方面的特长,为多样体验提供“人”的支撑。如邀请民间皮影艺人进课堂现身说法,请特长学生进行才艺展示等。
(2)“事”资源。充分挖掘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为深入体验提供“事”的支持。如《清明上河图》,课前,教师对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挖掘和提炼,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等。
(3)“物”资源。
学习资料删选。学习资料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场馆资料和影像资料等方面,多样的、有用的学习资料能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开展体验活动。如《金银器》,教师将金银饰物(仿真品)、放大镜等实物引入课堂;如《家乡灯彩》,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的灯彩陈列馆进行实地参观体验等。
学习用具研发。学习用具包括现成的学习用具和师生自主研发的学习用具。学生在利用“学具”、“平板电脑之下的学件”等进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将知识内化,并转化成能力。如《立体水墨头像》,教师为帮助学生了解立体主义创作的奥秘,开发了两份学具:“不同角度时的脸型和五官”,供学生分解和组合;“三张不同角度的头像”,请学生搞破坏,剪一剪,尝试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行动。
2、形式种类的开发
教师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巧妙地将“人”、“事”、“物”组合起来,如“接触”、“浸润”、“赏析”、“对话”、“操作”、“解构”、“游戏”、“扮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
(二)系统规划方案,统整微体验活动设计。一个完整的“微体验活动”由“导语”、“內容”、“提示”三部分组成。微体验活动的呈现方式多样,有电子呈现,有纸质呈现,也有口头呈现等。教师为提高体验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大处着眼,通过板块式组合和整体性架构的方法形成设计方案。
1、立足板块,组合设计
把握教学主线,分设教学板块,并从板块着眼设计微体验活动,使微体验活动块面化、系统化。主要采用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以《外国传世名画——解密考尔德的线描画》一课为例:
(1)“一字开花”组合法:即运用一种微体验活动,并以此为点来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优点:切入点小,易深入。注意点:进行创意微调,避免单一枯燥。如感受“韵律美感”学习板块中,教师采用图片比较体验法推进:先两幅作品比较,寻找因疏密变化所产生的节奏美感;再进行一幅作品中线条与线条、挂件与挂件之间的比较,感受横竖、长短、大小和色彩变化所产生的画面亮点;最后多幅作品比较,做选择题,并简单叙述理由。教师鼓励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看法,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基。
(2)“一线推进”组合法:即组合多种微体验学习活动,并以此为线来推进学习进程。优点:形式丰富,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注意点:体验目标明确,避免走走过场。如“动态线学习”环节中,教师设置了多样的微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动态线的奥秘:比较体验,找动态线,感受考尔德线描方式简约、概括的艺术特点;联想体验,猜动态线,看动态线联想不同的人物动态;创意体验,变动态线,对一根普通的动态线进行创意变化,夸张人物动态;尝试体验,绘动态人,借助夸张动态线画夸张人物动态。 2、着眼全局,整体架构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纵观整课的微体验活动,应体现“递进性”的特点,前一板块是后一板块学习的基础,后一板块是前一板块的深化或升华。
(三)规范检测指标,优化微体验活动设计
如何判断微体验活动设计的优劣呢?教师确定了以下质检指标:
1、针对活动本身的具体指标内容
(1)目标性指标:目标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的微体验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为达成总目标服务。
(2)适合性指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设计的微体验活动既适用于本教学内容,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助力。
(3)探究性指标:探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设计的微体验活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在探究中自主内化新知。
(4)层次性指标:教学讲究循序渐进。各个微体验活动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致力于学习总目标的达成。
2、针对学生反馈的课堂观察活动
基于教研组,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提出基于证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把握课堂事件,反思、调整教学行为,使微体验活动更有效。如《金银器》,在“整体感知特色”环节中,针对“好词点赞金银器”、“多角度欣赏金银器”和“实物感知金银器”三个体验性活动,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进行了调查,发现第三个微体验活动学生参与度最高,成效最显著。
三、巧觅妙引,助提体验活动实效
教师通过观察,把握最佳的体验活动时机,并运用评价进行适性导引,提升活动实效。
(一)把握“微时机”,有效开展微体验活动。教师通过敏锐的眼光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把握教学时机适时组织“微体验活动”,切实提升体验效能。
1、情感的搁浅处。在学生情感的淡漠处,教师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穿透情感的冰层,学生在自身炽热情感的推动下主动、好奇、愉快地卷入学习活动。如《良渚古玉》,良渚古玉距今约5000多年历史,学生对其非常陌生,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制约,对静态的古代物件研究也缺少兴趣。教师这样引导:上课伊始,先“欣赏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放大镜自主欣赏高清图片,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良渚古玉的造型和纹饰特点;再“赏析视频”,播放良渚古玉出土过程,动态呈现古玉深厚的历史底蕴,全方位展示古玉的艺术特色。
2、阅读的浅层处。学生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生理、心理特点等的制约,往往不能从表象看到内在,需要教师适时组织多样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深度阅读,发现不一样的美。如《金银器》,品读装饰纹样板块中,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着力:先课件“动态演示”同一金银器的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发现改变观察的视角就可以收获不一样的风景;再进行“学习卡探究”,发现纹样设计的灵感来源和内在含义。
3、意见的分歧处。学生在体验探究时常常会产生意见上的分歧,教师紧扣这个学习的生长点,通过体验活动引发思维风暴,并在实践中共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金银器》,比较元、清风格异同板块中,学生在依据朝代对金银器进行归类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教师适时组织了一个“百度探秘”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上网搜索资料解决问题,感受社会发展与风格变迁之间的密切联系,掌握深度赏析的方法。
4、评述的雷同处。欣赏·评述课需要学生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并大膽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如《金银器》,在我手写我心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做选择题,在选择性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喜欢、最擅长或最关注的评述点:现在你对传统金银器的认识与最初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你最喜欢哪一件传统金银器,能不能大胆地介绍一下;你认为传统金银器美在哪里;怎样欣赏一件金银器;还有别的问题要问吗;评价一下同学们的表现和老师的教学吧!等,学生各抒己见,分享收获。
(二) 组织“微评价”,切实推进微体验活动。完善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和内在激励作用,实现多维度评价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1、抽样评价,觅典型。请有典型表现的不同层次学生上台展示,进行集体评价,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衡量标准,逐步提高其自我反思、自主评价的能力。
2、分级评价,抓重点。分级评价,让我更轻松,让学生更主动,采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的评价方法,至下而上或至上而下进行管理逐级评价。
3、延时评价,寻时机。体验学习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急于发表意见,不急于引导评价,而把此环节放在下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在学生学习了新知,提高了鉴赏水平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最初的视觉图像或表现进行评价。
4、多方评价,促互动。拓宽评价的对象,建立老师、学生自我、伙伴、为一体的评价机构。用语言评价(鼓励语言、体态语言等)、星级评价、笑脸评价、拇指评价等激励性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评价,促进目标达成。
四、互通共享,升华微体验活动成果
师生、生生之间运用各种方法传递和交流阅读后心得和体会,在多向的交叉互动中形成头脑风暴,共享视觉阅读成果,提升体验活动品质。
(一)“口头交流”活化微体验活动成果。“口头交流”简便易行,实效性强。除了经常采用的师生一对一口头交流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一对多”、“多对多”、“生对生”等不同的口头交流方式。在交流中,教师积极创设和谐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畅谈所见所想,并有意识地请不太发言的学生来说一说,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及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二)“书面交流”内化微体验活动成果。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口头交流的面可能不会很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用书面交流的形式予以补充,帮助每一位孩子都能写(画)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便于教师及时落实有效地指导。书面交流可以采用“文字”和“图文结合”等形式进行。
(三)“电子交流”分享微体验活动成果。 我校是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在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魔灯平台上建立主题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将阅读理解用文字、PPT、微视频的形式进行传达与表现,或在主题互动区进行评述、交流。电子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交流方式。
屏上得来终觉浅,赏尽此图须体验。教师要进一步创新体验教学策略,持之以恒抓实学生视觉学习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并能灵活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大胆、自信地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认识。唯有这样,美术才会真正成为一门视觉学习艺术。(如图)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2]林思宁.《体验式学习:献给教育培训者的最佳礼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